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ossiping
作者 標題 Re: [新聞] 工廠管理輔導法執行 環團給蔡政府不及格
時間 2020-05-20 Wed. 10:21:10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都覺得不管是政府還是環團,其實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評論?因為對我來說,這兩方都對於這些法規制度了解到透徹,卻看不穿到底人民產業發展與自然環境平衡所需要的平衡是什麼?
在中華民國土地制度一路走來是很噁心的亂
主要的關鍵是缺乏回收土地的機制,然後又搞了土地規劃法,接這又搞了地上權與地下權分治,還有多次的就地合法化,說穿了就是為了利益一直調整,最後一直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案,讓自然人或新移民可以生長在這土地上,或是自然界能夠重新取回土地代謝人類的破壞。
所以我整天一直在嘲笑國家的制度,真不知是哪個專家、博士、教授、政黨、公務員之類的搞成這樣,還很難改變。只能順著這制度去微幅調整,讓情況越來越糟。一直以來我們國家的制度就是為了需求,而強制特定族群去支持,這點跟中國一樣,所以過去有婦聯會,凡是外匯的手續費,都必須抽給婦聯會,成為某些人的小金庫,拿個百分之幾給弱勢就好像天賜的,現在也還是一樣,抽菸有健康捐,其中領錢的有戒菸團體這樣合理嗎?反觀我們各類環保基金,好像也是如此。變成製造污染的企業只要繳了保護費,這些團體就會理性了。
有個概念,高污染工廠必須在經規劃的工業區,目的就是為了可以處理廢水與空污排放不會影響附近居民的健康,種稻的水田必須規劃在進水與排水便利的灌溉渠旁,目的就是為了讓稻米的生產順利,畜舍的設立需要設置在擴散異味時不影響鄰居的觀感,每個產業的設置都有他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市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但是有賣出才有收入,所以說國家發展必須靠把產業串連才能讓國民生活下去。但是在哪裡設置甚麼東西,這卻成為各政黨特定圖利的機會,這案例以苗栗國,能有所體現吧!
我敢嘲笑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是養人,養產業,養自然資源,為何我們不以這些目標當作節稅標的?政府治理最重要的是基礎資訊正確,為何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是用買的,花成本請人調查,而不是讓民眾自行申請當作節稅條件呢?換個說法,套房最多能住多少人?在土地規劃中,如果是兩人,那用電房間的坪數、電燈、冷氣、熱水器加一加大概都會給50A,但是如果是4人呢?上述的耗電都會加倍,電閘到變壓器都有不同的規格與需求,公設都會有影響,可是蓋了空戶,空有戶籍卻沒有人居住,這些設備有需要維持嗎?台灣目前有100萬戶的空屋,我們現行的空屋定義有辦法向浪費國家資源收費嗎?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戶籍制應該改為實際居住制,給予每人約10坪的居住正義作為節稅條件,也鼓勵加入社會再給予10坪的就業創業作為雇主或個人節稅條件,養車也要空間隨車牌徵收,如果自有停車位可節稅...等等的方式,讓數據更精準,而且民眾如果不願意也沒違法,只是稅金比較重,想要享受更大的個人空間,就必須支付比較多的稅,如果不願意繳稅,只要稅金加房貸等於買房價值就會法拍或者回收,如此以來政府有機會回收空屋、空地,再配合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都不想經營的話,就封存30年讓當地自然生態發展,重新成為自然資源提供地。這就是我之前所提案的空間稅。
跟我個人思想相比,環團與政府其實半斤八兩。
--
※ 作者: kuod 時間: 2020-05-20 10:21:10 (台灣)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04
1樓 時間: 2020-05-20 10:51:10 (台灣)
→
05-20 10:51 TW
···
因為,中國人最愛開帳號,在中國石油尚未開業時,就註冊中國石油,環團同理,在紅十字會發想時,婦聯會就出來註冊紅十字,許多環團其實都是社區發展委員會,多少是馬英九的人?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