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rockman (Composer)
標題 [問題] 關於聽感的科學依據?
時間 Fri Aug  1 19:11:44 2025


是這樣的,各位大大,小弟我是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人,用監聽喇叭也用很多年了,最近
剛好要換喇叭,正在挑選,我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問題想問,今天才發現有這個板可以請
教,知道音響版應該很多大神,玩過各種神器材,希望能從各位身上找到答案。


問題是這樣的,大概分兩個,由我一一闡述,就當是閒聊,大家知無不言,什麼答案都可
以說,我都會當作是寶貴的意見。


第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聽感的問題,一般來說許多人挑喇叭的時候除了現場聽,這比較
個人主觀,在來看的就是科學數據,就是所謂那些響應頻率的曲線之類,看看平不平直,
有沒有什麼特殊凹陷突起,造成的不準確,至少在從事音樂工作的人挑選監聽喇叭的圈子
,應該大致是這樣的。但我個人卻發現,縱使一樣平直的響應曲線,不同的喇叭聽感上還
是不同,有些讓人覺得好聽,有些很乾燥刺耳之類,但明明兩者的頻率響應圖是幾乎一樣
的(一樣平直),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影響真正的聽感呢?? 又或者應該這樣問,是否還
有別的"科學數據",可以去反映出這些差異呢??

小弟音響的知識並不多,也許這問題很蠢,還請包涵!!






第二個問題,就是我自身發現的一些聽覺問題,我發現人的聽感是非常不穩定的器官,有
點像是你吃了一個很鹹的東西,再吃甜食會覺得特別甜,或者把手放在冰水哩,再去摸熱
水會覺得特別燙,就是這種效應,我發現當我聽了幾首可能類似搖滾重金屬之類的音樂,
或者聽了一下午的很重的電音之類,再回去聽任何古典樂專輯,都會覺得古典樂專輯音色
特別溫暖柔和,反過來說如果聽了一個下午很安靜的鋼琴音樂之類的,再去聽電影音樂就
會覺得特別燥,聲音刺耳。我的問題就在於,人的耳朵有這種效應之下,到底怎麼樣去讓
自己的耳朵回到真正的中性,才能很精準的去判斷喇叭的性質。


有沒有一種方法或是研究,是可以解決種問題的呢,畢竟在我的角度看來,許多時候我們
人對喇叭的音色感受,根本不是喇叭本身的色彩而是受到你當下或之前聽的音樂對比出來
的色彩,讓我覺得有時候矯正耳朵感覺比挑選喇叭本身都難!!



以上就是我的兩個問題,就是閒聊討論,無知之處,請多包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98.8 (臺灣)
※ 作者: jrockman 2025-08-01 19:11:44
※ 文章代碼(AID): #1eZA3oKm (Audiophil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754046706.A.530.html
icekiba: 擲筊1F 08/01 19:13
asdfg0612: 量的不夠多 就跟只看bmi類似的意思2F 08/01 19:34
theshape87: 第一題最近有看國外erin 有做好幾集講喇叭聽感差異的,應該符合你的問題。但看完要1個小時,小懶墮還沒看聽太多同類型的歌是會改變口味啦...像我每次聽喇叭都是有個固定的口袋歌單,已經聽的很習慣,不會因到新地方聽不同系統就分不出其色彩。涵括JPOP 鋼琴與弦樂3F 08/01 19:38
p25243093: 推薦你看書:聲音的重現 音箱與房間的聲學與心理聲學8F 08/01 19:54
yys310: CIRMMT Floyd Toole9F 08/01 19:57
theshape87: 那本真那麼好看嗎,怎每人都要別人看 台灣有免錢的嗎10F 08/01 20:27
a127871465: 可以問問你的同行比較有答案吧11F 08/01 20:29
jrockman: 感謝推薦書,真的滿想多了解這個!!12F 08/01 22:02
shinjikawuru: erin大推的AsicLab C6B 我入手了 不錯聽 蠻全面的13F 08/01 23:09
yys310: Erin講的東西 聲學研究來源就是哈曼阿...14F 08/01 23:28
shinjikawuru: 更正 是AsciLab XD15F 08/01 23:41
feoteng2003: 建議有疑問就把喇叭當作 樂器(無誤),就像鋼琴一樣,頻率響應不要差太多是個基本,但影響因素太多,首要是單體材質,磁鐵設計與品質,箱體共鳴,要重現錄音中各種樂器 人聲 環境音,本來就不可能面面俱到,連錄音的麥克風也做不到,更何況是播放錄音的喇叭想想你不會要求一把笛子發出弦樂的聲音,但是卻要求喇叭全能的表現兩者,就知道任何喇叭的設計必然有所妥協16F 08/01 23:47
Birdy: 1. 沒有,波的混合是目前物理學也不想理的事情
  除了頻率、音量、指向性,其他沒有相關技術處理
聲音發出來,會根據空氣濕度溫度等條件、器材空間等機械條件,組合成不同的狀況,而人的耳括形狀、位置,影響更大
這樣說好了,你吸一口煙、吐出煙圈,你有辦法控制or預測
每一次煙圈的形狀大小速度、在一公尺外的狀況嗎?
聲音也一樣
譬如HS5有平的乾乾刺刺,假設你知道箱體有可能
但哪個部分?  沒人知道。
 聲學研究更類似氣象預測,你能知道會下雨,就是極限
幾點下、下多少、範圍多大,都只是估計值
2. 就是不要聽,最好去沒人的戶外,只有自然的聲音,放鬆跟肌肉訓練一樣,啥都不聽,讓一切恢復,沒別的辦法
3. 你聽到聲音是什麼樣,跟心情身體狀況都有點關係,
做音樂的,就像是一個下午都在吃超好吃的義式冰淇淋,
但你吃了一下午,你只會覺得想吐24F 08/02 00:33

--
作者 jrockman 的最新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