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llshine (欸冷)標題 [片單] 我的2023 Top 10電影時間 Fri Dec 29 23:56:24 2023
TOP 10 伊尼舍林的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我們不再是朋友,因為我不喜歡你了。」
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哪天會一言不合就剁手指!你可以想到各種和朋友決裂的理由,而《
伊尼舍林的女妖》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所講述的決裂原因雖然看似無理,卻也是所有理由
背後最不拐彎抹角的樣子:就是不喜歡了。看似激進的拒絕往來手段,卻又是如此合情合
理,單方面的分手變成雙方面的纏鬥,一段從親密到反目成仇的關係,變成比死亡還痛苦
的凌遲。
完整心得
https://bit.ly/3YpSDUt
欸冷 on Instagram:
《伊尼舍林的女妖》
在愛爾蘭的小鎮上,康姆和派德克每天同一時間都會到酒吧喝酒聊天,但有一天康姆突然不理會派德克,還直言不想再跟派德克有往來,甚至威脅派德克若是再來找他講話,他就要剁掉自己一隻手指,直到雙手的手指都剁完為止。
(有提及劇情)
「你為什麼突然不理派德克了?」
「因為他很無聊。」
「但他一直都那麼無聊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長期不滿漸漸累積之下,只需要被踩雷的一個瞬間,或是想法的一個轉變,就可以結束一段關係,再也不理一個人看似絕情,卻又是如此合情合理。
在派德克的逼問之下,康姆說了之所以不想理會他的原因:「我就是不喜歡你了」,這和情侶分手最不喜歡聽到的理由一樣,是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單方面分手,既死不瞑目,也無從挽回。
但這卻也是最有力的分手理由,朋友之間如果沒有利害關係,那就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所以要是不喜歡了,那的確也沒什麼好說。
當然大家都是成熟的大人了,所以康姆還是給出一個「更確實」的理由:因為派德克很無趣,因為他需要平靜。「我的內心需要一點平靜,你可以理解,對吧?」這句話讓前來理論的姊姊詩凡也啞口無言,因為他最清楚他弟是個無趣的人。
這些理由對康姆自己來說是再肯定不過,但對其他吃瓜群眾來說並非如此,路邊的傻子、鎮上的神父,連康姆養的狗可能都不相信他會突然跟多年老友絕交,直到他用剪刀剪下自己的食指。
康姆想分手的決心已經不容懷疑,但他這麼做卻和一開始說的理由相互矛盾。當初想創作音樂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足跡,所以才嫌棄派德克的無趣會侵蝕他寶貴的時間,但他把手指都剪掉了,還能再拉小提琴創作音樂嗎?
此時的康姆或許比被分手的派德克還迷惘吧,面對所剩不多的生命該如何發揮僅剩的價值,在面對老年危機的此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把氣出在別人身上,或許在這段關係的處理上,康姆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聰明」。
相對於康姆的穩重與音樂素養,天真的派德克對大家來說的確是個無趣的人,但大家還是會和他當朋友,雖然沒有藝術天分或工匠技巧那樣值得尊崇的「價值」,但他的天真善良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取代又令人喜愛的事,只是無法以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而被低估。
派德克在大鬧酒吧時說,想在世上被大家記得,真的只有亙古流傳的作品才做得到嗎?能被自己重視的人放在心上不算嗎?可以看得出康姆和派德克的「格局」不同,但也不能因為格局小就需要被嘲笑,而且派德克說的也沒錯,如果被世界上的人記得,卻被周遭的人唾棄,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人生。
而最可怕的是兩人的一廂情願,康姆認為他必須以大格局為重,而犧牲兩人的友誼,派德克樂於待在小格局裡,卻還要硬拉別人下水。單方面的分手變成雙方面的纏鬥,最後兩敗俱傷,伊尼舍林的女妖預知的不是死亡,而是一段從親密到反目成仇的關係,變成比死亡還痛苦的凌遲。
@20thcenturystudios_tw
@searchlightpics
#伊尼舍林的女妖 #奧斯卡 #金球獎 #馬丁麥多納 #柯林法洛 #布蘭登葛里森 #凱莉肯頓 #貝瑞科漢 #TheBansheesofInisherin #我就是不喜歡你了
TOP 9 閃電俠 The Flash
「不要讓你的悲劇定義你。」
雖然《閃電俠》完全稱不上是神作,但在我心中是DC正義聯盟宇宙裡,繼《超人:鋼鐵英
雄》之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部作品。在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日漸衰弱的時局、被玩到很氾濫
的時光旅行題材、同角色的多代同堂、早就玩膩的「快銀時間」拍法,在各方面《閃電俠
》都沒有獨門創舉。但在伊薩米勒的詮釋下,完全展現閃電俠的純真,為了家人而在時間
線上來回奔跑的他,情感的厚度讓我久違地愛上一位超級英雄。
TOP 8 老狐狸 Old Fox
「干我屁事。」
《老狐狸》雖然沒有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卻是我今年國片的第一名。它是一個小男孩的
成長洗禮,也是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衝擊,弱肉強食雖然是人性叢林的生存法則,但我們
也可以跳脫規則、選擇善良。在電影美學的渲染下,從寫實題材中可以回味出說不上的奇
幻感,用小孩子的視角看著大人的世界,才發現不管什麼年紀,我們都在面對一樣的「選
擇」問題。
TOP 7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 Spider Man Across the Spider Verse
「答應我好好照顧這個小男孩,確定他永遠不會忘本,不會懷疑他擁有滿滿的愛,也不會
讓任何人告訴他不屬於任何地方。」
在三代同堂後,《蜘蛛人:穿越新宇宙》繼續突破,創下上百個蜘蛛人一同混戰的紀錄。
這次「犧牲」的主題發揮不在話下,將班叔梗深化成創傷,在好好面對後化為成長的感動
。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絕對是電影的美術,比上一集揉合更多新畫風,雖然總讓人覺得有
炫技之疑,看完更是覺得有點美學疲勞,但這就是它驚人成就的副作用吧。
TOP 6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只要有這個,沒什麼是我查不到的。」
在手機不離身的時代,完全可以想像手機要是掉了,還掉到圖謀不軌的人手中會是什麼下
場,而《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把這個想法拍成了最可怕的樣子。很少看到一部懸疑
片早早就讓壞人亮相還可以這麼可怕,在已經看過日本版的情況下,韓國版不只模仿更是
超越,營造出來的緊張驚悚感就像是在看一部沒看過的原創電影一樣。
TOP 5 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 Mission Impossible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相對於《玩命關頭》系列已經拍到令人厭煩,很高興阿湯哥仍在用異於常人的熱情與體力
來製作《不可能的任務》,而且還是讓人看得相當開心,記得觀影當天進場時心情不是很
好,但看完後覺得相當紓壓!特技戲一段比一段精彩,甚至在我覺得該要結束的時候再來
個火車脫困戲,讓人有值回票價感,這個觀影過程實在令我印象深刻。
TOP 4 笨錢效應 Dumb Money
「輸了獎品,贏了比賽又如何?」
《笨錢效應》沒有要像《大賣空》一樣解析整起事件的近果遠因,看這部電影不需要太多
財經知識,並使用大量迷因和流行樂,在輕鬆的調性和緊湊的節奏下,來看這場其實有點
嚴肅的對決。這個事件的發生不過才幾年前,當時覺得自己見證了一件很了不起的歷史,
《笨錢效應》拍得好的地方在於好像讓人回到事發當下,隨著片中股價的漲跌,心情跟著
上沖下洗,情緒完全被電影的節奏給掌握。
完整心得
https://bit.ly/3Qhewmn
欸冷 on Instagram:
《#笨錢效應》(2023) [8/10]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是一本理財暢銷書的書名,書中說到有錢人之所以是有錢人,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會賺錢,是因為他們看待金錢的思維不一樣,才有致富的機會。
這個概念也是《笨錢效應》故事的起點,避險基金「梅爾文資本」透過不同公司的倒閉,獲利超過千萬元,這可是一般人沒想過的賺錢途徑,也印證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些華爾街「聰明人」總是將道德放一邊,開心的賺著「笨錢」。
「笨錢」是華爾街對於散戶資金的戲稱,在投資市場中因為資訊不對稱、專業能力不足、心智韌性脆弱,散戶總是淪為「韭菜」,讓華爾街輕鬆收割他們傻傻進入市場的笨錢。「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是對沖基金的生存之道,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這麼正派,然而梅爾文資本夜路走多了,終於在2021年撞到鬼。
《笨錢效應》翻拍自2021年的真實事件,當時遊戲驛站(GameStop)股價堪憂,成為梅爾文資本下一個收割目標,但此時有位直播主「咆哮小貓」卻逆風看好,並在網路社群上帶動買氣,不僅讓遊戲驛站的股價起死回生,也讓梅爾文資本的押注血流成河,成為歷史上少數由散戶擊敗華爾街的精采案例。
《笨錢效應》並沒有要像《大賣空》一樣解析整起事件的近果遠因,而是用大量的迷因和流行樂,讓電影在不需要太多財經知識的前提,用輕鬆的調性和緊湊的節奏,來看這場其實有點嚴肅的對決。
-------
投資市場是一個能讓人性完全裸露的戰場,人的感官在裡面都會放大數倍,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過度反應,一個簡單的決策就能判定你的生死,但為什麼這麼危險還一堆人要前仆後繼的進場呢?
一切都是,貪,嗔,痴。
(以下有雷)
「輸了獎品,贏了比賽又如何?」
貪,是指色、聲、香、味、觸所引起的利慾之心,也就是五欲。
誰進到投資市場不是因為貪?看著網美分享光鮮亮麗的生活、Youtuber開箱我們買不起的東西,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斷被刺激,讓我們以為唯有致富才是讓人生圓滿的唯一途徑。在努力和收獲已經脫鉤的社會、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的時代裡,進入門檻低的投資市場很容易被視為翻身的機會。
《笨錢效應》裡所有的散戶投資人,幾乎都是背水一戰在豪賭,電影在介紹角色時,會同時亮出他們的資產總額,這些人不只資產不多,有些甚至還負債,但他們已經看到未來還是會過著一樣的生活,那何不現在賭一把?
------
「以前只要夠聰明和有點運氣,就能在股市賺大錢,但今非昔比,小人物根本沒有希望。」
嗔,是指仇視、怨恨的心理。
貪只是個導火線,嗔才是引爆整件事的主因,讓原本只是尋求翻身,變成意識形態的對立。尤其到了故事中段華爾街已經賠了一屁股,所以動用政商關係,讓原本可以公平交易(雖然從來沒有公平過)的平台暫停交易,此舉更是令人義憤填膺。
電影中學生跟著買進的理由,參雜著如此的情緒,因為整起事件除了錢之外,更是小蝦米展現對抗大鯨魚的團結時刻,也是這部電影最讓人情緒激昂的環節。
------
「他買我就跟。」
痴,是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笨錢之所以是笨錢,就是來自於痴,當時會買進遊戲驛站股票的散戶,除了前面講的貪和嗔,更大一部分是因為痴。看著咆哮小貓的直播就買進股票,大部分人的信心是來自於跟風,所以當股價如海嘯般震盪時,很容易就做出錯誤判斷。
上山容易下山難,進場只需要勇氣,但決定比賽成敗的是離場的時機。在電影中有些人像學生一樣被「甩轎」提早離場,有些人則像護士一樣,大家都獲利了結了他卻還軟腳在車上,和暴富擦身而過,而有些人則像咆哮小貓,撐到高點後賣出,滿載而歸。
咆哮小貓為何可以在這場戰役中活下來?因為他沒有貪、嗔、痴的問題(至少電影中沒有呈現出來)。他沒有把賺大錢掛在嘴邊,他沒有搖旗吶喊鼓吹大家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更不是因為盲目才買了股票。說到賺錢的時候他很冷靜,賠錢的時候也很泰然,當全世界都告訴他錯了,他還是能堅持下去,因為他的信心是做足功課所產生的,信心要昇華成信仰,才能抵抗外界的雜音。
《笨錢效應》並不是要告訴你炒股秘訣或地雷,而是要告訴大家想要成功,你的心智必須要有像咆哮小貓那樣的堅定。
片商的標語「投資前請進戲院詳閱本片」寫得真好,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投資心法的集大成,任何韭菜會經歷的事情都出現在電影中,被股市洗禮過的我看得心有戚戚焉,甚至覺得是很好的投資教材。
事件發生時覺得自己見證了一件很了不起的歷史,在看電影時像持有遊戲驛站的股票一樣,隨著片中股價的漲跌,心情跟著上沖下洗,情緒完全被電影的節奏給掌握。有投資經驗的話會更喜歡這部電影,但就算是投資小白,《笨錢效應》一樣值得一看。
@sonypicturestw
#DumbMoney #玩謝華爾街行動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TOP 3 年少日記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從一封遺書開始,到一本塵封已久的日記,說了一段不只鼻酸,更是心痛的故事。看到一
個小孩在承受大人無情期望的壓力下,單純地作出自以為會讓大家都輕鬆的選擇,這已經
不是心疼可以形容的程度。雖然電影有著柔和的調性,但要傳遞的悲傷卻非常簡單暴力,
也沒有太多正面力量去緩衝(演員很可愛算嗎?),如果不喜歡自虐,看個電影還把自己心
情弄糟,那建議可以迴避。
TOP 2 芭比 Barbie
「我想成為有價值的人,而不單單只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已。」
不管被說是說教,或是推崇女性主義,《芭比》的一切都令我信服,就像反諷至極的脫口
秀,因為實在說得太過貼切,貼切到連身為被砲轟的男性,都覺得「欸被你說中了耶」而
忍不住笑出來。但討論《芭比》我覺得必須迴避一下性別,才能看到在男女論戰背後想要
引導出的主題:在社會的文化框架下,我們如何撕下社會給我們的標籤,活出自己的樣貌
。
完整心得
https://bit.ly/3Kg824M
欸冷 on Instagram:
《#芭比》(2023) [10/10]
「我想成為有價值的人,而不單單只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已。」
《芭比》固然是不折不扣的商業片,但若是能有意識地觀賞,還可以從中帶走一些正能量,甚或是思考自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這幾年好萊塢非常盡力在摧殘大家的童年,所以聽到芭比也要躍上大銀幕,似乎看好的人並不多。
在釋出預告後,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小女孩摔爛洋娃娃是在致敬《#2001太空漫遊》,這段對非影迷來說看起來莫名其妙,而ㄎㄧㄤ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對上頻率,更不用說很多人不認識導演葛莉塔潔薇。
身邊很多人對於我很期待《芭比》,總是露出不予置評的表情,一方面是想說怎麼會有直男想看,一方面是覺得這八成是鬧劇有什麼好期待。
執導《#淑女鳥》《#她們》的#葛莉塔潔薇,從低成本文藝電影跨進大規模商業鉅片這條路,已經有許多導演因為拿捏不好尺度而滑鐵盧,但葛莉塔潔薇卻成功讓《芭比》兼顧了商業性與劇情深度,讓人更期待她的未來發展。
(以下有雷)
我想看完《芭比》大家會討論的,一定是沒想到原本以為的無腦芭比電影,居然會高談女權議題。
葛莉塔潔薇以往的電影皆以女性為主角,有著濃厚的「女力感」,這次在《芭比》更是火力全開,塑造一個以女性-芭比為中心的世界。芭比們是法官、機師、總統,主導整個芭比樂園的運行,他們佔據所有權高位重的職位,享受著男性們炙熱的目光。
而在芭比樂園裡的男性-肯尼們,是因芭比而存在的附屬品,他們為芭比上山下海、努力陪笑、出盡洋相,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要吸引到芭比的目光。
然而在芭比和肯尼兩人來到真實世界,芭比眼中看到的是這個世界的「落後」,但肯尼卻彷彿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他未曾有過的想像,意識到原來他「在外面的世界是10分」,因此茅塞頓開。
他回到芭比樂園將它改造成肯尼樂園,芭比和肯尼兩者的地位頓時全部對調,電影關於「父權」和「女力」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葛洛莉亞這個角色彷彿是導演的傳聲筒,冷嘲熱諷許多男女在父權社會下的現象,他向芭比訴說女性在現實世界有多麼辛苦,用這些經歷喚醒被洗腦的芭比們,同時再利用男性慣有的「壞習慣」,吸引肯尼們落入計謀中,讓芭比們起義成功。
這段看似相當「女力」,同時挑戰了「父權」,令人不免有說教之嫌,但我反而覺得比較像反諷至極的脫口秀,因為實在說得太過貼切,貼切到連身為砲轟對象的男性,都覺得「欸被你說中了耶」而忍不住笑出來。
用現實世界女性的痛點喚醒芭比是個妙招,但其實芭比們在芭比樂園並沒有經歷過這些,所以劇情上是有些矛盾,但我想導演要喚醒的,是在座的所有人吧。
導演並沒有想在男女間爭個輸贏,而是藉由芭比和肯尼創造出兩個極端,讓我們看到不管是「父權」或「女力」,權力都終將讓世界扭曲。
芭比和肯尼的故事其實是一體兩面,只是性別不同罷了,想像一下把這兩個角色交換,會發現其實還是能維持原本的劇情。不管是芭比還是肯尼,在成為權力下強勢或弱勢的那一方時,行為都會是一樣的。
「每次都是『芭比和肯尼』,沒有只是『肯尼』。」
只要有權力都會令人迷失,而迷失就會有被物化的可能,甚至還會有「這樣好像滿輕鬆、也沒什麼不好」的想法出現。就像肯尼(芭比)在弱勢時,用盡全力只想獲得芭比(肯尼)的目光,「被你凝視的我才得以存在。」這句話看似浪漫,卻已經完全失去自己的靈魂。
在權力支配下的世界,只有三種可能。一是在權力之下順著潮流生存,二是趁機用權勢占別人便宜或利益交換各取所需,三則像是電影中艾倫的存在,不管哪一邊都無法融入,那就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
想要在權力支配的世界下獲得主流意識的關注或認同,才會讓我們活的那麼辛苦吧。
「你們有思考過死亡嗎?」
意識到死亡,才會知道自己活著。芭比發現原來真實世界並不那麼美好,讓他重新思考作為芭比究竟是代表什麼、為這個世界能帶來什麼改變。而肯尼也藉由看到不同的世界樣貌,才發現原來自己就算不依賴芭比,也能有無限可能。
在社會的文化框架下,我們如何撕下社會給我們的標籤,活出自己的樣貌,才是《芭比》在男女論戰背後想要引導出的結論。
有論辯,思考才得以進行,藉由思考推斷出自己的存在,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精神,也是《芭比》希望能帶給觀眾的啟示。
電影中最被打動的一幕是,芭比來到現實世界中經歷過一連串身分認同的打擊後,在公車亭的椅子上坐下來,感受著風拂面而來、樹葉婆娑擺動,不自禁流下了淚。此時芭比看見坐在一旁的老婦人,對他說了一句「你好美」,而對方也逗趣的回覆「我知道」。
坐下來,靜下心,望向四周,發現周遭的美,就能察覺到自己正在活著,也可以好好活出屬於自己的樣貌。
---------------------------------------
打完這篇的我,是不是也犯了男性說教(#Mansplaining)的毛病呢?
@warnerbrostw
#芭比電影 #無論父權或女力
TOP 1 怪物 かいぶつ
「如果只有部分的人得到,就不能稱作幸福,要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才能稱作幸福。」
電影看到一半,我就覺得《怪物》大概是滿分了,而在半年後的現在再去回想,更是覺得
毫無懸念可以拿下今年第一名。如果概述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像是在耀眼的光明中藏著
隱晦的黑暗,那麼《怪物》則是在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嘗試摸索出一絲光芒吧,這也是和《
年少時代》那種單純的悲傷最不一樣的地方。《怪物》的劇本結構更不同於是枝裕和以往
作品的線性敘事,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進而慢慢挖掘出真相,是我最喜歡
的懸疑表現形式。
完整心得
https://bit.ly/3NVREY5
欸冷 on Instagram:
《#怪物》(2023) [10/10]
「如果只有部分的人得到,就不能稱作幸福,要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才能稱作幸福。」
強烈的沉重感,應該是大家看完《怪物》一致會有的情緒吧。
導演#是枝裕和 這次將劇本交給編劇#坂元裕二 撰寫,讓這次的劇情突破以往作品的家庭命題,將格局擴及到社會結構與教育問題。
坂元裕二的細心相當驚人,他可以將各種線索放在細節中,讓人去發掘每個線索出現的時間點及背後的原因,也讓影迷各自表述每個線索的意義,成了觀影樂趣之一。
《怪物》的劇本結構更不同於是枝裕和以往作品的線性敘事,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進而慢慢挖掘出真相,是我最喜歡的懸疑表現形式。
因為這樣的手法和我的價值觀雷同:事情本身沒有好壞,而是在於當事人的角度不同,進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詮釋,事情才因此有了好壞之別。
這個說法同樣可以套用在《怪物》的故事結構中。
(以下有雷)
故事從母親的視角進行第一次詮釋,湊的媽媽早上要到洗衣店工作,晚上則是陪伴著兒子湊,在電影中不會感受到他有任何疏於照顧兒子的地方,甚至他給的關愛還比其他家庭好上太多。
所以當早織發現湊的怪異舉止,跑到學校去和教職員理論時,那些教職員的卸責與無為、照本宣科的道歉,甚至還怪罪到學生是單親家庭時,我想觀眾的怒氣大概都和媽媽一樣逐漸高漲,覺得這些教職員們都是怪物,面對活生生的人怎麼可以表現得如此冰冷。
第二次詮釋則是從前段所認定的怪物-保里老師的視角出發,原來他是位有教學熱忱的新手老師,對於關懷學生總是不遺餘力,但他卻不小心捲入學生的爭鬥中,選錯邊站讓他成為學生們的箭靶。
而學校也沒有站在他這邊,認為真相並不重要,學校的利益才是優先,所以將保里老師推入火坑,成為保護學校的祭品。
到了這邊怪物已經換人當,換成是教育體制的迂腐、以及那些看似無害卻惡意傷人的學生們。
到了第三次詮釋則是將重點放在湊和依里身上,並慢慢揭露前面鋪陳已久的謎團。為什麼湊要剪頭髮、水壺裡有泥土,鞋子只剩下一隻,真相雖然漸漸明朗,卻看到湊對依里的不安情感越來越曖昧。
將三段故事串起來後,才發現是不是怪物都是我們先行判定:因為母親控訴讓他成了恐龍家長、因為老師否認讓他成為狼師、因為校方卸責讓他們成了行屍走肉、因為小孩的胡鬧讓他們成為假面天使。出了事誰要負責、誰要扛起責任,找到「怪物」成了事情發生當下的第一反應,沒有人意識到其實怪物並不存在,而是大家用標籤貼出來的。
每個角色其實都很單純,只是不經意讓自己成了怪物。
媽媽在學校大吼,單純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並討回公道;老師在家長面前失言,只是在被校方施壓的情況下,仍不想愧對自己的良心;小朋友欺負同學,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甚至只是覺得好玩;依里爸爸的施暴,看似是電影中絕對的惡行,但他只是在根深柢固的社會風氣之下,企圖改變兒子讓他更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
單親家庭、家暴、同儕霸凌、教育、校方體制、社會風氣,種種問題很難歸納出到底誰是雞誰是蛋,電影由這樣的蝴蝶效應所形成,但你找不到那隻蝴蝶在哪裡。
電影結束時和朋友討論的另一個話題是,湊和依里是同志嗎?
從所有線索來看都可以解讀成兩位男孩的曖昧情愫是同志的表現,但我堅決不把他們的情感狹義地定義為同志,而是想廣義地看成是他們把彼此視為「重要的人」。
當兒童還在探索階段,任何的定義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標籤,只是大人們的一廂情願。
「知道花名的男生會不受歡迎」、「疊羅漢掉下來很不像男生」、「豬腦移植到人類身上,人還算是人嗎?」,依里陰柔的性格讓他從小到大接收到各種來自於大人的明示與暗示,所以他成了一個樹懶,面對攻擊只會縮起來,不與人爭辯也不反擊。
當他在廢棄火車上,說完「沒關係,我也會這樣」之後上前擁抱湊,難道是因為愛情的驅使才讓他這樣做?在依里受過這麼多次傷後還願意擁抱別人,如果用愛情去解釋他的動機,我覺得也是一種加害。
電影中的各種安排都是在無力感中,仍保留一絲希望給角色和觀眾。
像是「怪物~是誰啊?」這句看似詭異又有惡意的台詞,最後我們才知道它是一個遊戲,更是湊和依里之間的密語,當依里被反鎖在廁所裡時,他想用這句話確認在門外的是不是湊。
看似在魚缸中奄奄一息的金魚,其實只是翻覆症並沒有死,還努力的在換氣著,就像保里老師的處境一樣。
不管怎麼撥開,還是會不斷被泥土覆蓋的天窗,到最後被合力打開,象徵大人們再怎麼看不清小孩在想什麼,小孩仍是他們想要保護的對象。
被沒關的窗台嚇壞的媽媽,和站在屋頂邊緣的老師,此時響起管樂詭異的低鳴,除了拯救了他們兩人,也讓湊的秘密隨著樂音發洩出來。
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也是如此,究竟湊和依里有沒有轉生到另一個世界,你看到的是黑暗還是光明?如果概述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像是在耀眼的光明中藏著隱晦的黑暗,那麼《怪物》則是在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嘗試摸索出一絲光芒吧。
「我們轉世了嗎?」
「真的嗎?太好了。」
「沒有,我們還是原本的樣子。」
@garageplay.tw
#在黑暗中摸索光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7.232.133 (臺灣)
※ 作者: allshine 2023-12-29 23:56:24
※ 文章代碼(AID): #1bZkmg-k (movi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03865386.A.FAE.html
※ 編輯: allshine (114.137.232.133 臺灣), 12/29/2023 23:59:07
推 petestar: 笨錢效應好看+1 閃電俠私下人品和角色分開論很讚的5F 12/30 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