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13579638 (睡醒了)標題 [心得] 槍炮、病菌與鋼鐵~十年後再讀時間 Mon Jul 7 00:21:31 2025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948150
看著書架上的書,沒來由就拿起這書閱讀。多了社會歷練,讀了更多書籍,思考的東西也
更多,一本書在讀,感受也大不相同,從中獲得的東西也更多。
十年前初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我還是一位剛進入社會、滿腔熱血的年輕人。當時,
我為書中那種試圖用科學與理性重新梳理人類文明演化的宏觀視角所震撼;也第一次正視
,原來我們今日世界的不平等,並非全然來自種族、努力或制度設計的差異,而更深層地
與地理、物種分布與農業起源緊緊相連。
十年後,我在跨越職場歷練與時代變遷之後再次翻開這本書,感受到的卻不僅是知識的宏
大,而是某種隱藏的沉痛與複雜。這次,我不再只是驚嘆於「為什麼歐洲能征服美洲」,
而是開始反思:當今的全球局勢、貧富懸殊、疫病再臨,是否仍能由那套「地理決定論」
得到解釋?還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地理條件開始退位、人類選擇重新主導文明命運的時
代?
地理的決定論,知識的冷靜與情感的疏離
戴蒙在書中最著名的論點是:歐亞大陸之所以在歷史上技術與軍事佔上風,是因為他們擁
有可馴化的大型動物、可栽種的高產植物,以及一條東西走向的橫向大陸軸線,讓農業技
術得以擴散;相對而言,美洲與非洲的地理結構、物種分布與氣候條件限制了農業擴張與
社會複雜化的速度。
十年前我讀到這段時,彷彿看見一張鋪展於地球上的命運藍圖。每個民族、每塊大陸,不
過是地理條件與資源分布的「代言人」。這種觀點冷靜而理性,能有效打破種族中心主義
與文化優越感,但它也帶來一種「歷史宿命論」的味道,如果一切都早被地理寫好,那我
們還能改變什麼?
如今,經歷了 COVID-19 疫情的全球蔓延、烏俄戰爭帶來的糧食危機、人工智慧顛覆勞動
市場,我開始懷疑這套邏輯是否仍然足以解釋我們今日的複雜世界。因為這些現象,似乎
早已超越了地理的邊界、種族的限制與傳統的生產邏輯。
十年之後的世界:新病菌、新鋼鐵,舊的不平等
當我們被疫情封城、戴口罩、遠距工作時,或許會想起書中提到的:歐洲人因與家畜共存
而培養出的免疫力,是征服美洲原住民的關鍵武器之一。那時病菌作為「隱形軍隊」,與
槍炮鋼鐵一樣具有摧毀性的力量。
但在十年後的現實世界裡,病菌再次成為人類的共同敵人,但卻不再只是「發展差異的結
果」,而是「全球化的產物」。它不再從某個大陸單向輸出,而是在全球的密集移動與高
度連結下,同步擴散、同步衝擊。我們不再是被動承受地理命運的民族,而是共同參與塑
造生態風險與治理能力的人類集體。
同樣的,鋼鐵與科技也從一種武力象徵,轉變為資訊、晶片、供應鏈與演算法的隱形力量
。當AI開始決定我們看到什麼新聞、買什麼商品,甚至思考什麼議題時,我開始質疑:是
否我們已經進入一種新型態的「數位殖民」?是否當年的槍炮與火藥,如今換成了雲端與
數據,而人們對技術的依賴,某種程度上與過去對歐洲貨物(cargo)的依賴無異?
《原子習慣》與《槍炮病菌鋼鐵》的對話:
十年前,我將《槍炮、病菌與鋼鐵》視為宏觀歷史的冷靜現實;十年後,我更願意讓它與
另一本影響我深遠的書產生對話—《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說:「微小的選擇會累積成深遠的改變。」而《槍炮病菌鋼鐵》說:「文明
的不平等是環境與資源的產物。」兩者看似矛盾,卻也能互補,如果宏觀世界由地理決定
,那麼個體世界就應該由習慣塑造。
這十年間,我看見台灣推動的各種小改變:限塑政策讓超商的塑膠袋不再免費、自備環保
杯成為社會禮貌、再生能源逐步發展、閱讀風氣漸漸抬頭……這些變化,或許無法立刻撼
動槍炮與鋼鐵所建構的世界結構,但它們卻在日積月累中,為未來的歷史播下不同的種子
。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什麼地理條件下,但我們能選擇怎麼教育、怎麼治理、怎麼建立一個
願意慢慢變好、不再依賴侵略與剝奪的社會系統。正如一顆原子習慣般微小的行為,也可
能在十年後,成為翻轉命運的關鍵起點。
重讀的意義
如今再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我不再只是佩服它縝密的邏輯與龐大的資料架構,而是
讀出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提問與挑戰:如果過去的不平等可以被地理合理化,那麼未來的不
平等,是否仍能被原諒?
這是一場從宿命轉向參與的歷史思維轉換。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的是:地理不是終局,它只是起點;而人類真正的文明,不是靠贏得
槍炮與病菌的優勢,而是能否在理解差異之後,仍選擇共生、選擇分享、選擇讓更多人擁
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
我們從歷史學中學到的,不該只是勝利者的理由,而是反思自己的責任。
下一本《槍炮病菌鋼鐵》,或許正在我們手中寫成
當我們回顧歷史,不只是為了理解過去,更是為了重新擁抱改變的可能。
今天的我們,依然生活在不平等中,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我們手中握有更多塑造未來的工
具:教育、制度設計、科技與文化選擇。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原子習慣》的那1%改變每
天發生,我們也許不必再等待下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來解釋歷史,而是能共同寫下未
來那本《人類如何共生與轉化的故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 作者: d13579638 2025-07-07 00:21:31
※ 文章代碼(AID): #1eQgANs_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1818903.A.DBF.html
推 rtoday: 推 寫得不錯1F 07/07 05:25
推 arsl400: 今天依然適用阿,歷史上殺人最多的不是戰爭,是病菌
抬頭就寫了,最近馬上就發生疫情了阿2F 07/07 08:07
推 mikelwg: 既然是宏觀解釋 用短時間內的變化去看 當然會有問題啊?我覺得你的感悟並沒有和書的主旨站在對等的位置4F 07/07 10:52
噓 chenyei: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徹底打臉地理決定論,證實後者理論錯誤6F 07/07 11:20
推 cafa: 版主評論寫的太好了!決定把書挖出來再看一次!8F 07/07 12:02
推 mapabeyb: 的確應該搭配《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起讀
可以得到更多元的視角9F 07/07 12:09
→ arsl400: 也不能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徹底打臉11F 07/07 14:17
→ d13579638: 推薦的好,找時間來讀讀
國家為什麼失敗,找來讀讀,感謝推薦囉12F 07/07 15:09
推 locka: 喜歡你舉的小改變的例子14F 07/07 15:19
→ applewarm: 推搭配閱讀。像你這樣配合自己的經驗回頭看這些理論,很有意思15F 07/07 16:34
推 ginac: 謝謝分享,喜歡這篇心得17F 07/07 21:15
→ syunysi: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並沒有打臉地理決定論,前者解釋的是"國家"形成後的發展局勢,而"槍砲"是解釋有國家這個概念前的情況.個人建議看完<槍砲>後接著看<國家>可以得到一個較完整的概念.18F 07/07 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