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
     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
     自由和平等去斗爭。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
     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准備和輿論宣傳。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
     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后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
     伏爾泰的世紀。”

       伏爾泰本名叫弗魯索瓦—瑪利‧阿錢埃,1694年生于巴黎一個富有
     的公証人家庭。少年時期,他在耶穌會主辦的貴族學校讀書。中學畢業之后
     ,父親一心想讓他學法律,將來當法官或律師,但伏爾泰卻立志成為詩人。

     他的确有詩人的天賦,他經常出口成章,即興寫詩。由于他寫了一首嘲笑貴
     族的諷刺詩,結果被關進巴士底獄。在獄中,他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他的
     第一部悲劇《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獲得成
     功,他一舉成名。

       伏爾泰成名之后仍然寫諷刺詩嘲笑法國貴族,結果遭到貴族子弟的毒打
     ,第二次被關進巴士底獄。出獄后被宣布驅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國。

     在倫敦,伏爾泰以新奇的眼光觀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生活,研究了唯
     物主義哲學和牛頓的物理學。他還接触到了英國新興文學,對莎士比亞的戲
     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把他的劇作翻譯介紹到法國。1743年,伏爾泰
     發表了《哲學書簡》,在這部書里,他贊揚英國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評法
     國封建制度,宣傳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
     在法律面前應當人人平等。他主張在法國建立一個在“哲學家”引導下,依
     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國內有言論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對天主教會
     ,激烈譴責教士的貪婪和愚民的說教,他稱天主教教主為“惡棍”,稱教皇
     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此書一出版,即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并當眾燒毀。

       為了避禍,伏爾泰來到法國和荷蘭邊境一個古老偏僻的貴族庄園,隱居
     在他的女友德‧愛特萊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
     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悲劇《愷撒之死》、《穆罕默德》、諷刺
     長詩《奧爾良的少女》,哲理小說《查第格或命運》,歷史著作《路易十四
     時代》以及科學論著《牛頓哲學原理》。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邀請訪問柏林。他來到一
     個比法國更黑暗,更殘酷的封建專制國家,卻幻想借助“開明君主”的力量
     ,進行某些社會變革,實現啟蒙主義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只把伏爾泰
     作宮廷點綴,給外人一個“開明君主”的形象,實際上他實行的是軍國主義
     的野蠻擴張政策。伏爾泰絲毫不能改變德國現實,1752年,他离開柏林
     。

       1760年,伏爾泰在法國与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定居下來,在此度
     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0余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
     治著論,包括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哲理詩《自然
     規律》等,他還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儿》改編成《中國孤儿》。
       伏爾泰雖遠离巴黎,卻仍然關心法國社會現實,他晚年寫了許多文章和
     小冊子,抨擊教會和專制統治,它們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歐洲各地流傳,
     推動了進步的思想運動。當時歐洲成千上万的哲學家、藝術家、演員慕名拜
     訪伏爾泰,另外還有人給伏爾泰寫信求教,伏爾泰都熱情接待或回信,小小
     的費爾奈庄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伏爾泰還積极參加社會活動,他積极為無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
     是發生在1762年的聞名歐洲的卡拉事件。當時,法國社會中天主教教會
     的權力极大,天主教僧侶被列為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教會經常殘酷壓
     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個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債而自殺
     了。天主教會馬上向法院誣告卡拉,說他儿子因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
     的父親殺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進行嚴刑拷打,將卡拉判處死刑
     。處死的這一天,劊子手們先用鐵棒打斷了卡拉的雙臂、肋骨和雙腿,然后
     把他挂在馬車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還點上一把火,把尸体燒成灰燼
     。

       伏爾泰听說這件事之后,异常憤怒,他親自調查事件真象,把這件冤案
     的調查報告寄給歐洲許多國家,全歐洲都對此感到震惊和憤怒,紛紛痛斥法
     國士魯斯的地方法院。四年后,教會不得不宣布卡拉無罪,恢复了他家人的
     自由。從此,伏爾泰被稱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以后,
     伏爾泰又為新教徒西爾文、拉巴爾等人的受迫害案鳴冤,經過多年的斗爭,
     終于使他們恢复名譽。所以伏爾泰被譽為被壓迫者的保護人,聲望越來越高
     。
       伏爾泰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他最有成
     就的文學作品是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是其中的代表作。

       《老實人》的主題是批判盲目樂觀主義哲學,小說中的邦葛羅斯是個哲
     學家,在他看來,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盡善盡美,“在這最
     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羅斯一生的遭遇是對他的“哲學”
     一個极大嘲諷,他先染上梅毒,接著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后又被賣為
     奴隸,但他冥頑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堅持說世界盡善盡美。小說的主人公
     老實人開始相信邦葛羅斯的樂觀主義哲學,但嚴酷現實粉碎了他的樂觀幻想。

       他是德國男爵的養子,由于他与男爵的女儿居內貢小姐相愛,結果被貴族
     偏見极深的男爵赶出了家門。從此他四處流浪,到處都看到封建專制的腐敗
     和天主教會的罪惡。到里斯本時,他遇到了大地震。為防止全城毀滅,教會
     与大學博士相勾結,認為只有“在庄嚴的儀式中用文火慢慢燒死几個,才是
     阻止地震的万試万靈的秘方。”

     為此,教會抓了5個人。其中一個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兩個
     葡萄牙人是“吃雞的時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場的邦葛羅斯和老實人
     似乎贊同他們的吃法,于是,他便也被一塊儿送上宗教火刑場。

     結果三人被燒死,邦葛羅斯和老實人卻奇跡般地脫了險。

     老實人歷盡磨難,認識到世界就象一個屠宰場,他拋棄了樂觀主義。

     最后他找到了一個黃金國,國內遍地都是黃金、碧玉和寶石,人人過著自由平等
     ,快樂而富裕的生活。當然,這只是伏爾泰的理想。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在路易十五死后重返闊別28年
     的巴黎,人民群眾夾道歡迎這位勇敢的斗士。5月30日,伏爾泰病逝。臨
     終前,神父要他承認基督的神主,他憤然拒絕。反動教會不准把他葬在巴黎
     。大革命時期,伏爾泰的骨灰運回巴黎,在法國偉人公墓隆重安葬。


  ------------------

  感謝人類知識的貢獻者


   http://sm21.net/jing/shangxiawuqiannian/123.htm


[圖]


 
 







※ 編輯: ott 時間: 2015-01-27 11:28:25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1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