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 BBS guest 註冊 登入(i) 線上人數: 84
看板 ott
作者 ott(寶貝)
標題 五行基本認識
時間 2010年01月27日 Wed. AM 09:29:26

 
 



                五行基本認識
     
     
     
        春生: 屬東,屬木,木旺於春,色青。
     
        夏長: 屬南,屬火,火旺於夏,色紅。
     
        秋收: 屬西,屬金,金旺於秋,色白。
     
        冬藏: 屬北,屬水,水旺於冬,色黑。
     
        中央: 均屬土,色黃。


        (一)何謂五行:木,火,土,金,水 之合稱。
     
        (二)何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三)何謂五行相剋: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圖]


     
     
        五行同性比旺:
     
        金金: 金金不合,格格不入
     
        水水: 水水交融,但大火遇水則用無抑制之力反助火旺,水無功
     
        木木: 木木相扶持之助,群木在一起相互扶持顯高大健壯
     
        火火: 火火交融,助其旺。
     
        土土: 土土相遇,緩緩增加。
     
        **********************
     
        天干五行:
     
        何謂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丙.戊.庚.壬 屬陽干,其餘屬陰干。
     
     
     
        天干相生: 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
     
         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
     
        天干相剋: 甲乙木剋戊己土,戊己土剋壬癸水
     
         壬癸水剋丙丁火,丙丁火剋庚辛金
     
         庚辛金剋甲乙木
     
        *所謂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戰國時陰陽家的鄒衍以「五行相
        剋」來解釋一切天人事物,但「五行相生」的觀念要等到西漢時才發展出來
        ,「五德終始說」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理念(如秦始皇自以為水德之始,其
        色尚黑)、民間風俗和傳統科技(風水之說)】
     
        *相生關係:木生火(想像為火燒森林)、火生土(火災後餘下的就是灰燼)、
        土生金(土壤中常有礦藏)、金生水(古人在挖到礦藏時常有地下水伴之流出
        ,故以為礦物會生水)、水生木(植物需水灌溉)
     
        *相剋關係:水剋火、火剋金(熔鑄金屬器)、金剋木(斧頭伐木)、木剋土(
        植物吸收土壤中養分,使地力漸貧乏)、土剋水(水來土掩)
     
        *對應五味(以木、火、土、金、水之順序):酸、苦、甘、辛、鹹
     
        *對應五色:青、赤、黃、白、黑
     
        *對應五種自然界的發育過程:生、長、化、收、藏
     
        *對應五種氣候:風、暑、濕、燥、寒
     
        *對應五種季節:春、夏、長夏、秋、冬
     
        *對應五種方位:東、南、中、西(故秋風又叫金風、西風)、北
     
        *對應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
     
        *對應人的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對應人的五官:眼、舌、口、鼻、耳
     
        *對應人的五體:筋、脈、肉、皮毛、骨
     
        *對應人的五志(五種情緒):怒、喜、思、悲、恐
     
        而五行五臟的原因,引文如下:
     
        木喜條達,滋幹潤葉,肝主疏泄,營經榮血,故肝象木。
     
        火性炎上,五行至尊,心主神明,位居最高,故心象火。
     
        土無定位,能生萬物,脾主灌溉、滋養五臟,故脾象土。
     
        金性堅剛,能伸治節,肺主呼吸,引氣下降,故肺象金。
        水柔潮生,物類泉源,腎主藏精,生命根本,故腎象水。
     
        五行是天地間的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
     
        彼此有相生相剋的關係,例如:金剋木,水生木。
     
        應用層面十分廣泛,包含個人的命格,到勘輿之學,甚至帝王與國家的興衰
        。
     
        可謂歷久不衰的古老智慧。




 


[圖]
 






 



看板 appetising
作者 clairecccc
標題 [中醫] 五行
時間 2012年11月18日 Sun. PM 11:40:39



五色 五味 五華 五臟 五腑 五官 五體 五志 五液 五聲 五音 五時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青   酸   爪   肝   膽   目   筋   怒   淚   呼   角   平旦 生   風   東  春
赤   苦   面   心   小腸 舌   脈   喜   汗   笑   徵   日中 長   暑   南   夏
黃   甘   唇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宮   日西 化   濕   中   長夏
白   辛   毛   肺   大腸 鼻   皮   悲   涕   哭   商   日入 收   燥   西   秋
黑   鹼   髮   腎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羽   夜半 藏   寒   北   東

--
※ 作者: clairecccc 時間: 2012-11-18 23:40:39
 
 




 
 








   
 


   (六)病因與發病

   1.病因

   (1)中醫學病因分類的沿革及中醫認識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義,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六淫外感與內生“五邪”之區別。

   (3)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圖]


   (4)癘氣病邪的含義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不節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痰飲、瘀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機制

   (1)邪正與發病:邪氣和正氣的概念及其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中的關係。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係。

   (七)病機

   1.病機的概念及其層次。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
   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
   、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
   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
   陷、氣閉和氣脫);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
   失調: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病機的
   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
   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
   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
   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
   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
   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臟腑病機學說的形成及沿革。

   (2)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
   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血肝
   陰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恆之腑腦、髓、骨、脈、女子胞等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

   (八)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變:早期診治,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係。

   (2)治病求本:標和本的含義,治病必求於本的重要意義,正治與反治的
   含義及其適應範圍;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範圍:急則治其標,緩
   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3)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適應範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

   (4)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
   圍,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
   “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
   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

   (5)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6)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7)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





 
 





   




   
 
http://blog.udn.com/amidewasay/902835

和青年中醫談治學【轉載】


作者:何任 轉載於洛克中醫研究站

近來接到各地青年中醫同志函詢學習中醫、鑽研文獻的經驗,未能及時覆信為歉。因為體會淺薄,更談不到經驗。回憶二十年前,我寫過一篇《談治學》的短文,談了認真讀書的重要性,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熟讀才能精思,日積月累精深廣博;踏踏實實堅韌不拔,理論聯繫實際,邊學邊做等方面的內容。現在重溫此文,所說的幾點仍可參考,但覺得還可補充一些內容,乃不揣譾陋,再談幾點個人看法,俾供青年中醫參考。

■ 治學的目的

   談到學習目的,看來似乎是老生常談,其實,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根本問題。我們知道,封建時代有所謂,“十年窗下無人間,一舉成名天下聞”的儒生哲學。那時的認真讀書顯然是為了榮宗耀祖。而我們呢,讀書治學是為了中醫這門科學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為廣大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為了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治學,不僅要學習前人今人的學術成就、經驗而且也要有取捨地學習古今學者的高貴品德。比如我們研究華佗的有關學術內容,也要學習他高尚的品德。據說沛縣有一座華祖廟,廟裡有一副對聯,上聯第一句是“醫能刳腹”,下聯第一句是”士貴潔身”,概括地反映了人民永遠懷念這一位既有傑出的醫療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偉大醫生的心情。

我們中醫工作者,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除了不斷鍛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外,還須堅定學習的決心與恆心。清代名醫陳修園,以醫術高、著述多聞名於世。他年青時家徒四壁,窮困不堪,但嗜學不倦。他找了一個僻靜的房間,不出庭戶,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攻《傷寒論》等名著。他作《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等之所以能深入淺出地闡發其奧旨,實得力於專攻之恆心。學習要持之以恆,我們的條件比古人優越千萬倍。古人讀書常碰到書籍來得不易,文具紙張缺少,尋師困難等阻礙。我們現在各種書籍浩如煙海,文具簡便易得,名師學校隨處可覓。撫古瞻今使我們感到確是身在幸福之中,下決心堅持學習的大好辰光已在眼前。但是要做學問,必定先要對讀書鑽研學問發生興趣,這主要是養成喜讀書的習慣,久而久之樂趣就產生了。學習得越深越久,興趣亦越來越高。古人在描寫讀書做學問到了樂不可言“入迷”的境界時,就有所謂“信手拈來”,“如探囊取物”,“落花水面皆文章”等感受。讀書多了,久了,理解能力也由於熟能生巧而提高,對各方面所得的知識自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還能反過來提高研究思考認識能力。

■ 治學的方法

談到治學的方法,實際上與治學的目的,治學的態度密切相聯,不可分割。從古到今,治學方法眾多,有宜有忌。以我所見,約為五宜三忌

一、宜堅實基礎

就是將中醫重要的文獻著作(當然先是《靈樞》《素問》《難經》《傷寒論》《金匾要略》再及各家),基本上由瀏覽到較好的領會其實質內容。做到清人程國彭所主張的:“凡書理有未貫徹者,則晝夜追思,恍然有悟則援筆而識之。……此道精一,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鑽研一個問題要融會貫通它,要專心一致的深沉的探討,反覆了解,對這個問題的知識就堅實;若是淺薄浮躁的“一目十行”,不深不透、華而下實,並無益處。

二、宜博采精思

這既是治學方法,又是洽學態度。我們熟悉張仲景的治學方法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他除了勤求《素問》、《九卷》(《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訓”外,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效方、民間驗方和針刺、灸烙、溫熨、膏摩等多種治法。不僅如此,他還對古今的各種資料,加以精密的思考。他的同時代人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說:" 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張仲景既博采,又精思,所以有所創造。他的《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疾病的原因、症狀、進程、轉歸和處理方法確立了傷寒的六經分類的辨証施治原則。它的治法方劑,至今還是為人們所採用。可見廣博采集資料,精細的分析思考而有所創造,其學術成果是何等的巨大。

清代的大考據家戴東原是以精思善問的治學“態度聞名於世的。研究中醫,同樣要精深的探索窮本溯源,互相參証,然後恰當地注釋。研究中醫古籍更應如此。

三、宜熟讀背誦

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叫做“三到”、是根據朱熹的話“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來的。學文,學醫,甚至學手藝,無不以此為收效速,易記憶的好方法。心到當然第一重要,眼到是直接觀察,而口到能達到熟讀背誦的程度、乃十分有益於領會。元遺山《論文詩》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這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治學經驗。“百過 " 是一百遍)當然是指的讀得純熟才有效益的意思。讀得熟,要大體能成誦,成誦才能使豐富的知識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學醫的傳統好方法。比如老醫生收徒,一般規定學《內經》、《傷寒論》、《本草》等外,多先指定幾本易於背誦的如《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脈訣》、《藥性賦》、《內經知要》等(北方多采用《醫宗金鑒》)自讀自背。熟讀背誦似乎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式,但又不像眼到那樣可以忽略過去。而必須字字句句,上下連貫,尋求語氣語調,這樣就包含了理解的成分。因此在熟讀背誦了較多的醫書後,遇到臨診、寫作、講學時,很自然的就能喚起記憶,分出聯想。理、法、方、藥也多能湧現於腦海,馳騁於腕底了。

四、宜兼及他學

我以前在《談治學》裡曾講到“對一個中醫學術問題往往要從中醫理論:臨床實踐,甚至從古代的文、集、經、史,或者是其他科學、哲學等方面去搜集資料,加以深入研討,才能說明問題。”比如拿藥物的知識來說,藥物包括飲片、形物及加工等知識,亦應有所了解,能辨認草藥,又能識得飲片,便有利於臨診運用。至於炮制加工,簡單的如:陳皮是如何將它分成為橘紅、橘白的;精細的如:老藥工選研六神丸原料後,如何在手指上蘸上燒酒制作芥子大的小丸的;膏方如何煎成膏滋藥,步驟怎樣等等,如果能得知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是有益臨診治療的。 

我們中醫工作者,僅僅懂中醫藥固然也可以臨診治病,但著能廣泛學一些直接、間接有關中醫的其他知識,確是有助於鑽研中醫的。當然,不是什麼都去學。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比如說,我們研討中醫古籍,就應該大致懂一點古書版本的賞識。陸深的《儼山外集》記載了明代名醫戴思恭到南京,見一醫家,求診的病人很多,一次,戴思恭發現這醫生將“鍚”字和“錫”字弄錯了。原來醫書版本有誤,這醫生不加核實,以訛傳訛也跟著錯了。版本刻誤,醫生不如細辨,輕則貽誤後學,重則害人生命。當然我們不是要求像考據家、收藏家那樣去收集判別古籍版本,但是如果發現書籍有不解的地方,就得多找些版本核實。懂些版本正訛的辨別方法是有益的。

五、宜珍惜寸陰

凡是讀過徐靈胎的《洄溪道情》的,都知道那首《題山莊講讀圖》。它說:“終日遑遑,總沒有一時閒蕩。嚴冬雪夜,擁被駝綿,直讀到雞聲三唱;到夏月蚊多,還要隔帳停燈映未光。只今日,目暗神衰,還不滿把筆兒輕放。”這位名醫徊溪老人是一個最最珍惜光陰的人。正是有了這種孜孜研讀,楔而不捨的治學精神,才使他為醫學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 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似水流年”等話都是痛借浪費時間之可悲。”生命等於時間”,這句話很有道理。青年中醫同志們現在都在抓緊時間,補償十年動亂中喪失的寶貴歲月。就是像我們這樣的老年醫生,也常常感到虛擲光陰之可怕。做學問要珍惜時間,除了休息外,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上面講治學應做的五宜。下面講對治學有礙的三忌

一、忌道聽途說

遇事沒有親自眼見,沒有調查分析,就隨聲附和,人云亦云,這是做學問的人切忌的。孫思邈明確指出:”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也。”假如我們引証醫書上的一句話、一節書,就必須親自找到原書加以核對。如果不符,再找一個版本核對,總之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切忌聽人一說就不加分析,或從其它書刊中轉載轉引,不加覆核就用。

中醫治學上還有一種情況;當看到別人用某法、某方、某藥治好某病時,首先要弄清別人經驗的本質,他是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辨証特點才用這種方法,明確

病人對象屬何類型等等。弄懂弄通,掌握實質後,才能真正學到手。切忌邯鄲學步,生搬硬套。 

二、忌淺嘗輒止

對一門學問,一本中醫書籍,要有一定的基本理解。不能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做學問要有踏實、堅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如果對某一個問題只是不深不透表面的了解一下,那所得的知識,肯定是不會多的。淺嘗輒止的原因,山是對治學缺乏決心,沒有恆心,懶散隨便;二是自認為什麼都知道,盲目自滿所致。古語說:“學然後知不足”,越學才越覺不夠。懶散自滿,淺嘗輒止,這是治學的大忌。

三、忌貪多務得

看來這似乎與博采有矛盾,其實不然。博采各家學說並兼及醫學以外知識,都是指的長久的積累的治學方法。這裏指的是一時企望學得很多,結果卻是走馬觀花,不深不透。甚至會像 "廣原搏兔”致網羅多面大獲少。比如學《金匱》注本,應有所選擇,如徐彬的《論注》,沈明宗的《編注》,尤怡的《心典》、魏荔彤的《本義》四種,逐個專攻,大體已夠。不宜一下看得過多,否則各書的特點,不易深刻了解,收獲就有限了。因為知識要隨時抓,材料要平時積。一本好醫書,也決不是草率可以寫成功,更不是走馬看花能掌握通透的,它比文學作品有多一層實踐驗証的要求。西晉名作《三都賦》,是當時人們競相傳抄,乃致有 " 洛陽紙貴”的佳話。它的作者左太沖化了整整十年之久,經過反覆構思積累文句才寫成的。寫一篇文章,寫一部書,要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要讀通掌握作品的內容,當然也有一個漸進過程。應當逐本的讀深度透,切忌貪多務得。

■ 治學貴在實踐

理論的認識來源於實踐。我們熟知李時珍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上萬卷的醫書,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甚至敦煌的經史巨作,古代大詩人的全集都讀遍了,並仔細鑽研。他既得到了豐富的知識,也發現了很多疑團,無法解釋。他除了在臨診治病中証實了古書講的藥性應用外,也發現了古書記載中很多謬誤。他又花了長時期深入實際進行調查,走遍了山川村野,不恥下問,還對藥草作了親自采摘鑒別、剖析比較。歷經無數寒暑歲月,才寫成了《本草綱目》。它既驗証了過去古醫書上的正訛,又從實踐中充實了新的理論知識。

治學貴在實踐。我們學習鑽研中醫著作,就要在實踐中反覆分析它的理、法,反覆運用它的方、藥。知識學活了,體會也就深了。

比如醫書上說麻黃能發汗,又能治水氣。我們在臨床上若單用麻黃,就很少能見到發汗的。若以麻黃與其他發汗藥配合用,發汗就很明顯;以麻黃與其他利水藥配合用,尿亦增多。從這些實例中就說明鑽研書本理論是重要的,但如學用結合,勤於實踐,治學效果就更堅實,理論認識就更透徹。

上面這些是為青年同志寫的。青年時開始認真治學堅持下去,成效必顯。葉天士自小就學《素問》《難經》及漢唐諸名家著作,“孤幼且貧”。十二歲的葉天士一面開始行醫,一面拜師學醫,到了年長時,名聲大了,仍毫不矜持的鑽研。”學無止境”,老年人刻苦學習,老而彌篤也是為數不少的;如有名的思想家李贄,到七十多歲,還不放棄讀書和寫作。他說,“寸陰可惜,曷敢從容”,至今為人所稱頌。中醫史上到老還勤奮學習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位“目暗神衰”,還不肯放筆的洄溪老人外,很多中醫都是從幼學到老,一生學習的。有的在病中還著書立說。清代名醫尤怡,就是在“抱病齋居,勉謝人事”的情況下對《全匱》舊本“重加尋繹”而完成《金匾心典》一邊部出色的注本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專心治學是能克服條件、天資等備種差異,又不受年齡、體力的絕對限制。只要明確我們治學是為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掌握好治學的適當方法,勤於實踐,一定能得到預期的收獲。

還是兩句老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熱門文章         ott板 首頁        看板討論區          看板列表         ott板 熱門文章 


 



※ 編輯: ott 時間: 2015-02-06 12:27:10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686 
※ 文章分類: -易經 -國學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1樓 時間: 2010-01-27 10:11:28 (台灣)
  01-27 10:11 TW
原po是修道之人   (誤)   XDDD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