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標題 巴拿馬運河
時間 2010年01月27日 Wed. AM 08:13:01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706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興建史]
[文圖來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十九世紀巴拿馬運河的興建,並不是突發奇想的創舉,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
殖民時期,為了將從秘魯掠奪的黃金運回西班牙,探險家賽倫(Alvaro de
Sarvedola Selon)便提議在中美洲地峽的某處挖掘運河,可使大西洋至
太平洋間的航程大幅縮短,節省船隻航行時間,降低航行的風險。
當時列出四個位置,分別是墨西哥的臺宛太白地峽(Tehuantepec)、尼加拉瓜
、巴拿馬與達連;其中尼加拉瓜與達連兩地,直至今日仍是興築第二運河
的候補位置。
除賽倫之外,亦有不少探險家與殖民地官員,先後向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
(FillipeⅡ,1556-1598)提出建議;然而當時的西班牙對於殖民的美洲地區
,採取征服掠奪的態度,無心建設殖民地,菲力浦二世曾說:「假如上帝希望
有運河,那祂老早已造好了。我們不想妨礙上帝的工作。」正是最好的寫照。
西班牙探險家巴斯帝達斯(Rodrigo de Bastidas,1460-1527)於西元1501年
發現巴拿馬。
1509年,西班牙派遣遠征隊征服當地的印地安原住民,命名為「黃金的卡斯提亞」
(Castilla del Oro,包含今日的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與尼加拉瓜地區),並
設置總督進行統治,巴拿馬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巴拿馬一詞的由來,為當地的總督巴爾博(Vasco Nunez de Balboa)於西岸的
太平洋建立港口,命名為巴拿馬,含有印地安語「漁夫」之義。
由於當時從殖民地秘魯運送黃金返回西班牙,途經麥哲倫海峽的航路太過遙遠
與危險,主要改採秘魯至巴拿馬港,再上岸通過狹窄的地峽,運至加勒比海
的港口,從海路抵達西班牙,雖然已經大幅縮短航程與時間,但依舊相當漫長費時。
十八世紀加勒比海成為海盜肆虐的巢穴,航路中斷,運送船隻乃改走遙遠的
合恩角(Cape Horn),同時母國西班牙對巴拿馬殖民地的控制亦日漸薄弱,
1819年哥倫比亞脫離西班牙獨立,1821年巴拿馬加入,成為哥國的一州,擺脫
西班牙殖民地的身份。
法國人勒塞浦的斐迪南(Ferdinand de Lesseps,1805-1894)
,是一位曾擔任法國駐埃及外交官的兒子,年輕時期是在埃及渡過,也曾擔
任法過駐埃及的外交人員。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完工時,他得知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計畫,雖然已是
六十多歲的老人,但仍充滿壯志,相信同樣能成功開鑿巴拿馬運河,於是
在巴黎成立新公司,募集資金,向控制巴拿馬的哥倫比亞政府,購買運河開鑿權。
1881年,正式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此時勒塞浦已經七十六歲。
勒賽浦過度樂觀開鑿工程的難度,並且忽略氣候、地形的差異對於開鑿運河
的影響程度。
巴拿馬地區屬於熱帶叢林氣候,天氣潮濕悶熱,多暴雨洪水,不利工程進行
;當地又有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疾病肆虐,奪走興築工人的健康與生命
;複雜地形上的挑戰,巴拿馬運河開鑿所挖出的土石數量(高達二億五千九百萬
立方公尺),已經遠遠超過蘇伊士運河。
在工程進度的嚴重落後,大量運河開鑿工人死傷,耗費鉅額的工程資金之後
,1888年,勒塞浦宣布工程失敗,公司宣告破產,此後以法國人為主的開鑿
力量,退出巴拿馬運河的開鑿,並尋求願意接手的國家與公司。
自從十九世紀以來,美國就有在中美洲興建運河,藉以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
航運的計劃。因為當時美國東西兩岸的船隻往來,必須繞過美洲南端的合恩
角(Cape Horn),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極為不便。
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即老羅斯福,1858-1919)
繼任美國總統,他奉行門羅主義,對於美洲影響重大的事務,採取積極介入
的態度,並以軍事力量作為後盾。
1903年,美國與哥倫比亞簽訂條約,準備接續開鑿巴拿馬運河。
西奧多.羅斯福認為巴拿馬運河的興建對美國來說,有軍事與經濟上的重要性。
從軍事上看,巴拿馬運河可以加速美國海軍在兩大洋之間的調動,能節省海軍
前往遠東、中南美洲的時間;特別是二十世紀後,美國更關注於太平洋地區
的控制,巴拿馬運河提供軍事船艦調動的便捷,是美國政府支持興建的原因。
從經濟上來看,巴拿馬運河能便利兩大洋之間的船艦運輸,美國若能控制巴拿馬
運河,更能加深對於中南美洲經濟上的影響力,也能避免歐洲各國干涉中南
美洲事務。
![[圖]](http://static.howstuffworks.com/gif/willow/panama-canal0.gif)
哥倫比亞對於美國所提出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條件,認為太過苛刻不能接受,
於是遲遲不同意美國開鑿。
1903年,美國派軍艦支持巴拿馬當地的獨立反抗,結果巴拿馬共和國成立,
同意美國開鑿運河,美國成立「地峽運河委員會」,負責運河的開鑿事務。
他們記取勒塞浦失敗的教訓,首先著手進行解決熱帶傳染病的困擾,喬戈斯醫生
(William C. Gogas)針對傳播瘧疾、黃熱病的媒介-蚊子,進行一連串的
衛生措施,1905年大致控制住熱帶傳染病,降低大規模發生疫情的機會。
總工程師約翰.史蒂文(John Steven)提升地峽鐵路的運輸能量,能更迅速
將挖掘的土石運走,加快工程進度。
他採用船閘興建梯級運河的方式,避免因雨季時的洪水進入河道,危害運河運作
;又興建水壩圍住查格雷斯河(Chagres River),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工湖
-加頓湖(Gatun Lake),作為儲蓄調節運河水位、提供發電的水庫,同時
也是近三分之一長度的運河水道。
巴拿馬運河於1913年完工,在十年左右的運河開鑿過程中,共挖掘出三倍於
蘇伊士運河的土石量(達二億五千九百萬立方公尺),先後花費近七億美元資金
,最多同時有四萬工人進行工程,其中以印地安人、加勒比海的黑人為主,
高達四萬人死亡,可說是當時最浩大的工程。
![[圖]](http://reyadel.files.wordpress.com/2009/04/panama_canal.gif)
1914年巴拿馬運河完工之後,根據美國與巴拿馬所簽訂的運河條約規定,
美國以支付一千萬美元,以及每年繳交25萬美元的代價,獲得16.1公里寬
運河區的租借權,巴拿馬運河與運河區成為美國的管轄區域。
由於巴拿馬建國深深受到運河的興建與美國的因素影響,美國為確保對
巴拿馬運河的控制,積極介入巴拿馬的政治,從二十世紀起,美洲民族主義運動
蓬勃發展,巴拿馬人也興起要求內政獨立、運河自主的民族運動,因此
巴拿馬的政局一直不安。
巴拿馬歷任政府,努力尋求擺脫美國的影響,持續與美國談判,要求重新
訂約,取得更多對於運河的控制權。
1977年美國吉米‧卡特總統(Jimmy Carter,1924-)在任時,兩國重新談判
簽訂運河新約,規定運河永久中立,1999年12月31日,美國將運河主權
交還巴拿馬,巴拿馬真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運河國家。
未來的巴拿馬運河更計畫進行拓寬,以滿足日漸擴大的運河通航需求。
[巴拿馬運河 的功能]
由於太平洋與大西洋海平面並不相同,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又必須穿越海
拔數十公尺高的地峽,因此如何控制運河水位,使船隻能順利通過,便是必
須突破的技術關鍵。
運河船閘控制水位的技術,是現代工程技術發展下的成就,開鑿運河的工程師
利用水梯的概念,建造數組大型水閘,水閘長約三百公尺,寬僅容大型船艦通過
,水閘封閉時,利用電動馬達抽水灌注,使水位升高,得以接續上較高位置
的河道,就像上樓梯一樣,通過最高處之後,仍利用電動馬達抽水降低水閘內
的水位,回到海平面的位置高度。
如此,體積龐大的船艦便能突破陸地與高度的限制,穿越地峽,通過運河。
巴拿馬運河沿線共有五個大型水閘,若以船隻從加勒比海經過運河抵達太平洋的
路線來看,先後會經過共有三段的加頓閘(Gatun Locks),船隻在此逐漸提高
水位,通過加頓湖(Gatun Lake)之後,再進入皮德洛米蓋閘(Pedro Miguel
Locks),地勢與水位也漸漸下降,最後通過米拉佛瑞斯閘(Miraflor Locks)
,進入太平洋,成功通過長約82公里的巴拿馬運河。
http://www.jips.kh.edu.tw/wg2009/巴拿馬運河.htm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1-03 17:39:19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91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