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ricebug 轉寄自 ptt2.cc 更新時間: 2011-12-07 23:20:05
看板 LUKAKA
作者 標題 Fw: 牙刷牙膏、咖啡店、電話/陳柔縉
時間 Thu Nov 10 02:51:18 2011
※ [本文轉錄自 ZenUp 看板 #1EkgaAvu ]
看板 ZenUp
作者 標題 牙刷牙膏、咖啡店、電話/陳柔縉
時間 Thu Nov 10 00:23:36 2011
◎牙刷牙膏
不要看這麼簡單的當代日常用品──牙刷,小小一枝柄,尾端一堆豎起的短毛,還需
要一個窮極無聊牢犯的發想。一七七○年,英國的威廉‧阿迪斯平日在獄中,早晨洗
完臉後,都用一小塊布擦牙齒。有一天,他突然想在獸骨上鑽孔,再把上膠的豬鬃植
入孔中。如此,近代意義的「牙刷」就在監獄誕生了。據說十八世紀,歐洲已經很流
行使用牙刷,是昂貴的生活用品。到一八四○年才傳入美國。
要一個窮極無聊牢犯的發想。一七七○年,英國的威廉‧阿迪斯平日在獄中,早晨洗
完臉後,都用一小塊布擦牙齒。有一天,他突然想在獸骨上鑽孔,再把上膠的豬鬃植
入孔中。如此,近代意義的「牙刷」就在監獄誕生了。據說十八世紀,歐洲已經很流
行使用牙刷,是昂貴的生活用品。到一八四○年才傳入美國。
不過,牙刷源於英國的說法,中國是會抗議的。中國宣稱自己才是最早發明牙刷的國
家。考古學家發現,遼代應曆九年(西元九五九年)的古墓中,就有兩排八孔的牙刷
。
家。考古學家發現,遼代應曆九年(西元九五九年)的古墓中,就有兩排八孔的牙刷
。
在台灣,未見文獻記載日本統治以前台灣人有特殊的潔牙方法或有牙刷。 日治後,
則在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的報紙,可看見牙刷的蹤影。台北一家
叫「木谷支店」的雜貨商刊登廣告,指其有各種新到貨,香水、洋傘和齒粉、「牙掃
」。牙掃明顯指的是牙刷。據日本專家指出,明治時期日語並無「牙掃」,加上同一
廣告中,皮包作「票包」,毛巾作「面巾」,均是福佬語,「牙掃」可能是當時台灣
人對牙刷的說法。
則在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的報紙,可看見牙刷的蹤影。台北一家
叫「木谷支店」的雜貨商刊登廣告,指其有各種新到貨,香水、洋傘和齒粉、「牙掃
」。牙掃明顯指的是牙刷。據日本專家指出,明治時期日語並無「牙掃」,加上同一
廣告中,皮包作「票包」,毛巾作「面巾」,均是福佬語,「牙掃」可能是當時台灣
人對牙刷的說法。
不過到了一九三○年代,牙刷當時的名字肯定叫「齒刷子」了。
一九三一年的齒科醫學專門雜誌「臺灣齒科月刊」,已經不斷有「齒刷子」出現在廣
告上。當時牙刷的外型跟今天沒有兩樣,甚或可說設計觀念已經完全追上今日。刷毛
不是平面,而是呈鋸齒狀,頂端凸起,也有刷毛兩端凸起的牙刷。但刷毛就截然不同
了。一九三五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上,資生堂的廣告指出,他們使用全球最好的「
純露毛」,也就是俄羅斯的豬毛來製造牙刷。現代人握著豬毛牙刷,還敢張嘴刷牙嗎
?
告上。當時牙刷的外型跟今天沒有兩樣,甚或可說設計觀念已經完全追上今日。刷毛
不是平面,而是呈鋸齒狀,頂端凸起,也有刷毛兩端凸起的牙刷。但刷毛就截然不同
了。一九三五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上,資生堂的廣告指出,他們使用全球最好的「
純露毛」,也就是俄羅斯的豬毛來製造牙刷。現代人握著豬毛牙刷,還敢張嘴刷牙嗎
?
當時牙刷還分大小型號,以「臺灣齒科月刊」所見知名的「獅王」牙刷來說,共「一
號形」、「二號形」和「三號形」三種,價格分別是二十八錢、二十六錢和二十二錢
,不算太貴,但也沒現在這麼便宜。
號形」、「二號形」和「三號形」三種,價格分別是二十八錢、二十六錢和二十二錢
,不算太貴,但也沒現在這麼便宜。
隔一年,一九三二年,獅王在「臺灣日日新報」的牙刷廣告,齒刷子卻分成六個號形
,建議依年齡選用不同牙刷。大人用一、二號形,十五、六歲用三號,十二、三歲用
四號,七歲用五號,三、四歲小幼童也有專門牙刷,使用最小的六號。有趣的是,「
婦人」被建議使用三號,和青少年一樣。究竟有無醫學根據,有待解釋。若不符醫學
道理,則一根牙刷或許也能反映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
,建議依年齡選用不同牙刷。大人用一、二號形,十五、六歲用三號,十二、三歲用
四號,七歲用五號,三、四歲小幼童也有專門牙刷,使用最小的六號。有趣的是,「
婦人」被建議使用三號,和青少年一樣。究竟有無醫學根據,有待解釋。若不符醫學
道理,則一根牙刷或許也能反映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
和牙刷焦孟不離的牙膏,一八五○年美國就開始產製管裝牙膏,日治前是否傳入台灣
,目前不得而知。但在日本時代已經傳進。從一九三○年代的「臺灣日日新報」和「
臺灣齒科月刊」的廣告來看,軟管狀的牙膏已經非常普遍。「小形」的賣十五錢,「
中形」的二十五錢,「大形」三十二錢,家庭用的賣五十錢。到一九四一年,已經看
見淡水中學學生清晨刷牙、手握牙膏的照片。
,目前不得而知。但在日本時代已經傳進。從一九三○年代的「臺灣日日新報」和「
臺灣齒科月刊」的廣告來看,軟管狀的牙膏已經非常普遍。「小形」的賣十五錢,「
中形」的二十五錢,「大形」三十二錢,家庭用的賣五十錢。到一九四一年,已經看
見淡水中學學生清晨刷牙、手握牙膏的照片。
在牙膏普遍之前,日治下的台灣人多用齒粉刷牙。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傳入「西洋
齒磨」(牙粉),這種牙粉由碳酸鈣等化學品混製而成。一八八八年,資生堂第一代
創始人福原有信,已經自產日本第一瓶牙膏。台灣在一八九八年七月,就可看見福原
有信的牙膏、牙粉報紙廣告。廣告上,詳列資生堂的牙膏、牙粉由帝國醫科大學博士
教授、宮內省侍醫、陸軍軍醫總監等權威實驗證明,具備驅除口臭、撲滅黴菌等效果
,常用可保不生齒病。
齒磨」(牙粉),這種牙粉由碳酸鈣等化學品混製而成。一八八八年,資生堂第一代
創始人福原有信,已經自產日本第一瓶牙膏。台灣在一八九八年七月,就可看見福原
有信的牙膏、牙粉報紙廣告。廣告上,詳列資生堂的牙膏、牙粉由帝國醫科大學博士
教授、宮內省侍醫、陸軍軍醫總監等權威實驗證明,具備驅除口臭、撲滅黴菌等效果
,常用可保不生齒病。
臺南長老教會中學(今長榮中學)於一九一五年的新校長通告上,對外說明招生辦法
和學費情形。其中提及新生入學,要買制服之外,「其餘的如:襪子、面盆、牙粉、
牙刷、和零碎的東西,好壞不等都由自己斟酌。」也可一窺牙粉普及的程度。
和學費情形。其中提及新生入學,要買制服之外,「其餘的如:襪子、面盆、牙粉、
牙刷、和零碎的東西,好壞不等都由自己斟酌。」也可一窺牙粉普及的程度。
不過,再好的牙刷、牙膏都無法保證不需要找牙醫。被尊稱為台灣第一位口腔外科醫
師的馬偕牧師,於一八七二年抵台宣教,隔年便開始幫人拔牙,親自拔牙數目達兩萬
一千顆以上。
師的馬偕牧師,於一八七二年抵台宣教,隔年便開始幫人拔牙,親自拔牙數目達兩萬
一千顆以上。
馬偕一開始為人拔牙,使用的器具並不現代化。最早在竹塹(今新竹),他削尖一塊
木頭,成功拔下一個中國兵的蛀牙,那個兵喜極而泣。後來,馬偕一度請鐵匠打造拔
牙的工具,但最後,他擁有「紐約製造的最精巧的器械」。馬偕說,他的牙科器械中
,「刺針很少用,楔、鈎、鑽孔器或螺旋從未用過。」近代牙科診療使用的座椅,對
馬偕來說也不需要,因為「有百來個病人等著依次治療,若要仔細準備,不免浪費時
間。」馬偕使用最多的還是拔牙鉗。依留存下來的鉗子看,跟今天的牙科醫生使用的
鉗子相去無多。
木頭,成功拔下一個中國兵的蛀牙,那個兵喜極而泣。後來,馬偕一度請鐵匠打造拔
牙的工具,但最後,他擁有「紐約製造的最精巧的器械」。馬偕說,他的牙科器械中
,「刺針很少用,楔、鈎、鑽孔器或螺旋從未用過。」近代牙科診療使用的座椅,對
馬偕來說也不需要,因為「有百來個病人等著依次治療,若要仔細準備,不免浪費時
間。」馬偕使用最多的還是拔牙鉗。依留存下來的鉗子看,跟今天的牙科醫生使用的
鉗子相去無多。
當時,台灣人鬧牙痛,也有人幫忙拔牙。據馬偕記述,辦法有三種:用粗帶子拉下,
拿剪刀頭挖或江湖郎中使用鉗子或小鋏子。此說和一九四三年出版的《臺灣齒科醫界
史》所述一致。日本統治前後當時,所謂的郎中牙醫,拿的是自家做的鉗子,病人坐
的是普通的椅子,牙痛就投以中藥「六味丸」,拔牙時也用中藥「離骨散」。
拿剪刀頭挖或江湖郎中使用鉗子或小鋏子。此說和一九四三年出版的《臺灣齒科醫界
史》所述一致。日本統治前後當時,所謂的郎中牙醫,拿的是自家做的鉗子,病人坐
的是普通的椅子,牙痛就投以中藥「六味丸」,拔牙時也用中藥「離骨散」。
或許因為馬偕使用的是現代化牙科醫療的器械和藥物,在牙醫專業期刊中,張雍敏和
韓良俊編寫的〈台灣牙醫醫療衛生發展大事記〉,才會形容馬偕一手拿聖經,一手執
拔牙鉗,「可尊稱為『台灣第一位口腔外科醫師』」。
韓良俊編寫的〈台灣牙醫醫療衛生發展大事記〉,才會形容馬偕一手拿聖經,一手執
拔牙鉗,「可尊稱為『台灣第一位口腔外科醫師』」。
日本統治以後,台灣最早的報紙「臺灣新報」第一天發行,就有日本齒科醫生的廣告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七日,廣告標題說「齒科專門醫術開業」,醫生是乃臺伊左,診
所開在台北北門街(今博愛路)一丁目憲兵隊北邊第五家。幾個月後,同一份報紙的
十月四日,又有「齒科專門醫」的廣告。姓「酒井」的牙醫在府前街(今重慶南路一
段一帶)二丁目南洋商會樓上執業。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七日,廣告標題說「齒科專門醫術開業」,醫生是乃臺伊左,診
所開在台北北門街(今博愛路)一丁目憲兵隊北邊第五家。幾個月後,同一份報紙的
十月四日,又有「齒科專門醫」的廣告。姓「酒井」的牙醫在府前街(今重慶南路一
段一帶)二丁目南洋商會樓上執業。
他們有多「專門」,不得而知,但一九○六年一月,「臺北病院」(台大醫院前身)
的外科部成立「齒科治療室」,確定是專業的牙醫師了。
「臺北病院」齒科最早由富澤正美擔當主任。主任為日本人,不僅因為一看名字就知
道,且因台灣尚未有現代牙齒醫學教育的管道,還沒有產生半個台籍牙醫師。
據一九三七年版的名人錄《臺灣人士鑑》,一千多位台籍官紳商和專技名人中,「齒
科醫師」(日治時代均稱「齒科」,不用現在通稱的「牙科」)占十五位。其中絕大
多數在一九二○年後才紛紛留學日本,進入東京、大阪、九州等齒科醫學專門學校,
修習現代牙醫技能。不少人二十歲過後,才從公務員轉攻新職,去日本留學唸齒科醫
專。因此或可推論,一九二○年以後,時代的信息才吹入台灣,當牙醫才逐漸成為台
灣社會的一項新職業。
科醫師」(日治時代均稱「齒科」,不用現在通稱的「牙科」)占十五位。其中絕大
多數在一九二○年後才紛紛留學日本,進入東京、大阪、九州等齒科醫學專門學校,
修習現代牙醫技能。不少人二十歲過後,才從公務員轉攻新職,去日本留學唸齒科醫
專。因此或可推論,一九二○年以後,時代的信息才吹入台灣,當牙醫才逐漸成為台
灣社會的一項新職業。
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臺灣人士鑑》指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十月,台北籍的陳
增全從東京齒科醫專畢業,馬上直接返台,在台北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開設「增
全齒科醫院」,是「本島人齒科醫ノ嚆矢ナリ」,意指陳增全為台灣第一位正規的牙
醫師。然而,如果再仔細閱讀《臺灣人士鑑》的內容,陳增全台灣第一位牙醫師的記
錄恐怕要重新改寫。比陳增全大五歲的林得恩,從臺南長老教會中學畢業後,曾任基
層公務員。《人士鑑》上說,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林得恩就從大阪齒科專門學
校畢業,返鄉開業,顯然比陳增全早一年畢業與執業。
增全從東京齒科醫專畢業,馬上直接返台,在台北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開設「增
全齒科醫院」,是「本島人齒科醫ノ嚆矢ナリ」,意指陳增全為台灣第一位正規的牙
醫師。然而,如果再仔細閱讀《臺灣人士鑑》的內容,陳增全台灣第一位牙醫師的記
錄恐怕要重新改寫。比陳增全大五歲的林得恩,從臺南長老教會中學畢業後,曾任基
層公務員。《人士鑑》上說,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林得恩就從大阪齒科專門學
校畢業,返鄉開業,顯然比陳增全早一年畢業與執業。
◎咖啡店
如果無線上網是當今咖啡店的特色,有妙齡女郎陪喝咖啡,情色與咖啡同香,就是七
、八十年前咖啡廳教人瞠目的所在。
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版的臺北州「電話帖」,也就是當時的電話簿,跟現在一
樣,上頭刊登各種公司行號的電話號碼。其中,以「カフヱー」起頭的店名超過二十
家。「カフヱー」就是「カフエー」,法文「Café」的日本外來語,中文翻譯成「
咖啡店」。
樣,上頭刊登各種公司行號的電話號碼。其中,以「カフヱー」起頭的店名超過二十
家。「カフヱー」就是「カフエー」,法文「Café」的日本外來語,中文翻譯成「
咖啡店」。
老電話簿上,這些咖啡店的名字有「胡蝶」、「處女林」、「美人座」、「紅蘭」,
似乎更像燈紅酒綠巷弄中的夜店,而不是咖啡店。「吉乃」這種咖啡店名更足以教現
代的日本人發笑;日本人一見「吉乃」、「玉乃」,直覺就是個藝伎。咖啡店取名「
日活」,也有催笑效果。「日活」從戰前以來,就是日本有名的電影公司,拍大眾娛
樂片,也拍挑逗煽情的黃色電影,日本人會以「日活浪漫色情片」來代表同類型影片
。
似乎更像燈紅酒綠巷弄中的夜店,而不是咖啡店。「吉乃」這種咖啡店名更足以教現
代的日本人發笑;日本人一見「吉乃」、「玉乃」,直覺就是個藝伎。咖啡店取名「
日活」,也有催笑效果。「日活」從戰前以來,就是日本有名的電影公司,拍大眾娛
樂片,也拍挑逗煽情的黃色電影,日本人會以「日活浪漫色情片」來代表同類型影片
。
咖啡店取這樣的名字不是沒有道理,這也是日治時代的咖啡店與現在不同的所在。據
《江戶東京學事典》指出,從大正初年(大正元年即一九一二年)開始,「咖啡店」
取代「啤酒屋」,變成有西洋風味酒店的專稱。在這樣的咖啡屋裡,穿和服的女侍(
專稱為「女給」)端送食物和飲料,免費陪客人同席。一九三○年前後,這種型態的
咖啡店愈發流行,最盛時,東京有六萬人做咖啡店女侍的工作。
《江戶東京學事典》指出,從大正初年(大正元年即一九一二年)開始,「咖啡店」
取代「啤酒屋」,變成有西洋風味酒店的專稱。在這樣的咖啡屋裡,穿和服的女侍(
專稱為「女給」)端送食物和飲料,免費陪客人同席。一九三○年前後,這種型態的
咖啡店愈發流行,最盛時,東京有六萬人做咖啡店女侍的工作。
咖啡店流風也吹入台灣。純粹以中文書寫的臺南風月報紙「三六九小報」第二八二號
(一九三三年)載有:「……尋芳買醉。現已舍酒樓而趨珈琲店矣。燈紅酒綠。粉膩
脂香。燕瘦環肥。左宜右有。群花招展。肉屏風也。蠻腰巧折。天魔舞也。唱片妙響
。流行曲也。心身陶醉。五色酒也。時代人之官能。於是乎享樂之亂舞。盛哉珈琲店
。尖端時代之寵兒也。」
(一九三三年)載有:「……尋芳買醉。現已舍酒樓而趨珈琲店矣。燈紅酒綠。粉膩
脂香。燕瘦環肥。左宜右有。群花招展。肉屏風也。蠻腰巧折。天魔舞也。唱片妙響
。流行曲也。心身陶醉。五色酒也。時代人之官能。於是乎享樂之亂舞。盛哉珈琲店
。尖端時代之寵兒也。」
文言文的書寫讀起來,風味十足,引人發想,但較難一目瞭然。若改看日治時期文學
界老前輩楊雲萍的小說《加里飯》,就白話清楚多了。一九二七年,楊雲萍描寫窮青
年逛咖啡店,「他偷般的瞧那兩個學生和三個公司裡的用員。他們正自在地和女招待
戲謔。有的握她們的粉腕,有的抱她們的細腰。」古今咖啡店最大不同,可說是供顧
客握腕抱腰的「女給」(女侍)了。
界老前輩楊雲萍的小說《加里飯》,就白話清楚多了。一九二七年,楊雲萍描寫窮青
年逛咖啡店,「他偷般的瞧那兩個學生和三個公司裡的用員。他們正自在地和女招待
戲謔。有的握她們的粉腕,有的抱她們的細腰。」古今咖啡店最大不同,可說是供顧
客握腕抱腰的「女給」(女侍)了。
昭和初年,風月文藝報紙「三六九小報」第二八三號曾有署名「黛峯過來人」,寫他
體驗的台南王牌咖啡店「明星加扶」(「加扶」即音譯自「カフヱー」),就更露骨
而明白了。他說,全店有二十三名女給,其中一位叫豔子的,「自言彼尚未經風雨。
猶是處女身分。」聽來叫人想笑。
體驗的台南王牌咖啡店「明星加扶」(「加扶」即音譯自「カフヱー」),就更露骨
而明白了。他說,全店有二十三名女給,其中一位叫豔子的,「自言彼尚未經風雨。
猶是處女身分。」聽來叫人想笑。
在《臺灣ゴルフ俱樂部二十年史》書中,有張往來淡水火車站和淡水高爾夫球場之間
船隻的照片,下頭文字解釋相片上遠遠的三個女人身影;說是大正十年十月十六日當
天為歡送兩個日本人,舉辦了高爾夫球賽,而從「ライオン」(即英文「Lion」,獅
子)咖啡店請來出差的「女給」。可見咖啡店女給也有出場的工作內容。
船隻的照片,下頭文字解釋相片上遠遠的三個女人身影;說是大正十年十月十六日當
天為歡送兩個日本人,舉辦了高爾夫球賽,而從「ライオン」(即英文「Lion」,獅
子)咖啡店請來出差的「女給」。可見咖啡店女給也有出場的工作內容。
「カフェ・ライオン」(Café Lion)既是臺北最早的咖啡店,也是大正時期知名的
文藝風雅之所。「ライオン」咖啡店位於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建築早已不存。原
址在日本治領台灣四十年的紀念博覽會第二會場的迎賓館,也就是現在二二八公園的
露天音樂臺和兒童遊樂區之間。「ライオン」咖啡店的老闆篠塚初太郎何時創建這家
店,不得而知,但早在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即見相關報導。
文藝風雅之所。「ライオン」咖啡店位於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建築早已不存。原
址在日本治領台灣四十年的紀念博覽會第二會場的迎賓館,也就是現在二二八公園的
露天音樂臺和兒童遊樂區之間。「ライオン」咖啡店的老闆篠塚初太郎何時創建這家
店,不得而知,但早在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即見相關報導。
「臺灣日日新報」在該年年初報導第一次「番茶會」在公園ライオン舉行。日文「番
茶」意指粗茶,番茶會由知名畫家石川欽一郎發起,找來官員、建築師和醫生等有專
技且有能力消費「文藝」的日本人,定期喝茶吃餅,熱鬧漫談。番茶會員後來在「ラ
イオン」的庭園裡建了奉祀文藝之神的天滿宮,吸引了一些老師帶學生前去參拜祈福
。所謂「咖啡店」有此作用,以今天的眼光看,著實匪夷所思。
茶」意指粗茶,番茶會由知名畫家石川欽一郎發起,找來官員、建築師和醫生等有專
技且有能力消費「文藝」的日本人,定期喝茶吃餅,熱鬧漫談。番茶會員後來在「ラ
イオン」的庭園裡建了奉祀文藝之神的天滿宮,吸引了一些老師帶學生前去參拜祈福
。所謂「咖啡店」有此作用,以今天的眼光看,著實匪夷所思。
不過,作家濱田隼雄在小說《公園之圖》中形容,日本來台年輕官員和銀行員把「ラ
イオン」當成「感傷的出水孔」,仍然點出帶著西方風情的咖啡店根骨裡的作用;不
論喝茶、飲酒或啜咖啡,在咖啡店的招牌下,人們消費的不只是杯中之物,也消費空
氣中的氛圍。
イオン」當成「感傷的出水孔」,仍然點出帶著西方風情的咖啡店根骨裡的作用;不
論喝茶、飲酒或啜咖啡,在咖啡店的招牌下,人們消費的不只是杯中之物,也消費空
氣中的氛圍。
第一個台灣人開設以Café為名的店,應是一九三一年在台北市太平町的「維特」咖
啡廳(Café Werther),店名取自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據《陳逸松回憶
錄》,「維特」初始是一家「純吃茶店」,生意清淡,隔年「改為酒家,美女如雲,
服務親切,成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高級酒家。於是文人墨客、青年士子趨之若鶩…
…。」陳逸松當時是東京的律師,偶回台北,也會去「參觀領略一番」。
啡廳(Café Werther),店名取自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據《陳逸松回憶
錄》,「維特」初始是一家「純吃茶店」,生意清淡,隔年「改為酒家,美女如雲,
服務親切,成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高級酒家。於是文人墨客、青年士子趨之若鶩…
…。」陳逸松當時是東京的律師,偶回台北,也會去「參觀領略一番」。
跟現代的咖啡店內涵最相近的,日本時代叫「喫茶店」。茶店喝咖啡,一點兒也不奇
怪,日本第一家咖啡店就叫「可否(讀作kahi)茶館」,還是一個留美的中國人鄭永
慶開的。
怪,日本第一家咖啡店就叫「可否(讀作kahi)茶館」,還是一個留美的中國人鄭永
慶開的。
相對於「咖啡店」的風月,「喫茶店」就清純許多。一九三四年的「臺灣婦人界」雜
誌上有一篇〈臺北喫茶店巡禮〉的報導,記者走訪了十三家臺北著名的喫茶店,並細
數各自的優缺點與特色。「明治製菓」最具知名度,記者說,當「明治」的霓虹招牌
一閃一閃照耀著榮町(今衡陽路),臺北別的喫茶店實在可以關門大吉了。明治製菓
店的顧客有上班族、學生和婦人,每天座無虛席。一位「明治」迷還說:「邊喝咖啡
,邊聽唱片,非常愉快!」
誌上有一篇〈臺北喫茶店巡禮〉的報導,記者走訪了十三家臺北著名的喫茶店,並細
數各自的優缺點與特色。「明治製菓」最具知名度,記者說,當「明治」的霓虹招牌
一閃一閃照耀著榮町(今衡陽路),臺北別的喫茶店實在可以關門大吉了。明治製菓
店的顧客有上班族、學生和婦人,每天座無虛席。一位「明治」迷還說:「邊喝咖啡
,邊聽唱片,非常愉快!」
喫茶店除了賣咖啡,「明治製菓」三層樓的店面上,橫著大大的招牌字「明治チョコ
レート」(日語之「巧克力」)。七十年前的記者筆下,「パルマ」(Parma,義大
利北部的城市)喫茶店裡,瀟灑的紳士正在喝紅茶、看報紙;「新高」多家族光顧,
那裡有壽司和冰汽水;「光食堂」則有斗大的招牌寫著「冰淇淋」。
レート」(日語之「巧克力」)。七十年前的記者筆下,「パルマ」(Parma,義大
利北部的城市)喫茶店裡,瀟灑的紳士正在喝紅茶、看報紙;「新高」多家族光顧,
那裡有壽司和冰汽水;「光食堂」則有斗大的招牌寫著「冰淇淋」。
七、八十年前能到喫茶店品嚐冰淇淋的台灣人似乎不多。各種回憶錄只見屏東望族之
女藍敏說,她就讀北一女時,嫁到豪族基隆顏家的大姐去找她,她們總是先到「森永
喫茶店」喝茶,再去吃壽司、看電影,「散場後再回森永喫茶店吃冰淇淋,然後回基
隆,這是我每星期最快樂的一天。」
女藍敏說,她就讀北一女時,嫁到豪族基隆顏家的大姐去找她,她們總是先到「森永
喫茶店」喝茶,再去吃壽司、看電影,「散場後再回森永喫茶店吃冰淇淋,然後回基
隆,這是我每星期最快樂的一天。」
當時喫茶店所以時髦,除了飲料食物的洋味之外,先進的內裝設備也是原因。顧客多
知識份子的「ブリユー・バード」(青鳥)喫茶店,裝了冷氣;「明治製菓」有蕾絲
窗簾。紅藍相間的霓虹燈、唱機放出輕音樂、西式桌椅、漂亮的壁紙、綠色盆栽,則
是一般喫茶店的基本配置。當然,吸管和牆上的心型圖案,都能激盪出喫茶店的氣氛
。
知識份子的「ブリユー・バード」(青鳥)喫茶店,裝了冷氣;「明治製菓」有蕾絲
窗簾。紅藍相間的霓虹燈、唱機放出輕音樂、西式桌椅、漂亮的壁紙、綠色盆栽,則
是一般喫茶店的基本配置。當然,吸管和牆上的心型圖案,都能激盪出喫茶店的氣氛
。
現代的咖啡店仍叫Café,卻沒有陪坐的「女給」;喫茶店的名稱也被取代,幾乎消
失在台北街頭。然而,喝咖啡也喝時髦氣氛的本質,卻是數十年如一。
◎電話
傳統的歷史說法,發明電話的光環都頒給美國發明家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不過二○○三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把光環改頒義大利
裔美國人梅烏奇(Antonio Meucci, 1808-1889),並稱貝爾為「無恥的竊賊」。
一般以一八七五年,貝爾和同事華生(Thomas Watson)發現可以像我們用兩個養樂
多罐子拉線,在兩個房間傳話,作為電話發明的時間。但依美國國會的翻案說法,梅
烏奇於一八五○年移民美國,已發現聲音可以透過銅線傳送。不久,太太癱瘓臥床,
他在兩人的房間之間架設一個可以互相談話的通訊器,便於照顧。一八六○年,梅烏
奇公開展示這個新發明,卻因不會說英語、搭汽船被燒傷,窮困潦倒,無法支付永久
專利註冊費兩百五十美金,他的老同事貝爾趁勢一腳踏到前頭,提出專利,名利雙收
。
多罐子拉線,在兩個房間傳話,作為電話發明的時間。但依美國國會的翻案說法,梅
烏奇於一八五○年移民美國,已發現聲音可以透過銅線傳送。不久,太太癱瘓臥床,
他在兩人的房間之間架設一個可以互相談話的通訊器,便於照顧。一八六○年,梅烏
奇公開展示這個新發明,卻因不會說英語、搭汽船被燒傷,窮困潦倒,無法支付永久
專利註冊費兩百五十美金,他的老同事貝爾趁勢一腳踏到前頭,提出專利,名利雙收
。
美國的翻案並未受全世界肯認,加拿大國會就曾如法泡製,以國會決議模式,確認貝
爾為電話發明人。
不管「電話之父」誰屬,台灣開始有電話的時間,顯然落後電話發明至少二十年,跟
引入電燈的時間緊接在發明之後不同。
根據台南知府唐贊兗所著《臺陽見聞錄》,日本統治台灣前,即有人要架設電話。一
八八七年高雄旗津地區的外國籍醫生梅威令(W.W. Myers)曾向清廷官府提出申請裝
設「地律風」。「地律風」音譯自英文的電話「telephone」這個字,是台灣最早出
現的「電話」說法。梅醫生稟報官衙指出,他架地律風,可讓民眾「便於請醫,以期
速到」,並擬由官府的電杆上起線,「然後沿江懸達至於德人蚶阿之家,一路所過俱
在洋樓租界之內樹椿配挂,並無罣礙民居房舍。」但是唐贊兗說,他最後予以駁回,
因「查各國通商條約,僅准在各口地方租地蓋屋,設立棧房,起造禮拜堂、醫院、墳
塋等事,並未准設地律風明文,未便准行。」
八八七年高雄旗津地區的外國籍醫生梅威令(W.W. Myers)曾向清廷官府提出申請裝
設「地律風」。「地律風」音譯自英文的電話「telephone」這個字,是台灣最早出
現的「電話」說法。梅醫生稟報官衙指出,他架地律風,可讓民眾「便於請醫,以期
速到」,並擬由官府的電杆上起線,「然後沿江懸達至於德人蚶阿之家,一路所過俱
在洋樓租界之內樹椿配挂,並無罣礙民居房舍。」但是唐贊兗說,他最後予以駁回,
因「查各國通商條約,僅准在各口地方租地蓋屋,設立棧房,起造禮拜堂、醫院、墳
塋等事,並未准設地律風明文,未便准行。」
唐贊兗寫過詩「詠電氣燈」,指其「鮫冰一片動寒芒,珠箔高懸徹滿堂,數月龍煇簾
影薄,長鯨掣海耀晶光」,是極少數對西方文明抱著好奇的在台清廷官僚。然而,即
便是他,都如此保守解釋法令,不從「進步」的觀點適用條約,准設科學新發明。
影薄,長鯨掣海耀晶光」,是極少數對西方文明抱著好奇的在台清廷官僚。然而,即
便是他,都如此保守解釋法令,不從「進步」的觀點適用條約,准設科學新發明。
錯過此次機會,台灣首度引進電話,便延至日本治台初期。中文的「電話」一詞借用
自日文漢詞。日本本國於一八九○年開始由官方開設電話線路,東京到橫濱間最早可
以使用電話。
自日文漢詞。日本本國於一八九○年開始由官方開設電話線路,東京到橫濱間最早可
以使用電話。
台灣最早的電話出現地點,和其他眾多的現代化事物多在台北比起來,顯出異趣。最
早的電話出現在澎湖,不在台灣本島。一八九五年夏天,台灣成為日本領土。兩年後
,一八九七年三月,日本開始架設澎湖守備隊各部隊間的軍用電話,以及澎湖郵便局
(早期電報、電話業務都歸屬郵便局)與媽宮(馬公舊稱)西嶼燈塔間的電話。一九
○○年才把電話業務推至民間。初期只在台北、台中、台南設立電話局,基隆、斗六
設支局。七月開始開放申請裝設,全台首批有四百三十一人(其中兩百二十三名為台
北用戶)申裝電話,而且全部是日本人。一九○○當年,台灣籍人口快兩百七十一萬
,日本人才三萬七千九百五十四人,台灣人竟沒有一人申裝新奇的電話,從人口比例
來看,誠不可思議。台灣不乏有田有財的富豪,但往後兩、三年,仍未有半個台灣人
裝電話。一直到一九○四年,才有二十六人設置。同時間,有電話的在台日本人增加
也不算快,五年間只從四百多人累增到六百八十五人。
早的電話出現在澎湖,不在台灣本島。一八九五年夏天,台灣成為日本領土。兩年後
,一八九七年三月,日本開始架設澎湖守備隊各部隊間的軍用電話,以及澎湖郵便局
(早期電報、電話業務都歸屬郵便局)與媽宮(馬公舊稱)西嶼燈塔間的電話。一九
○○年才把電話業務推至民間。初期只在台北、台中、台南設立電話局,基隆、斗六
設支局。七月開始開放申請裝設,全台首批有四百三十一人(其中兩百二十三名為台
北用戶)申裝電話,而且全部是日本人。一九○○當年,台灣籍人口快兩百七十一萬
,日本人才三萬七千九百五十四人,台灣人竟沒有一人申裝新奇的電話,從人口比例
來看,誠不可思議。台灣不乏有田有財的富豪,但往後兩、三年,仍未有半個台灣人
裝電話。一直到一九○四年,才有二十六人設置。同時間,有電話的在台日本人增加
也不算快,五年間只從四百多人累增到六百八十五人。
可能電話是一個聯繫網絡,兩人間需要聯繫,必須同時擁有電話,否則單邊一方擁有
,等於空設,因而造成電話普及率成長緩慢。一直到一九三○年(昭和五年),依《
臺灣の通信》一書統計的電話「加入者數」(申設者),台灣人口達四百六十八萬,
台籍佔四百二十六萬,擁有電話三千七百三十七支,平均一萬人不到九個人能夠有電
話。相對於日本人,萬人中近五百六十二人有電話,電話在台灣人社群間的稀罕珍貴
,可想而知。
,等於空設,因而造成電話普及率成長緩慢。一直到一九三○年(昭和五年),依《
臺灣の通信》一書統計的電話「加入者數」(申設者),台灣人口達四百六十八萬,
台籍佔四百二十六萬,擁有電話三千七百三十七支,平均一萬人不到九個人能夠有電
話。相對於日本人,萬人中近五百六十二人有電話,電話在台灣人社群間的稀罕珍貴
,可想而知。
電話費昂貴,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依一九三六年版的台北「電話帖」(電話號碼簿)
顯示,加入登記費,單獨戶需十五圓,幾乎等於公教人員的月薪。每月還要「基本使
用料」九圓來養一支獨立非共用的電話。打海外電話到日本,不管發話或受話地點遠
近,一律統一價格,一通費用六圓。而所謂「一通」,意指「三分鐘」,少於三分鐘
,做一通計算。島內電話價格無數種,依收發地點決定,拿台北到屏東來說,索費一
圓。難怪極少台灣人裝電話,能裝電話的台灣人多半是實業家、醫生這類富裕階級。
顯示,加入登記費,單獨戶需十五圓,幾乎等於公教人員的月薪。每月還要「基本使
用料」九圓來養一支獨立非共用的電話。打海外電話到日本,不管發話或受話地點遠
近,一律統一價格,一通費用六圓。而所謂「一通」,意指「三分鐘」,少於三分鐘
,做一通計算。島內電話價格無數種,依收發地點決定,拿台北到屏東來說,索費一
圓。難怪極少台灣人裝電話,能裝電話的台灣人多半是實業家、醫生這類富裕階級。
一九三六年當時,有名者的電話號碼,辜振甫家的大和行──278;大同公司前身的協
志商會──1801;華南銀行創辦人林熊徵──68;後來曾任貴族院議員的許丙──368
;著名的咖啡廳「波麗路」──2477。公家機關的電話號碼,總督府──1700;臺北
市役所(市政府)──4300;臺北帝國大學──3830。發生火災,要打到消防詰所(
消防隊辦公室),台北三個消防詰所電話分別是3000、
志商會──1801;華南銀行創辦人林熊徵──68;後來曾任貴族院議員的許丙──368
;著名的咖啡廳「波麗路」──2477。公家機關的電話號碼,總督府──1700;臺北
市役所(市政府)──4300;臺北帝國大學──3830。發生火災,要打到消防詰所(
消防隊辦公室),台北三個消防詰所電話分別是3000、
到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台北改採自動電話,不再手搖電話機,由交換手小姐
轉接之後,電話號碼統一改為四碼,特殊電話如消防隊電話,採行三碼,才出現119
的號碼,並沿襲至今。
轉接之後,電話號碼統一改為四碼,特殊電話如消防隊電話,採行三碼,才出現119
的號碼,並沿襲至今。
電話在台灣的發展史並不偏愛台北,像最早開辦自動電話業務的城市是高雄,而非想
像中的政經中心台北。一九三二年二月一日先行開辦的高雄,足足比台北早了五年,
初始開放一千六百個門號。
像中的政經中心台北。一九三二年二月一日先行開辦的高雄,足足比台北早了五年,
初始開放一千六百個門號。
日治時代稱公用電話為「公眾電話」,發展已超過百年。一九○○年,台灣第一個公
用電話開創,一般人不需在家裝設昂貴的私家電話,仍然可以打到電話。不過,最早
的公用電話只限高雄和台南之間互打。基隆的公用電話始於一九○二年,設在基隆火
車站前。一直到一九三六年,全台北的公眾電話只有十處,分別在臺北火車站內與站
前、萬華車站前、萬華、古亭、圓山、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公園)、西門町、文武町
(今之總統府博愛特區)和千歲町(今天建中、植物園一帶)。
用電話開創,一般人不需在家裝設昂貴的私家電話,仍然可以打到電話。不過,最早
的公用電話只限高雄和台南之間互打。基隆的公用電話始於一九○二年,設在基隆火
車站前。一直到一九三六年,全台北的公眾電話只有十處,分別在臺北火車站內與站
前、萬華車站前、萬華、古亭、圓山、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公園)、西門町、文武町
(今之總統府博愛特區)和千歲町(今天建中、植物園一帶)。
一百年來,電話的兄弟姐妹,傳真機、呼叫器、手機不斷以更優生的姿態誕生,電話
相對顯得樸素無華。但它讓人們千里如眼前,讓地球小得可以隨時穿透的精神始終如
一。
相對顯得樸素無華。但它讓人們千里如眼前,讓地球小得可以隨時穿透的精神始終如
一。
From:http://goo.gl/NtHh2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博客來書籍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陳柔縉/著
--
╭────╮ ◣◢
║愛棒球!?╔ .. 你,從來不懂
╰╰═───╯ █◣+ 我的,美麗與哀愁。
http://ottocat.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25.233.63.33
博客來書籍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 陳柔縉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轉錄者: LUKAKA (220.137.132.213), 時間: 11/10/2011 02:51:18
※ fjumonkey:轉錄至看板 fjumonkey 11/10 20:32
--
※ 看板: ricebug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34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