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寶貝)
標題  喉部解剖 (Anatomy of the Larynx)
時間 2010年01月27日 Wed. AM 07:52:23



 
   
 

      喉部解剖 (Anatomy of the Larynx)



    喉頭(larynx):

               a.為呼吸兼發音器官,男性長約44mm,女性長約36mm。

              b. 軟骨共九塊:

                 甲狀軟骨:最大的軟骨。

                 環狀軟骨:為位置最低的軟骨。

                 會厭軟骨:與吞嚥有關的 軟骨。

                      黃色彈性軟骨。

                 杓狀軟骨:一對

                小角狀軟骨:一對

                楔狀軟骨:一對

               c . 聲帶:(1) 由甲狀軟骨內壁至杓狀軟骨聲帶突起。

                     (2) 男約23mm;女約17mm。

                    (3) 發音時成細裂狀;休息時呈三角形。

                     (4) 神經支配喉返神經(為迷走神經之分支)。

             d.  功能:


    保護:吞嚥時,會厭軟骨關閉呼吸道,防止顆粒或液體進入肺臟。


    發音:呼氣時空氣震動聲帶發出聲音。聲帶的長度與張力決定聲音


    的音調,短而張力強時,產生高調,反之長而鬆時產生低

                    調,男生聲帶較長故男人聲音較低 沉。


    (摘自《解剖生理學》。 台北:藝軒圖書。 )



	
	
	
	




    (圖片摘自http://ha.mtroyal.ab.ca/figs/l32/320100.htm)- 鄭重推薦!
    器官解剖圖相當清楚的網站


    一. 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

    不成對,最大的軟骨,前方由左右兩塊翼板(ala orthyroid laminae)構成
    本體部,狀似打開的書背,也像古盾牌,其折角形成甲狀角(thyroid angle)
    ,男性約為90度,女性約為120度。甲狀角的最上方點有一甲狀凹痕(thyroid
     notch),把手放在喉嚨上,在 頸部喉結(laryngeal prominence or Adam's
    apple)上方可感覺到,此凹痕內即是我們的聲帶。

    後方四個側邊分別形成二個上角(superior horns)與二個下角(inferior
    horns),上角較長,突出約二公分,下角與環狀軟骨相連,上角與舌骨(hyo
    id bone)相連。有些人的甲狀軟骨與舌骨間有一小的麥粒軟骨(triticial
    cartilage)。翼板表面近側緣處有上下兩對結節(tubercle)及一條斜線,位
    於上角基部的是上結節,在翼板下緣處是下結節,斜線即是上結節與下結節
    間之連線,此斜線乃甲狀舌骨肌、胸骨甲狀肌與咽下縮基的附著處。甲狀軟
    骨約在25歲時開始骨化約65歲完全骨化。



    二. 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

    緊接於甲狀軟骨之下方,不成對,位喉部最下方,氣管最上方,與氣管的最
    上一節相連成環形,像是一個印章指環(signet ring)。

    軟骨的直徑幾乎已也是氣管(trachea)的直徑,環狀軟骨的後方較前方高,粗。

    環狀軟骨是所有喉部軟骨中構造最密實的,前方部分成弓狀,稱為環狀軟骨弓
    (arch),約20至30mm高,環狀軟骨與甲狀軟骨的前方以環甲韌帶(cricothyroid
    ligment)相連,上呼吸道阻塞時,可由此切開,行緊急的環甲狀軟骨切開術
    (cricothyrotomy),環狀軟骨是呼吸道當中唯一360度密合的軟骨,一旦受
    到傷害,極易造成狹窄,與其有關的一些重要標界,在後面升高時,前低弓
    處(arch)提供給聲帶橫過此處時的空間,後方方形層(posterior quadrate
    lamina)的高處面,則是提供杓狀軟骨的發音點,環狀軟骨的側面,是與杓
    狀軟骨下方的小角狀軟骨的連接面。



    三. 會厭軟骨(epiglottis)

    一黃色、有彈性、不成對且永遠不會骨化的薄葉狀軟骨,其莖部(petiole)
    以甲狀會厭韌帶附著於甲狀軟骨之背側,與上側表面(即甲狀凹痕下方)則是
    以舌會厭韌帶(thyroepiglottic ligament)與後方環狀上升和舌根相連,
    位於舌根的下方。

    在吞嚥時,它在喉之入口上方摺疊,向後蓋住喉頭的入口,以防食物進入喉管
    ,食物因而順勢進入食道。

    會厭與舌根部以三個皺襞相連,即中央的舌會厭正中皺襞(median
    glossoepiglottic fold),與兩側舌會厭側皺襞(lateral glossoepiglottic
    fold),此三皺襞中間形成兩個隱窩,即會厭谿(vallecula epiglottico),
    一般簡稱為谿,是吞嚥時重要的標界。會厭軟骨不是一個密實的軟骨,其間
    有許多細縫,內含黏液腺,因此喉癌發生於此區域時,癌細胞可經由此路線
    ,擴散到會厭前隙(pre-epiglottic space)。

    對嗓音(phonation)來說,並非一重要角色,近年來有研究發現,會厭軟骨
    的形狀可能對聲部的確定產生影響,更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四. 杓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s)

    杓狀軟骨與小角狀軟骨(corniculate cartilage)位於環狀軟骨的上方後側邊
    ,提供的機制組織使發出聲音,為最重要的軟骨。

    成對的杓狀軟骨成三角錐形有三個面,一個基底(base)及一個尖端(apex)。

    基底與環狀軟骨形成環杓關節,向前突出形成聲帶突(vocal processes)是
    聲帶韌帶附著處。

    向外突出形成肌突(muscular processes),是部分喉內肌附著處,杓狀軟骨
    之尖端與小角軟骨相連結,有時兩者黏合在一起,底部(base)中線與環狀軟骨後
    上方二邊相連,連接彼此的滑液(synovial joint)使杓狀軟骨能產生旋轉動作。

    杓狀軟骨有三個突起前面的突起叫聲帶突(vocal processes)與聲帶相連,
    旁邊的突起稱為肌突(muscular processes),與控制聲帶開關的肌肉群相連
    ,上方的突起叫做小角狀軟骨(corniculate cartilage),是杓狀軟骨的頂端。

    杓狀軟骨的突(processes)的名稱也正說明了它們的功用,一是聲帶突(vocal
    processes),往前向甲狀凹痕(notch)突出,一是與聲帶後方相連,肌突
    (muscular  processes)是杓狀三角錐的外側邊突出部分與肌肉相連,使聲帶
    作分開和結合動作兩片杓狀軟骨藉著內部肌肉關節的幫忙可以自由活動與聲帶
    的開關運作有密切的關係。

    小角軟骨,別名Santorini,是軟骨坐於杓狀軟骨的尖端上。



    五. 楔形軟骨(cuneiform cartilages)

    別名Wrisberg,包含於杓狀會厭帶(aryepiglottic folds)內的小軟骨,位於
    小角狀軟骨的側面上,包含在杓會厭皺襞內。此兩小節狀軟骨有支撐會厭皺襞
    的作用。

    前方在膜的表面上形成小突起,照明下成白色,這些軟骨提供膜的喉部覆蓋
    (membranous laryngeal covering)。



    六. 舌骨(hyoid bone)

    雖然不是喉部的骨,但介於舌頭與喉部組織之間,是不成對的小骨,與甲狀
    軟骨的上角呈鬆弛狀相連,在身體內的所有骨頭中,舌骨是唯一不與其他骨
    頭相連的骨,成U字型。


	
	
	
	
	

                                                        (External structure of the larynx)

            摘自 http://www.phon.ox.ac.uk/~jcoleman/phonation.htm


   
	
	
	
	
[圖]


        (Coronal (vertical) section through larynx, as viewed from the back)


	
	
	
	
[圖]

	
	
	
	
	



    七. 彈性膜與韌帶(membranes and ligaments)

    喉頭的架構是由彈性膜與韌帶將所有的軟骨及其關節連續在一起,彈性膜是
    一層片狀的甜性纖維組織,韌帶則為束狀的彈性纖維組織,韌帶可由韌帶的膜
    的增厚處形成或單獨的附著在軟骨及其關節附近,與肌肉一樣可將其分為猴
    外韌帶及喉內韌帶,喉外韌帶負責聯結喉頭軟骨與舌骨或氣管環,喉內韌帶則
    負責聯結喉內各軟骨。



    八. 肌肉(muscles)

    喉頭的肌肉可二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喉內肌,主司聲帶的運動,二為喉外肌,主
    司整個喉部的運動。

    喉內肌(intrinsic laryngeal muscles)依其對聲帶運動的功能分為外展肌
    (abductor)、內縮肌(adductor)、鬆弛肌(relaxer)、緊繃肌(tensor)、以
    及喉腔入口的肌肉簡稱喉門肌。

     (intrinsic laryngeal muscles
    http://ha.mtroyal.ab.ca/labs/l32/040100.htm)

    外展肌:環杓後肌是喉頭唯一的一對使聲帶外展的肌肉,此肌收縮時使杓狀軟
    骨之肌突向內側傾斜,而聲帶突側向外側移動促使聲帶外展。

    內收肌:功能是使聲帶靠攏,包括環杓側肌.杓間橫肌及杓間斜肌三組肌肉。

    鬆弛肌:是造成聲帶變鬆.變短與變厚,因而發出較低聲調,包括聲帶肌與甲杓
    肌。

    緊繃肌:最主要的是環甲肌,可造成聲帶的緊繃,因而發出較高的音調。

    喉門肌:喉頭腔入口的肌肉,包括杓會厭肌.甲會厭肌及喉室肌(假聲帶肌)。

    喉外肌(extrinsic laryngeal muscles)最主要的功能是負責整個喉部的運動,
    可分為三組,一組是使喉頭上舉的肌肉,一組是使喉頭下壓,另一組是輔助喉頭
    上舉的咽肌,此組咽肌收縮時,間接造成喉頭之上舉。 



    九. 黏膜

    喉頭黏膜覆著整個喉腔內面,上接口咽黏膜,下續氣管黏膜,假聲帶以上黏膜
    (不包括假聲帶)以及真聲帶的游離緣為鱗狀扁平上皮組(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其他部分則為纖毛柱狀上皮組織(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會厭、杓會厭皺襞、喉室及喉囊的黏膜有許多的黏液腺,其分
    泌之黏液用以滋潤帶。



    十. 血管分布

    喉頭的血管供應是由甲狀腺上動脈與甲狀腺下動脈的喉頭分支來供應,甲狀
    腺上動脈源自外頸動脈,有兩大分支即喉上動脈及環甲動脈,喉上動脈與喉上
    神經的內支一起穿入甲狀舌骨膜,向下走供喉上半部的黏膜與肌肉,環甲動脈
    則穿過環甲韌帶的上半部,供應附近的黏膜與肌肉.甲狀腺下動脈源自於鎖骨
    下動脈經甲狀頸幹分支而來,喉下動脈是甲狀腺下動脈之分支與喉返神經一
    起沿氣管與食道間上行,在咽下縮肌的下緣進入喉頭,供應喉下半部的黏膜與
    肌肉。



    十一. 淋巴組織

    喉頭的淋巴匯流方向以聲音分為上.下兩區,聲帶上方的淋巴管穿過甲狀舌骨
    膜匯入靠近總頸動脈分支處的深頸上部處淋巴結,聲帶下方的淋巴管穿過環
    聲帶膜匯入喉頭前方或氣管前淋巴結,亦可匯入氣管旁淋巴結以及深頸下部
    處淋巴結。



    十二. 神經分布

    喉頭的神經系統又有兩個分支,即內支(internal branch)與外支(external
    branch),內支主司感覺,它與喉上動靜脈一起穿入甲狀舌骨膜,分佈在喉頭腔
    內聲帶上方的區域,外支主司運動,它與甲狀腺上動脈的走向非常接近,
    順著咽下縮肌的外側面向下走,穿入此肌並分出一小支來支配它。

    喉返神經的行經路徑不同,左側神經繞過主動脈的下方返迴,右側神經則繞過
    鎖骨下動脈返迴,二者返迴喉部沿氣管與食道間上行,在進一步喉頭前與環甲
    關節的後方分為運動支與感覺支,前者支配除環甲肌以外所有的喉內肌,後者
    支配喉頭內聲音以下的區域。



    聲帶(vocal folds)

    聲帶是兩片多層的肌肉,與附近肌肉群和軟骨互相運作,它不但可以自行伸
    長、縮短或向左右伸縮,甚至於在振動的同時,都可以改變它的長度與厚度
    ,亦可以在一部份肌肉放鬆時,讓另一部份縮緊,兩片聲帶的前端與甲狀軟
    骨緊密相連,它的大概位置就在頸部喉結的後方,所以在兩片聲帶在前端這
    裡是固定的,它的後端分別和杓狀軟骨的兩個聲帶突相接,由於杓狀軟骨的
    牽引,可以開關,所以在解剖學上,聲帶被稱為甲杓肌(thyroid-arytenoidm.)。

    聲帶的大小因人而異,剛出生時嬰兒的聲帶只有6-8公釐,成年女子的聲帶
    大約有12-17公釐,而成年男子的聲帶大約有17-23公釐,在青春期以前,男
    女孩咽喉區大小是類似的,高低音域也沒有很大的改變,但在6歲到16歲之
    間對於音準、聲音的控制,會比較得心應手。

    整個咽喉區隨著年齡成長,一直到二十一、二歲或甚至於二十七、八歲才完
    全發展完畢。當聲門兩片聲帶之間的空間關閉時,兩片聲帶靠攏並列,當聲
    門打開時,聲帶前端維持相連,而後端分開,兩片聲帶成三角形。布洛德尼
    茲(Brodnitz)醫生提供了一個很簡單的示範,假設雙腳代表兩片聲帶,我們
    一則雙腳併攏站立或將腳尖併合,腳跟分開,這些形狀就是聲帶在喉部的位
    置型式,雙腳並攏代表聲門關閉,將腳尖併合腳跟分開,則代表聲門打開。

    當年達文西的解剖圖並沒有很清晰的畫出聲帶,他相信人聲是由氣管中發出
    的,1741年,法國科學家費朗在發現了聲帶振動的功能後,將聲帶定名為
    cordes vocales,英文為vocal cords,近年來科學家將聲帶的正式名稱定為
    vocal folds,聲帶的運作大部分是靠聲帶附近的喉內肌的相互牽引而成。



    (參考選錄資料如下)

      康美鳳。(2001)。《人聲的奧秘》。台北:世界文物 。

       張斌。(1995)。《耳鼻喉科學》。台北:正中。

      Aronson, E. A. (1990). Clinical Voice Disord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New York: Thieme Inc.

      Creene, M. C. L. & Mathieson, L. (1989). The Voice and Its
    Disorders. London: Whurr Publishers.

      Seikel, J. A., Douglas, W. K., & David, G. D.  (1997). Anatomy
    and Physiology: For Speech, Language,and Hearing. California: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Human anatomy online-laboratory dissection:

      http://ha.mtroyal.ab.ca/labs/l32/os0201.htm


      http://www.ling.fju.edu.tw/hearing/anatomy of the larynx.htm













 


 
※ 編輯: ott 時間: 2013-12-07 06:42:41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933 
※ 文章分類: -anatomy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