作者:
rogersong310 (shimauta)
123.241.38.32 (台灣)
2024-12-24 22:46:35 → max70937: 試過在Broker板徵富邦營業員了嗎?
英股才有累積型,股利再投入成本跟15%股利稅一起省,
若覺得美國就夠,CSPX也是不錯的選擇,個人偏好英股。 25F 12-25 12:39
作者:
g4039ary (gary)
114.136.180.95 (台灣)
2024-09-10 18:17:27 → max70937: 個人覺得不用把指數化投資看作完美解答,你許多考量也未必只適用於指數化投資,例如,你覺得6.5%很低,但採取其他主動投資方式長期年化報酬率會更高嗎?
你說要經歷數次極大程度資產損失,這不也是長期投資者不管主動或被動都會發生的事情嗎? 23F 09-10 21:58
… 共有 13 則推文,點此顯示
作者:
tensionship (nothing)
114.42.171.195 (台灣)
2024-07-04 11:36:37 → max70937: 可以想像你一個有固定提領的累積型ETF,未必和沒提領時同步創新高,因為漲跌的基數並不一致。 9F 07-04 12:59
作者:
yensh (揍尼一拳)
49.216.129.26 (台灣)
2024-05-01 10:46:37 → max70937: ETF似乎沒這優惠,再看看囉。 26F 05-01 17:01
作者:
axced (axced)
223.139.96.92 (台灣)
2024-03-21 10:14:16 → max70937: 我感覺配息給臺灣人被扣的30%本來就不會在這些線顯示出來,ETF本身內扣費用才會,所以哆啦王說得正確。
抱歉線我是指一般的股價或還原股價而非net total return這種
再投入是ETF自動做的不是你手動投入,所以不會收手續費 12F 03-21 14:46
… 共有 6 則推文,點此顯示
作者:
dapu5566 (平價鐵板燒)
123.110.50.187 (台灣)
2024-03-15 11:12:30 → max70937: 要不要看看Vanguard和S&P的研究,主動基金長期報酬能贏指數的比例有多少?能存活的又有多少比例?很大的不確 28F 03-15 12:41
→ max70937: 要不要看看Vanguard和S&P的研究,主動基金長期報酬能贏指數的比例有多少?能存活的又有多少比例?很大的不確 28F 03-15 12:41
→ max70937: 指數的比例有多少?能存活的又有多少比例?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在於贏甚至存活的機率皆不高。 29F 03-15 12:41
→ max70937: 定性就是在於贏甚至存活的機率皆不高。 30F 03-15 12:41
作者:
dreamsweaver (夢想者)
36.229.25.116 (台灣)
2024-02-06 21:33:31 → max70937: CSPX應該算英股的美國全市場退而求其次的最佳解了,畢竟也佔了約80%的美國市場,兩者走勢也不會有太大差別,每年差別可能還比內扣費用或稅務差別低。 21F 02-07 07:24
作者:
woofwoof009 (woofwoof009)
1.200.130.45 (台灣)
2023-12-27 15:47:15 → max70937: 我也不太懂為何要全部賣出再買入,到時提領難道預計要一次提領而不是常見的分批提領?
有未實現損益跟是否有海外所得應該沒關係吧? 20F 12-27 18:10
→ max70937: 大概了解了,但我個人是覺得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每年不要實現超過免稅額的損益,不然這成本無法估計會很麻煩 36F 12-27 20:02
… 共有 9 則推文,點此顯示
作者:
Omanyte (菊石獸)
101.10.104.93 (台灣)
2023-11-03 09:55:55 → max70937: 你就想你列出的匯率範圍,匯率最差大概上下震動10-20%,那你預估指數化投資長期總報酬為多少?匯率震盪佔最後總報酬應該不大,且你每年都會持續投資,最後匯率一般會落在長期平均數字。 19F 11-04 08:44
作者:
thomasxp (thomasxp)
180.177.29.71 (台灣)
2023-10-29 20:10:58 → max70937: 我覺得再投入要考慮的點不是再投入難易度,而是複委託再投入需要再扣的手續費,每配一次息再投入都比不配息多花手續費。 9F 10-29 22:59
作者:
fawangching (公園哲學家)
101.9.184.67 (台灣)
2023-10-28 12:47:14 → max70937: 我也是配美國公債ETF VGIT 隔年也幾乎都能退稅,也可以考慮英股IDTM.L雖然存續期間有些許不同。 32F 10-28 18:20
作者:
Carr77 (cat)
111.71.36.180 (台灣)
2023-10-05 14:13:29 → max70937: 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覺得市場不會看兩年以後只有自己會看 40F 10-05 22:59
作者:
Kewseq (Elwest)
180.217.75.179 (台灣)
2023-09-15 23:53:10 → max70937: 同意哆啦王,更何況很多散戶那麼瘋高股息,根本不考慮股息合併所得課稅的問題了,也不太會去注意這個改變 3F 09-16 00:00
→ max70937: 我知道美國也有高股息,可是有像臺灣一樣在前幾大ETF?美國的整體配息也沒有臺灣高啊。
那些買臺灣高股息的人就不在意稅了,買美國的反而會在 27F 09-16 07:22
… 共有 6 則推文,點此顯示
作者:
lqwe (多事戰士)
42.72.255.69 (台灣)
2023-09-15 15:34:34 推 max70937: 應該很少人適用那個10%的稅率,文章裡有說一般是15%。 11F 09-15 15:50
作者:
orion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42.72.250.198 (台灣)
2023-08-19 00:05:03 → max70937: 推綠角的文,以前的每篇文章都看一遍一定會收穫很大 28F 08-19 20:19
作者:
tensionship (nothing)
61.223.27.127 (台灣)
2023-08-06 17:00:39 → max70937: 不太懂槓桿倍數降到40%是什麼意思...
年化報酬率是"年化"過的,並不代表每年都會是4%或甚至正報酬,負報酬時也提領4%很快就會爆掉 7F 08-06 17:38
作者:
szuhan520 (szuhan)
111.249.50.129 (台灣)
2023-07-06 22:24:41 → max70937: 個人想法如下,高股息ETF是個策略,不配息的ETF也同樣是一種策略,策略型ETF很難贏被動指數化投資,且標的很可能較VTI少許多,比較基礎已不同。
而BRK.B也非指數化投資,已有自己的策略且買賣平凡,如之前的台積電,這種行為也同樣增加成本,要贏被動的VTI 36F 07-07 07:22
… 共有 7 則推文,點此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