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lenna9305 (凡雲)
標題 [心得] 2024,我最喜歡的10本書
時間 Fri Jan 31 13:39:09 2025




medium好讀版:https://reurl.cc/EgyLnn


終於還是趕在1月結束前把2024年的書單趕出來了,

連著兩年因為研究所的關係而閱讀量銳減,

甚至把寫長文的功力都全數用在論文上了,現在終於順利畢業,

希望2025年我能夠重拾過去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可以多寫單篇的書評,年度回顧也不要再欠稿這麼久了。




以下是我的2024推薦書單,以閱讀順序排序:




《弟弟》/ 陳慧

本來都是無比平凡的人,

開始的時候,可能他們自己也不察覺,

所抱持的,無非只是對周遭、對自己的生活,

最尋常的信任、守護與希冀;

沒有名堂,沒有藉口,只是最根本的、貼著初心的、單純、真誠、無私,

卻在最絕望的時刻,讓人堅持住前多走一步再多走一步的愛…



即使在閱讀之前已經大概知道這本書的內容,

但我在過程中還是數度因為心痛而淚流滿面。

最適合讀這本小說的人,

大概是離香港有一點距離,卻又曾經如此關注並且同理過的台灣人吧,

當我想像作者陳慧是如何在經歷過街頭運動後,

以刻出血般的力道敲出這些字句,就感到更加悲傷,

卻也感覺到自己無法就這樣為了逃避沈重的故事而闔上書本,

就像是2014跟2019的時候,我即使看著香港抗爭的新聞每每胸悶哭泣,

還是沒辦法就這樣別過頭去。


作者陳慧並不企圖用一個宏觀的視野來紀錄香港近代兩場重要的政治運動,

而是改以較為主觀的個人視角,

藉由主角譚可意與譚可樂這對姐弟的成長過程呈現出香港近代歷史轉折與發展,

其中將社會運動後的創傷描繪得極其觸動讀者的心弦,

年輕世代對於社會絲毫未改變的失落,

中年世代則是有更深一層的自責與悔恨,

那是對於無法保護甚或是因為自己的無作為而導致年輕人必須站出來承受一切。

撇開鮮明的政治背景來說,

《弟弟》仍然是一部文筆細膩、真情實感又好讀的小說,

我也是有個年紀差異較大的弟弟,

因此讀到姐弟之間相互依靠的情誼時,也格外有共鳴。

也因此,對於作者必須將這樣優美的文筆拿來寫這樣我可以預期會如何收尾的時代悲劇,

更加感受到不捨與惋惜,卻也同時油然而生欽佩之情,


在這亂世之中,仍然有人願意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守護自己的信念與價值,拒絕讓獨裁者篡改歷史。

因為心有所愛,所以不忍這個世界傾頹,

這或許也可以說是點燃了某種希望的火苗吧,

只要還有人願意繼續書寫與記憶下去,終會有迎來黎明的一天吧。





《寂寞狙擊》/ Aimée Lutkin

我在聚會上想哭,不是因為自己沒有伴,甚至有時候非常孤單,

而是因為我覺得好累,我已經不想再演這種荒唐戲碼,

假裝還在等一個人來找到我。

等待意味著原地不動,意味著貶低我既有的生活,

好像只要我單身,人生就始終少一塊。

我始終沒有權利說:「我想我會永遠一個人。」

只能說我還在等待降落,還沒開始過真正的生活。




2024年先讀了《四十我就廢》,對結局的千篇一律正感到失望時,

就在書店發現了這本《寂寞狙擊》,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真實的呈現出單身人的想法以及生活,

畢竟它不是出自想像的虛構小說,而是作者親身所做的社會實驗。

作者Aimée在2016年因一篇〈何時才能說「我會永遠一個人」?〉的散文爆紅,

隨即順水推舟展開一連串終結單身的作戰,

並將這些努力的過程紀錄下來,

因此這本書亦非那種歌頌單身的心靈雞湯,

它忠實的描繪出單身可能會有的寂寞不安,

卻也對「一定要找個伴生命才能完整」的主流想法提出挑戰。


作者Aimée的文筆幽默又犀利,

總能一針見血的戳破婚戀市場中不切實際的童話幻想,

以及那些正向鼓勵背後隱藏的歧視想法。

例如當她開始為了使自己在婚戀市場中變得更具有競爭力而開始上健身房時,

她也忍不住反思這樣的做法是否將無法找到合適對象的原因完全歸咎於自己:


「只是實在太多人用『你要多對自己用點心、你要多愛自己一點』回應單身者的訴苦,


多到令人懷疑它們是『你這副德性哪有人要』的替代用語。

我好討厭這種幽微的暗示,

彷彿『多愛自己一點』的真實意思是『想辦法變成大家會愛的人』」。

還有當她提到當身邊的朋友逐漸因結婚而遠離她時,

忍不住認為「婚姻遠比單身更使人走向孤立」,

以及對於朋友想生小孩的念頭提出質疑 :

「你寧願去製造一個全新的人,而不是經營你已經擁有的關係嗎?」


而我真正喜愛這本書的原因在於,

作者並未否定某些人生選擇,

但同時也希望自己的選擇能被世人所尊重,

至於她在這場實驗的結局與領悟為何,就請大家去翻書確認吧!





《黃色臉孔》/ 匡靈秀

寫作是人類所擁有最接近真正魔法的東西,

寫作是無中生有創造出某種事物,是打開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扉,

寫作賜予你力量,讓你在真實世界太痛苦時,可以塑造自己的世界。

停止寫作會要了我的命,

我從來都沒辦法經過某間書店,卻不帶著渴望伸手碰觸每本書的書脊,

同時驚嘆於讓這些書出現在書架上的繁複編輯過程,

並回憶著我自己的書誕生的點點滴滴。




匡靈秀無疑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亞裔作家,

讓她成名的《巴別塔學院》我還沒時間拜讀,倒是先讀了這本新作,

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在窺看出版界的各種八卦與潛規則般,

因為情節多次翻轉的發展而忍不住想一頁一頁的讀下去,

想知道主角最後的下場會是如何。

匡靈秀大膽觸碰了關於身份代言、文化挪用、抄襲瓢竊、取消文化

種種在社群時代下容易炎上的話題,

而她自己本身就是亞洲人,

選擇撰寫這樣一個白人竊取黃種人故事的小說,

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與爭議性。


身為曾經也有作家夢的人,

最被觸動的部分反而是當主角茱恩在經歷一夕爆紅與跌落神壇後的曲折,

回到老家翻看自己最初的寫作筆記,

憶起自己最初始熱愛寫作,是因為能夠創造專屬於自己的世界,

然而那種純然的興奮之情在寫作成為職業以後,

變得不再純粹,等著她的不是充滿仰慕之情的讀者,

而是充滿對同行的嫉妒與自己無法成名的焦慮,

簡直就像一個難以逃脫的無間地獄般。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即使主角茱恩的人設並不討喜,

甚至她一路走來的狡辯都顯得蒼白無力,

但我卻無法真正的討厭她,雖然無法為她加油,

卻也難以因為她的墜落而感到大快人心。


除了作者本人的功力外,

也很推譯者楊詠翔流暢的翻譯,

推薦這本書給喜歡閱讀或創作也喜歡看出版八卦的人。





《朗夜》/ 崔恩榮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這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國度,

一個沒有得到真心誠意道歉的人居住的國度。

住在這個國度的人中,有人說,我要的並不多,只想要一個發肺腑的、真心的道歉;

也有人說,我只希望他承認自己犯的錯而已;

還有的人苦苦期盼,哪怕是逢場作戲,也希望聽到一句對不起;

甚至還有人心灰意冷地認為,如果加害者肯道歉的話,最初就不會做出傷人的行為。

這些人再也無法像從前一樣入睡了。

人們指責這些人為什麼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直到最後也不肯理解他們。




《朗夜》從主角知妍離婚後搬到外婆所居住的城市禧寧展開,

即使身為婚姻破碎的受害者,知妍傳統的母親卻仍然將矛頭指向她,

使她不得不逃離現有的生活。

或許是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韓國作家在描寫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時,

總是特別深刻,知妍的遭遇讓人在閱讀初始就忍不住為她感到心疼。

所幸知妍在與外婆的對話中,曾經傷痕累累的心在不知不覺中被撫平,

而聽著外婆講起家族過往的經歷,她也從中漸漸找回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同樣是誇越數代的故事,《朗夜》雖沒有《柏青哥》描繪歷史宏觀的野心,

然而作者崔恩榮卻藉由主角知妍與其母系家人的際遇,

細膩刻劃出女性在不同時代下的悲苦,以及母女之間相愛卻總是相殺的無奈,

然而在那些苦難的回憶中,

仍然有女性相互扶助的情誼支撐著她們不至於對人生感到徹底絕望,

就像書名所暗示的,雖然生活有時就像永不結束的闇夜,

但只要身邊人有一個懂得自己的人存在,就能照亮深夜,

讓人感受到如晴日般的溫暖。






《方舟》/ 夕木春央


「比方說警察有時會把危險的任務分配給單身的警察,你聽說過嗎?

用意是讓傷心的人愈少愈好吧。

不過這樣感覺像是在說,沒人愛的人,生存價值低於有人愛的人。」

「電影裡也常常出現吧。快被殺的人求饒時,會提到他們有愛人、有家人。

如果沒有家人或愛人,就可以被殺嗎?


大家都說眾生平等,但要選出作為祭品的人,大家就會選擇最沒人愛的人,不是嗎?」

「留下心愛之人去死,以及不被任何人所愛而死,哪邊更不幸不應該由他人決定。」



2024年有兩本書,一旦揭曉其佈局厲害之處,

就會破壞閱讀體驗,因此極難撰寫無雷推薦文,

一本是為紙本書帶來一陣熱賣旋風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一本就是《方舟》。

由於我個人比較偏好社會派的推理小說,

所以《方舟》甚至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我最喜歡的本格推理小說,

作者最後反轉道出真兇的殺人動機真是設計得太精巧,

有人形容說是「汪洋大的殺意、但也是汪洋大的動機」,

讓人讀完本書後會想馬上重新檢視前面兇手的種種行徑,

作者可以把電車難題玩出新花樣真是非常厲害。



誠然,這本小說仍然有缺點,比方說前面的鋪陳太過冗長,

每個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入、甚至可以感覺到大部分的角色只是作者為了推動劇情的棋子,

然而我覺得以結尾的衝擊力道,上述缺點完全是瑕不掩瑜。


這個故事更具有魔力的是,當你看完謎底,

並不會就此將這本書拋在腦後,而是仍會在內心反覆咀嚼,

不斷想起結尾真兇的自白,

並且反思如果是自己深陷在那個極端的環境之中,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作者夕木春央在專訪時說:

「我在下筆時,總是以讓讀者覺得『還好有讀過本書』為目標。」

我一邊慶幸自己是讀過這本書的人了,

一邊卻也羨慕起還能抱著全新體驗翻開這本書的人。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 嚴婉玲編輯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從屬的共同體盡一份心力。

既然是自己的公寓大廈、自己的巷弄街道、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國家,

就要自己治理自己救。

這種樸素的共和主義,本該成為地方政治的動力來源,

但每個人的心力有限,能夠關注、願意關注的事物也有限。

冷漠之所在,就成為壟斷之所在。

當地方政治遭到不合比例的冷落與漠視,就很容易導致地方政治為特定人士所把持。



我認為本書是台灣關心政治與生活之間關係的人必讀之作,

尤其在2026年即將面臨地方選舉的前夕,

更是一個重新檢視自己對生長所在的地方政治有多少理解的好時機。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由總編輯嚴婉玲找了十位出生於解嚴前後的年輕作者,

他們成長於台灣民主化與主體意識逐漸成形、那個社會運動與競選活動風起雲湧的時代,

並同時見證了網路時代的來臨、


眼看網路與近代的社群媒體是如何改變了選舉文宣的樣態。

這十位作者從自己的職業與學術背景,

不只細緻描繪出自己視角的地方政治樣貌,

也對當前的政治環境提出深刻的叩問。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篇章如下:

第一篇是趙維孝所撰寫的〈空氣票在哪?社群媒體為地方政治帶來的質變〉,

從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到去年的美國選舉,

都可看出社群媒體對當代政治宣傳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深遠,

然而都市乃至全國型的選舉,網路空戰能確實兌換成選票,

但在較為偏鄉的地方選舉是否仍然吃香?


這篇文章的分析佐以詳盡的數據資料,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第二篇則是身為在地議員的黃守達所寫〈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

由於我本身就是台中人,因此對他所描繪的台中地方政治情勢相當熟悉,


關於選民服務,他並未向過往許多知識份子所貶低的那樣簡單歸類為「紅白包」,

而是將其做了細緻的分析,

並說明候選人應在選區不時「現身」、展現存在感的重要性,

相當值得對政治實務感到好奇的人仔細閱讀。

最後則是程天佑改寫自己碩論的

〈「威權遺緒」?民主化脈絡下的地方政治敘事及其反思〉,

對吳乃德所提出的「恩庇侍從體制」提出挑戰,

雖然屬於學術性的文章,但對於台灣地方政治的形成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

亦相當值得一讀。





《夠好的工作》/ Simone Stolzoff

我們的社會看待那些沒有找到使命、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

彷彿他們犯下某種道德錯誤似的。

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宣揚:「唯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方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社群平台Instagram和LinkedIn網站也有這樣的格言:

「人生苦短,不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多可惜。」

然而,我們應該永遠熱愛自己工作,這種觀念讓我們對工作產生過高的期望。

它忽略了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枯燥乏味的部分,

使我們看不到夢想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導致工作者願意接受低於他們薪資行情的條件。



這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書,我很推薦剛進入就業市場的新鮮人閱讀,

但已工作一段時間、對未來職涯感到迷惘的人也很適合。

作者Simone Stolzoff在書中訪問九個在不同領域的人對工作的看法,

搭配客觀的理論與數據分析,藉此破解與工作有關的種種迷思,

並探討我們或許不該繼續被追求心中「夢想的工作」給綁架,

而是該尋找「夠好的工作」才是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中我覺得最令人感到醍醐灌頂的,

就是過度追求理想或者把熱愛的事變成工作,

或許反而會導致自己難以調節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並且有過勞與犧牲自己私人情誼交流的危機,

過度將工作與自我成就做連結,

會導致自己失去經營其他關係與發展其他可能的時間與機會,

這點在另一本《失控的熱情》中有更深入的闡述。

也因此,我很喜歡書中一名受訪者所說的:

「工作始終是工作。有些人工作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些人工作是為了下班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哪一個比較高尚。」

過去社會主流價值觀傾向於稱讚那些工作狂熱者,

把工作帶來的價值神聖化,

但事實上工作也可以只是維持生活溫飽的工具,

支撐你能夠在下班之後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工作方式也是很有意義的。





《進烤箱的好日子》/ 李佳穎

為了鋪天蓋地記得而寫,為了鮮靈活現記得而不寫。

但到頭來,能讓你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的,不是記憶,而是語言。

比例尺小於1時,地圖才會現出用處。

你必須選擇,必須縮小,必須捨棄,必須創造,

必須決定你的位置,必須有觀點。

你懷疑世界對你提不起興趣,只好從所在之處出發尋找安頓自我的地方。

你變成蜘蛛,變成毛蟲,想像死亡,變成神,

俯瞰自己,終於明白人的凝視可貴在它的侷限,如同你的地圖。


如果2024年只能推薦一本書,李佳穎睽違16年的新書肯定是我的首選。

上一次讀到想停下來一直畫線的小說是張亦絢的《永別書》,

《進烤箱的好日子》絲毫不輸,讀完也終於原諒李佳穎竟然讓我們等了這麼久。

這是一本難以歸類以及簡介的書,

從故事開頭就探討虛構(小說)與非虛構(傳記)之間的差異,

我們跟隨著主角阿丹的創作過程,

進一步看見書寫與記憶之間的矛盾與弔詭,

紀錄是為了不要遺忘,然而在往事化為文字的瞬間,

卻又逐漸失去了曾經的情感濃度,

曾經以為會永遠記得的人像是被用虛線繪製而成的影子,

再也難以看清他們真實的樣貌。


探討寫作的虛實性只不過是這本書的一個引子,

李佳穎在書中真正想深入探討的還是少女該如何面對青春期的性啟蒙與傷害、

以及家庭的劇變。

於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隱隱感受到故事中埋藏著地雷,

那些改變人生的事件,累積到書末才一口氣的爆發出來,

也進一步帶出阿丹之所以想回頭撰寫回憶錄的理由。


李佳穎說,「我希望他們(讀者)讀完會想寫東西。

如果讀完,你好奇自己小學發生了什麼事,想寫一本回憶錄,那就很棒。

寫出來,你會更理解自己。」

而我總認為,一本會勾起讀者創作欲的小說,

就是對文學作品的最高讚美。





《小說家與夜晚的界線》/ 山白朝子

小說家這樣的人物,往往在外表看不出的內心部分帶有扭曲的一面。

因為有精神方面的缺陷或是人格有問題,

這些無法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的人最後能賴以為生的職業,就是當小說家。

因為沒辦法採取其他謀生方式,因此一生都投入寫小說的工作中,

犧牲人生各種重要的事物,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小說這門藝術。


已經許久未讀乙一的作品,

但這本以他另一個筆名山白朝子所出版的新書《小說家與夜晚的界線》,

從封面開始就十分吸引我,雖然是集結了七個故事的短篇小說集,

然而因為有著共通的主題,

反而可以感受到故事之間串連而成的整體性甚至是彼此呼應的隱喻。

本書七個篇章分別描寫了陷入不同極端狀態的小說家,

也從中挑戰了讀者對小說家的想像,甚至對於何謂作者的定義提出質疑,

對於小說創作過程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感到趣味盎然。

即使對創作這樣的大哉問無感的讀者,

光是看每個故事從鋪陳的引人入勝、還有不到結尾無法確認謎底的不斷翻轉,

也會深深臣服於作者創作的功力,以及說故事的魅力。


我個人最喜歡的篇章分別為<墓園裡的小說家>、<凶>、<小說怪人>。

作為本書首篇的<墓園裡的小說家>,

描述一個作家為了能描繪栩栩如生的各種體驗與場景,

堅持在寫作前必須親身體驗過,

例如寫到主角斷了手臂,也必須親自弄斷自己的手臂才行。

而<凶>則以一個都市怪談開始,

主角為了壓抑自己的殺戮慾望而寫作,

當他被迫改寫殺戮以外的題材時,

那股慾望轉而找到另一個出口。

這兩篇都將寫作者如果走向極端會導致自我毀滅,

但在山白朝子的筆下卻不帶有警示感,

反而讓人感受到作家為作品獻祭的著魔與瘋狂。

至於<小說怪人>與其他四篇是什麼樣的故事,就留待大家自己閱讀了!





《做書的人》/ 陳雨汝, 廖建華, 陳夏民

世界上的文化藝術價值觀是以異性戀為中心,

但我看到脫離這種中心的趨勢,友善的視角逐漸打開。

不考慮出版社經營會更好或者壞,總是要朝人權和文化藝術方向前進的。

話說回來,動詞這八年持續做書、賣書,也生存了下來,

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動詞在市場上是有價值的呀、是有讀者群的,

讀書人口是真的存在,還有我們是被需要的啊」。


所以說……獨立出版在做的事,難道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嗎?


在這個出版業充滿壞消息的時代,

我很佩服逗點出版社的陳夏民願意策劃出版這樣一本書籍,

他與韓文譯者陳雨汝、攝影師廖建華飛到韓國,

採訪了首爾十家獨立出版社,將這些訪問紀錄集結成了這本《做書的人》。

在文字以外,書中的攝影也相當迷人,

尤其團隊都盡量在他們的工作室進行採訪,

從室內的空間陳設到室外的環境勾勒,都讓這些受訪者的樣貌變得更為立體。

除了呈現這些出版人的工作樣貌以及出版理念,

訪問也觸及了這些做書的人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訪綱中的「療癒食物」段落,

看著這些職人聊自己如何舒壓以及推薦喜歡的食物,

感受到他們在專業外的人味,

讓這本書在嚴肅探討產業問題之餘,也多了一些輕鬆有趣的部分。


當然身為愛書人,最受到觸動的還是他們聊到自己出版的書籍,

以及他們在工作中感受到讀者的回饋,

他們侃侃而談、閃閃發光的模樣,都讓人感受到這個行業還未走到盡頭。

2024年能以這本書作結,可以說是劃下了一個滿懷希望的句點,

或者應該說是未完待續的逗點,

雖然今生恐怕已無法成為一個做書的人,

但我願意繼續當一個讀書的人,繼續在這個被串流與社群包圍的時代,

堅持每天抽出一段時間捧起一本書,沈浸在閱讀的世界裡。




其他推薦: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Bill Perkins

《剝皮》/ 井上荒野

《下雪時節》/ Jessica Au

《隱蔽嫌疑人》/ 陳浩基

《魚眼》/ 薛西斯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杉井光

《帶外婆公主去倫敦!》/ 椹野道流


--

*孤讀者的航行*

部落格:http://glenna1106.blogspot.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read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87.112 (臺灣)
※ 作者: glenna9305 2025-01-31 13:39:09
※ 文章代碼(AID): #1dd683RU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38301955.A.6DE.html
ayeae: 推1F 01/31 13:52
kevinapo: 方舟的一切行為動機不就是自己獨自求生嗎?2F 01/31 15:54
chintz: 謝謝分享,文筆很棒!同推《黃色臉孔》的譯者,讀起來真的很流暢3F 01/31 15:55
hanhan10: 謝謝分享~5F 01/31 17:19
wei3350730: 推推長文6F 01/31 17:36
karuta: 每年都好期待你的推薦書單!!!7F 01/31 17:37
EP96SNK: 謝謝推薦 獲益匪淺8F 01/31 18:37
lionadon: 看了文章開頭先推再讀,寫得好,感謝分享9F 01/31 20:51
Qorqios: !!!!10F 02/01 00:51
cinnabardust: 感謝感謝11F 02/01 01:39
hoho8: 推12F 02/01 03:36
leeann: 每年都期待妳的書單,謝謝分享:)也恭喜畢業!13F 02/01 07:00

--
作者 glenna9305 的最新發文:
  • +12 [心得] 2024,我最喜歡的10本書 - book 板
    作者: 111.252.87.112 (台灣) 2025-01-31 13:39:09
    13F 12推
  • +19 [心得] 西園寺小姐不做家事 EP1 - Japandrama 板
    作者: 1.34.41.3 (台灣) 2024-07-11 22:43:45
    這部戲對我來說是黑馬之作, 原本看預告以為又是一部女強人但家裡很亂的設定, 結果雖然女主角標榜不做家事, 但卻是把家裡設計得可以做最低限度的打掃就能維持整潔, 且會定期找專業的家事人員(也是好友之一 …
    35F 19推
  • +12 [心得] 2023,我最喜歡的10本書 - book 板
    作者: 1.34.41.3 (台灣) 2024-02-04 14:05:11
    去年生活變得較為忙碌,閱讀的數量銳減不少, 同時還有一個改變是喜歡的小說也變少了, 過去的年度推薦書單可能有七、八本都是小說, 現在則剩不到一半, 對我而言,要進入一個虛構的故事裡, 喜歡上書中的角 …
    24F 12推
  • +25 [心得] 我的第二青春 EP1-2 - Japandrama 板
    作者: 1.34.41.3 (台灣) 2023-10-26 23:19:08
    「我的人生不應該如此的啊」 「大家的人生中多少都會出現這種念頭, 學習與各種『本不應如此』的想法和解,就是長大的過程。」 本來只帶著看喜劇的心態打開《我的第二青春》, 沒想到看到第一集女主角佐彌子與 …
    58F 25推
  • +6 [問題] 北海道自助7天6夜行程請益 - Japan_Travel 板
    作者: 218.161.38.102 (台灣) 2023-05-30 19:53:35
    13F 7推 1噓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