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寶貝)
標題 百度之死(作者:阿彤) 收藏
時間 2010年01月14日 Thu. PM 01:49:24


     百度之死(作者:阿彤) 收藏
     
     百度之死
     (阿彤)
     
     
            幾年前,還經常有人把百度和 Google
     相提並論,但現在恐怕很少有這種情況了,百度好像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一樣。 Google
     (中國)這兩年不斷的推陳出新,攻城略地,但百度卻悄無聲息。
     如果不是前段時間百度出現了競價排名的醜聞,很多人幾乎都忘記百度了。
         
     筆者作為一個 10 多年軟件從業經驗的 IT
     人,對百度這家公司是懷著很複雜的心情的,也早就想寫一篇關於百度的文
     章了。
     雖然百度是美資背景,但百度畢竟是一個具有留學背景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創建的,大多數中國網民對其都是有一些感情的,對百度也有很多的期許。
     曾經幾何,百度是中國互聯網的一面旗幟,一個不同尋常的亮點,但現在,
     它卻逐步的凋零、逐步的枯萎,逐步的喪失鬥志。 敢於同 Google
     抗爭的百度已經死了,勇於創新的百度也已經死了,能給中國人帶來驕傲的
     百度也已經死了。
     剩下的只是一個打著“百度”名字的腐朽空殼,雖然這個空殼還會存在很長
     時間,但我們心中的百度已經死亡。
                 
     其實,百度之所以不斷的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百度的高層管理團隊缺乏
     長遠的戰略眼光造成的。
     百度往往只著眼於戰術性的產品的開發,而忽視了戰略性產品的規劃及預研
     。
     
     【軟件大鱷的戰略】
     
     對現有的一些軟件巨頭做一些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任何世界級的軟件公
     司在進入成熟期和穩定期之前,都是需要搭建一個平台,然後在這個平台上
     不斷的耕耘,這樣才能為公司的持續發展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在這裡,我所說的平台都是指的世界性的公司所需要的戰略級的平台,而
     不是戰術級別的平台,更加不是指一個工具)
     
     微軟有自己的平台——操作系統。
     微軟在操作系統這個平台上長期經營自己的編程語言、 Office
     套裝軟件、數據庫以及其它一些系列的軟件。
     這些軟件彼此相輔相成,並形成一個更大的,牢牢抓住用戶的平台,從而逐
     步的獲得了世界性的壟斷地位,以至於其它公司都難以望其頂背,無法對其
     構成任何威脅。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平台做後盾,微軟才可以通過 Office
     軟件為自己積累大量的財富,並一次一次的打敗對手對自己的 Office
     軟件所發起的挑戰。
     微軟這個平台打造得實在是太龐大了,太堅實了,其他對手只能望而卻步,
     連挑戰這個平台的勇氣都沒有。
         
            Google 也有自己的平台——搜索引擎及數據中心。 Google
     在搜索引擎這個平台上經營著自己的廣告業務,並不斷的拓展著其它方面的
     盈利來源。 實際上,搜索引擎(包括 Google
     的數據中心)還不能算是完整的平台,搜索引擎只是【互聯網平台】的一個
     重要的組成部分。 雖然 Google
     在搜索上佔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但在互聯網時代,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顯
     然無法保證公司發展的長治久安。
     如果沒有一個平台來為自己的核心產品保駕護航,則自己的主營業務必然會
     受到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挑戰和侵蝕。
     況且,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要受到微軟這個巨無霸的操作系統和瀏覽
     器的限制,而微軟又是對互聯網虎視眈眈的、大小通吃、壟斷成性的公司。
     一個企業受制於人是令人不安的,受制於競爭對手就更加令人不安。
     具有超凡戰略陽光的 Google
     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立即開始秘密而不露聲色的,進行真正的戰略
     級的平台——【互聯網平台】的建設。
         
            這兩年, Google 推出了
     拼音輸入法,也與金山合作推出了免費的金山詞霸,後來又推出了Chrome瀏
     覽器。
     這些在常人眼中看起來不起眼的舉動中,其實蘊藏著Goole的長遠的戰略構
     想。
     
     我們想想,為什麼Google (中國)要開發一個不起眼的輸入法?
     為什麼Google要大力發展多語言翻譯系統? 為什麼Google要開發Gmail ?
     為什麼Google要開發Google Talk ?
     為什麼Google要開發Google在線文檔? 為什麼Google要開發Google App
     Engine ? 為什麼Google要大力發展Python和JavaScript語言呢?
     為什麼Google要贊助FireFox瀏覽器?
     為什麼Google最後要開發自己的瀏覽器Chrome
     ?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關聯的,就是,
     Google在建設自己的、不受制於人的互聯網平台(我們也可以稱之為Web操作
     系統) ,
     Google為這個平台的建設進行了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幕後準備工作。
     
     李開復先生說, Google
     不會去開發操作系統,因為操作系統是一個過時的東西,對於 Google
     來說,當 一切服務走到雲端后,瀏覽器的功能會漸漸取代操作系統,
     瀏覽器就是未來操作系統。 其實,這是欲蓋彌彰。 Google
     瀏覽器的推出就已經表明了 Google 開發 Web
     操作系統(或者說是互聯網平台)的戰略與決心, Google Android
     手機操作系統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對於 Mozilla 和廣大表層(淺層)互聯網廠商來說, FireFox
     瀏覽器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但對於 Google 來說, Chrome
     瀏覽器的戰略意義不亞於Google搜索引擎,
     Google瀏覽器是Google今後雄霸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一個里程碑,
     Google瀏覽器必然會成為IE瀏覽器最可怕的對手。
     
     現在,我們從 Google 的產品線就可以看出一個清晰的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的輪廓。
     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輸入法(如漢字輸入法)、語言翻譯(
     如英漢互譯)、搜索引擎、辦公文檔(類似於 Office
     的在線文檔處理),應用軟件、動態編程語言、雲計算,這些就是未來的
     Web 操作系統(互聯網平台)的核心組成部分。
     
     Google 的這個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互聯網操作需要應用到的功能,這種提供全方
     位服務的平台最容易讓用戶對其產生依賴性。
     當這個互聯網平台一旦組建完成,並逐步的被用戶接受的時候,百度還有與
     Google 相抗爭的資格嗎? 不用說是百度,連微軟都會感到不寒而栗。
                 
     【百度的短視與無奈】
     
     當 Google
     穩打穩紮的進行自己的戰略平台建設時,曾經作為中國互聯網一面旗幟的百
     度在幹什麼呢?
     
     這幾年,百度也收購過不少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也開發過幾個小的工具軟
     件,但讓人感覺始終不是在搭建一個戰略性的互聯網平台,而是凌亂的做一
     些戰術性的產品。 例如,百度耗巨資收購了: “ 好 123”
     網址之家、下載網站 “ 天空軟件 ” 、 超級兔子、千千靜聽、豪傑。
     百度所收購這些公司,除了可以短期提高一些百度的網絡流量和搜索量外,
     幾乎 沒有任何技術性可言。
     
     網上盛傳百度 秘密收購了國內的 傲遊瀏覽器 。
     的確,為了增加流量,或為了與百度的一些內部產品(如即時通訊產品)整
     合,收購傲遊瀏覽器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
     但是,如果百度明白瀏覽器是今後的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屬於戰略性的產品,是需要很高的自主性和創新
     性的,那麼,基於 IE
     內核的傲遊瀏覽器顯然就只能是一個雞肋了,它根本就無法成為
     互聯網平台的核心部件,也無法幫助百度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技術探索與技術
     積累。
     
     從百度的這些收購舉動中,我們很難看到一種 整體而長遠的戰略規劃 。
     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將來技術積累的做法只會使百度的競爭力越來越弱
     ,企業的鼎盛期也將越來越短。
     
     其實,我們從 Google
     互聯網平台所發揮的作用就可以看到百度今後將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近來, Google 的瀏覽器、郵件( gmail
     )、即時通訊、輸入法、電子詞典等等,這些小玩意在開發人員
     、外資企業的白領和一些大的本土企業的中基層管理人員中贏得了越來越多
     的口碑。 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用 Google 了。
     雖然普通的網民還有相當多一部分喜歡使用百度,但隨著互聯網中堅人士越
     來越多的使用 Google ,其他普通網民很快就會逐步的從百度轉向 Google
     。 用慣了百度,你再用 Google
     ,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你會體味到一種簡潔、優雅,人性化,一體化
     ,國際化;但用慣了 Google ,你就再也無法使用百度了。 Google
     是在以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在逐步的消滅對手。
       
     在這裡,特別要提到一點的是:也許百度沒有意識到【開發人員】對互聯網
     平台推廣的重要性。 想想 Windows 和 Linus
     的操作系統之爭,就應該明白開發人員所開發的應用程序對平台(操作系統
     )的推廣有多麼大的促進作用。
     一旦開發人員大量的利用某一種平台來開發應用軟件,該平台就會形成 10
     年甚至是 20 年長盛不衰的局面。
     由於百度沒有自己的互聯網平台,在互聯網應用程序的開發上自然就只能是
     一片空白,無法與開發人員有什麼互動,也就難以得到開發人員的認可。
     而 Google 卻吸引了越來越多開發人員的目光。
     
     現在,我除了用百度搜索一些 MP3
     外,就感覺不出百度對於我來說還有什麼其它的作用了。 而 Google
     最近也推出了自己的正版音樂搜索和下載,相信假以時日,又將對百度的
     MP3 形成巨大的挑戰,百度唯一的一處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的確,一個公司的經營運作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產品與技術也許只是公
     司經營運作中的一個小的方面。
     不過,對於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互聯網公司,其產品與與技術就顯得尤為重
     要了,因為產品與技術直接決定著對網民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網民對公
     司的喜惡程度。
     而站在平台的高度去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規劃相應的產品與技術,
     就是一個 IT 企業的 CEO
     的必修課了,顯然百度在這個方面的考慮還明顯的不足。
     百度由於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完整的戰略,也就只能隨著 Google
     的步伐起舞,或者乾脆放棄與對手競爭,沉醉在自己的“
     做屬於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的理想 之中。
     那麼,百度從人們的視線中逐步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
     
     
     
     
     【互聯網平台】的戰略意義
     
     當一個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後,企業的領導者就必須站在更高層次,以戰略
     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此時,領導者的戰略眼光就決定著企業未來 10
     年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的建設以及核心技術的積累是中國 IT 行業崛起的必經之路。
     
     騰訊具有發展互聯網平台的很多有利條件,但是沒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
     或者說還看不出一個清晰的長遠規劃。 但由於 QQ
     用戶群的龐大,加上騰訊具有一些平台的意識,從這兩點來說,騰訊還有有
     相當的發展潛力的。
     
     阿里巴巴已經在建設自己的平台。
     馬雲是中國最具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但阿里巴巴在軟件技術上的積累還非常
     欠缺,馬雲需要一個在軟件技術及產品上具有長遠而精準的戰略眼光的人來
     為他出謀獻策。
         
           
     百度有一個小的平台——搜索引擎,但百度不是把它發展成一個更大的平台
     ,而是逐步的把這個小平台發展成為一個小工具。
     這是最讓人痛心疾首的,也是百度與 Google 差距越拉越大的重要因素。
     百度似乎對自己的現狀很滿足,似乎對自己專注於搜索很有信心,殊不知,
     競爭對手已經遠遠的領先自己了。
     衰落的危險,被併吞的危險已經一步步的逼近百度。 實際上,相對於
     Google (中國),百度早就開始衰落了。
     
     每次百度落後於對手時,都是以“自己要專注於搜索”來為自己找藉口。
     專注是很多優秀企業在發展初期的特點。
     百度想專注於搜索領域,這種願望是非常好的,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競爭
     對手不會放任你做精做強。 一旦 Google 的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佈局完成並深入人心,百度的搜索地盤必將大幅的萎縮。
     況且,國內外還有大量的公司也在進軍搜索領域,這都將蠶食百度的傳統地
     盤。 一個優秀的技術如果只需生存 10
     年,則把自身做精做好就可以了,如果需要生存和發展 20
     年,則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平台來為它保駕護航。
         
     對於百度這樣的企業來說,平台的建設是必須的。
     如果不打造一個能使自己的的核心業務(中文搜索)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平台
     ——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那麼即使 Google
     不收拾百度,微軟也會收拾百度的,甚至是騰訊或阿里巴巴也可能會收拾百
     度。
     
           
     再說,構建一個公司的戰略平台並不僅僅只是技術上的需要,它同時也體現
     著一種企業的經營理念。
     一個完整而高效的平台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細緻入微的服務。
     在桌面系統時代,微軟即使霸氣專橫,用戶也不得不忍氣吞聲,但在互聯網
     時代,服務才是贏得用戶芳心的最高準則。
         
     
     【互聯網平台】的機遇與挑戰
     
     也許,建設一個像 Google
     這樣的互聯網平台,對於百度來說,難度的確有點高,工程的確有點大。
     因為,從全球市場看來,百度的市值、技術、口碑、市場佔有率、創新精神
     都是無法與穀歌相提並論的。 但事在人為, Google
     的平台建設也不是一年兩年就完成的,它是一個小產品一個小產品開發出來
     的,它是逐步逐步的積累起來的。
     關鍵是:百度的領導層要有一種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大局觀和戰略觀;同
     時,要有挑戰巨人的勇氣與決心。
     
     實際上,現在建設一個完整的互聯網平台( Web
     操作系統)的難度已經是遠遠小於 10
     年前開發一個類似於微軟的壟斷平台的難度了,因為互聯網平台還沒有被壟
     斷,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互聯網上也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利用 (
     包括開源的瀏覽器 ) 。
     相對於微軟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桌面平台來說,互聯網平台已經是超輕量級
     的,因此,建設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互聯網平台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
     有必要的,時機也是非常好的(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且,百度也有
     這個財力與資源來建設一個這樣的平台。 否則,中國的軟件企業在下一個
     10 年、 20 年就仍然會受制於人,就仍然會無所作為;而百度想
     “做屬於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
     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永遠都實現不了的夢想。
         
            在 Google 的眼中,瀏覽器就是未來的 Web
     操作系統;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眼中,瀏覽器就是瀏覽器,一個工具而已。
     可見,智者與庸者看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們把瀏覽器看作是未來操作系統的雛形,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而清晰了
     ,相信有些人應該會有所啟發。 另外,看看 Google
     的產品線中每一個單獨的產品,沒有哪個產品是中國人不可以逾越的。
     這也更加說明,做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互聯網平台不是沒有可能的。
     
     誰都知道,挑戰一個巨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巨人也一定有他的命門所在。
     看看 Google 是如何挑戰微軟的,百度就應該想想如何去挑戰 Google 。
     很多時候,是可以花小錢辦大事的。
     況且,現在互聯網很亂,這種“亂”反倒給了中國的 IT
     企業很多機會,亂世出英雄嘛。 只是中國的 IT
     企業缺乏具有英雄氣概的企業領袖,李彥宏是一個儒將,而不是一個統帥。
     
     
     【模仿的智慧與眼光】
       
     回到【百度之死】這個話題吧。
     國內很多人經常是指責百度模仿對手,缺乏創新。 如:
     Google推出“地圖服務”後, Baidu也推出“百度地圖” ;
     Google推出“桌面搜索” , Baidu就出“百度硬盤搜索” ;
     Google出“工具欄” , Baidu也出“搜霸工具欄” ;
     Google推出“新聞快訊訂閱” ,百度也出“郵件新聞訂閱” ;
     Google推出“Google Answers” ,百度也出“百度知道” ;
     Google推出“AdSense” ,百度就出“百度主題推廣” 。
     
     其實,模仿是非常有必要的。
     模仿是創新之母,這沒有什麼難為情的,何況模仿的還是世界最具實力的對
     手呢? 再說,微軟哪一樣東西不是模仿別人的呢?
     只有在模仿中才能不斷的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及精華所在,為自己今後的創新
     進行技術積累。
       
       
     但模仿也需要有智慧,有眼光,哪些東西是應該模仿的,哪些東西是必須模
     仿的,哪些東西是不需要模仿的。
     要模仿得高明,模仿得不露聲色,要模仿對手的“神”,而不是模仿對手的
     “形”。
     百度往往是模仿對手的一些小的地方,卻不知模仿與揣測對手戰略性的東西
     。 在細節上過多的模仿對手,往往會被人恥笑。
     在戰略上模仿對手(研究對手),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百度模仿Google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Web操作系統(互聯網平台),相
     信不會有任何人指責百度缺乏創新。 那時,人們除了欽佩還是欽佩。
     
     戰略思維和大局觀的缺失,導致百度缺乏一種模仿的智慧與眼光,百度也因
     此失去了很多與對手並駕齊驅的機會。 直到現在,當 Google
     戰略佈局已經逐步的顯示出一些雛形的時候,百度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什麼是
     自己的戰略性產品,自己的戰略性產品該如何規劃和組織。
     沒有了戰略性的思考和長遠的規劃,往往就只能打亂仗,就會隨波逐流,就
     會失去那種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心態,也就必然會導致產品線雜亂無章,
     沒有整體性和持久力,核心競爭力也就會逐步的淡化和喪失。
     
     
     【互聯網沒有國界】
     
     “百度更懂中文”曾是百度響亮的口號。 但 2008 年 11 月份, Google
     首次表態稱:“ 進入中國3年以來,谷歌已成為最好的中文搜索 ”。
     此時,百度只能選擇沉默,因為百度自己都知道“百度更懂中文”已經成了
     一個歷史。
     
     “一招鮮吃遍天”是一種典型的小店主思想,互聯網上是不可能有“百年老
     店”的。 沒有長遠的規劃,不放眼全球,固守自己某一方面的優勢,
     期望靠市場自身的增長來抵消對手的蠶食,期望靠【語言文化】的保護來讓
     自己的企業僥倖存活下去,這種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也注定長久不了。
     
     有了自己堅實的平台,難道還怕衝破不了文化的壁壘嗎?
     在桌面軟件時代,文化的差異沒有能阻擋微軟的平台,難道在互聯網時代,
     還能阻擋 Google 的平台嗎? 實際上,
     “百度更懂中文”這句話僅僅存活了 3
     年,就在對手日益完善的互聯網平台下失去了意義。
     
     想起一句關於百度的笑話,回答問題:“百度號稱自己【百度更懂中文】的
     含義是什麼”;答案:“百度根本不懂英文”。
     不知百度從這句笑話中體會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在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的時代,永遠不要幻想靠語言文化的保護來在自己的國
     度裡獲得一個長久的【鐵飯碗】,行業大鱷沒有收拾你,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
     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家應該有一種危機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利用本國的文
     化特色和文化優勢,勇敢的走出國門,走上真正的互聯網戰場。
     
     
     【 IT 企業家的戰略思維】
     
     寫【百度之死】這篇文章其實主要是想聊聊【企業戰略】這個話題。
     中國的企業家缺的不是勤奮,缺的不是人才,現在也不缺資金,也同樣不缺
     管理,中國企業家缺的是一種大局觀,缺的是世界級的發展戰略,缺的是挑
     戰巨人的雄心壯志,缺的是稱霸世界的雄才偉略。
     就像金蝶的袁紅崗說的一樣,中國不缺軟件人才,也不缺軟件天才,缺的是
     技術的積累。
     而技術的積累是必須建立在企業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長遠的規劃上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報導, 谷歌 CEO
     施密特週一被美國總統奧巴馬任命為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成員。
     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向總統提供科技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如全國的科技戰
     略,如何支持科技創新等。
     除了施密特,微軟首席研發及戰略官克雷格穆迪也是該委員成員之一。
     此前有分析師預計,美國首席技術官的職位非施密特莫屬,但施密特委婉拒
     絕。 從這篇報導我們就可以看出, Google (當然也包括微軟)
     的戰略眼光是得到世人公認的,已經可以為整個國家的科技戰略出謀獻策了
     ,而中國的企業者中有戰略眼光的實在是太少,百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將百度和整個 Google 相比,也許有些不公平 , 但百度即使與 Google(
     中國 ) 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李開復先生帶領谷歌( Google
     中國)穩打穩紮的戰略讓人印象深刻, Google 邀請李開復加盟 Google
     ,並擔任 Google 大中國總裁同樣讓人震撼。 Google
     不僅在互聯網平台的建設上具有戰略眼光,而且在人才的建設上也同樣具有
     戰略眼光。 在微軟,李開復老師只能是良將,而在 Google
     ,李開復老師就變成了一名優秀的統帥。
     
     其實,
     Google這樣的公司最很可怕的不是它的技術,不是它的創新,不是它的規模
     ,而是它滴水不漏,環環相扣,不露聲色的長??略,以及美國人那種獨步天
     下的霸氣。
     
     Google 的遠見卓識與中國 IT 企業家的短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幾年前中國的 CEO 是怎樣說的吧: 2005 年,中國 CEO
     們都說 Google (中國)沒前途;張朝陽說:“ Google
     在中國祇是一個失敗的公司”、“現在選擇 Google 的人
     都是在斷送自己的前程”;李彥宏說:“ 5 年以後, Google
     和百度之間的關係是百度一枝獨秀,從市場份額來說,大家很難看到
     Google
     了”。幾年前的話,現在再回味起來,真是頗具諷刺意味。而造成這種冷笑
     話的原因還是中國的 CEO 們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看不到 Google
     穩打穩紮的雄偉戰略,看不到 Google
     無聲推進的巨型互聯網平台戰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戰略平
     台,最終失敗的只能是中國自己的公司。
     
     之所以談論這麼多,一方面希望以局外人的身份能給百度提個醒(旁觀者清
     嘛),另一方面也希望國內的 IT
     人士能多關註一下中國自己的互聯網平台建設。 現在,國內 IT
     行業中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寧可投入大把的銀子在遊戲的開發上(如:
     金山的遊戲開發,網易的遊戲代理),服裝的銷售上(如:雷軍的 VANCL
     ),甚至是養豬上 ( 如:丁磊的養豬 )
     ,但是他們始終不願意投入一點錢在中國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上。
         
     可能中國的 IT 人士已經被微軟的壟斷平台嚇怕了。
     在中國,甚至是有做【戰略平台】這種想法的人都會別人視為瘋子而受到無
     情的嘲笑和打擊。 奴性與淺薄是中國 IT 行業的通病。
     
     實際上,中國的軟件企業在很多單項上都做得很好,卻始終無法將其整合成
     一個完整的平台。 在即時通信上有 QQ ;在搜索上有百度;在郵件上有
     163 ,新浪,搜狐;在文檔處理上有金山;在電子商務上有阿里巴巴。
     從單個軟件來說,中國做得一點也不比國外同行差,只是大家都在各自為戰
     ,各自守著自己的一方故土。
     這種分散的各自為戰的地主,諸侯最容易讓對手各個擊破。
     
     當然,對於中國的 IT
     行業來說,最為遺憾的是,沒有互聯網平台最核心的東西(如瀏覽器),
     Web 編程語言也沒有,雲計算的研究也遠遠落後於國外。
     沒有哪家中國企業願意在這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技術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因為
     這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東西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技術積累上應該向華為這樣的公司多學習學習。
     也應該多向中國的航天人學習學習。
     
     
     【後話】
     
     百度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李彥宏先生的過人之處想必大家都明白,特別是
     他一直拒絕被收購,也證明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不論怎麼說,李彥宏先生都是我們中國青年人的楷模。
     而一旦成為楷模,國人對其的期望值就成指數倍的上升。
     
     實際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都能想到的問題,李彥宏也許早就想到了,可能
     由於某些原因而難以實施或不願意去實施。
     只是,百度很多東西是必須做的,也是完全有條件去做的,但百度都沒有去
     做,讓人感到萬分的惋惜和痛心。
     有些項目,百度雖然也做了,但往往是在對手已經推出了完整的產品後,自
     己才恍然大悟,才急匆匆的去推出類似的產品。
     結果卻是失去了最佳時機不說,還落得一個模仿抄襲的惡名。
     百度實在是太需要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參謀團隊了。
             
     對百度之所以提出這麼多的批評指責,也許只是基於前幾年對百度的期許過
     高而產生的由愛及恨吧。
     當然,如果國人今後不再對百度有什麼指責,那可能是沒有什麼期許了吧。
     
        以上言論也許有失偏頗,但動機是好的,就是:作為一個 IT
     人,我們很希望中國能出一個像 Google
     一樣的,能影響世界的公司;也希望百度能從與 Google
     競爭的不利態勢中擺脫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百度。
但如果百度不做出一些調整的話,那麼“百度之死”就會從一個預言變成現
實了。

     
由於篇幅所限,很多問題只能點到為止,歡迎企業管理人士私下交流討論。


阿彤
2009 年 4 月
發表於@ 2009年05月08日12:04:00 | 評論( loading... ) | 舉報 | 收藏
新一篇:我知道,我是個黑人——邁克爾.傑克遜
--
※ 來源: DISP BBS (http://disp.twbbs.org)
※ 作者: ott  來自: 118.166.8.163  時間: 2010-01-14 13:49:24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31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