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TheBigFly
作者 dafei(大飛)
標題 [轉錄] Fw: [新聞] 抗議12年國教 建中、北一女擬串聯遊行
時間 2012年04月18日 Wed. PM 04:30:22


※ 本文轉錄自 dafei 信箱

看板 
作者 ZZZZZZZZZ9 (Z9)
標題 Fw: [新聞] 抗議12年國教 建中、北一女擬串聯遊行
時間 Tue Apr 17 23:15:46 2012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Gossiping
─────────────────────────────────────

現在有關「十二年國教」的討論,往往集中在
「菁英教育、升學主義、補習主義存廢」、「減輕課業壓力利弊」之上;
但在我看來這些討論大可不必,因為這次教改跟本無法減輕課業壓力、
也無法消減菁英教育、更不用說「消滅」。

減輕壓力目標注定失敗

請大家想想:「十二年國教上路後,你認為高中們「特色班」的「特色」會是什麼
 – 高中校方如何決定該開設哪種「特色」的特色班?

舉例來說,你認為有可能開設「執行力強特色班」、「人格高尚特色班」嗎?或是「心理
分析特色班」呢? 我想都不太可能 -- 為什麼?

因為其實高中校方「無法判定小孩是否有這種特色」。更進一步來說,現在的孩子也無法
在升高中前掌握太多「心理分析能力」;「果決」、「人格」這種事透過社會歷練也會比
在國中時期培養來得有效。




換個方式問;如果今天有間高中開設「音樂特色班」,請問他們甄選學生的時候,是請學
生排排坐,把「降Do、Do、升Do、降Re、Re、升Re、降Mi、Mi、升Mi」混著彈測試誰有「
絕對音感」嗎?

  我想也不是;那音樂班怎麼選學生呢?  「自選曲」、「指定曲」、「證書」、「比賽
名次」…… 重點來了「這些入選要件學生要怎麼得到?」

你心裡想的也是這個答案吧:「補習」

現在的大學生、成年人,如果本身不是家長或教師,可能很難想像現在可以補的「特色」
有多麼多元。任何事情只要「補習 – 非學不可」都很有壓力;現在有在補「機器人設計
」的、有在補「網路資料查找」、「投影片製作演講」、「國際史地」、「直排輪」、「
魔術」,更不用說「全美語會話」、「字音字形」、「AMC資優數學」、「國際奧林匹克
」這些國英數理的衍生項目……。

只要是有這項「競賽」、「認證」就有得補習;另一方面,就因為有這麼多人補了,這些
競賽才辦得大型、才有公信力,這是因果循環的。





回到我第一句問的問題;基本上,高中要開設某種特色班,為了確定學生們在國中畢業前
會有這些特色、而且能公正地分辨出誰該入學;如果不是國英數理體這類國中本來就有開
設課程的延申項目,就只能參考「坊間現在有在補什麼?」。既然如此,那怎麼有可能杜
絕補習?

「特色班」本身就是「菁英教育」

「特色班」就是:如果你在某個特色項目上有「比別人厲害」,
     那就透過這個特別的班級來「加強培訓」你 – 這不就是菁英教育嗎?

25%特色班足以帶動全國競相爭入

如果國中開設特色班,那無疑就是某種項目的「資優班」;這與教改方向大相逕庭;現在
教育部同意高中開設「數學色特班」、「英語特色班」。如果國中校方不提供「特色教學
」、不分班的話,那想讓自己孩子有點特色「至少有資格申請特色班」的家長不就非補習
不可嗎?





更何況,這波教改至今,教育部已經下令國中校方「考了試不淮排名」、「不淮寄全班成
績給家長 (以免家長比較、造成學生壓力)」、「不準表揚前幾名」,未來每學期一次的
會考也只提供全校(縣)的成績分佈圖。

既然不能排名,那校方、老師要怎麼安排學生進行「特色教學」?你一但作出了「遴選」
入班的動作,就馬上成為一種排名、就會構成壓力。所以學校要提供特色教育、甚至現有
的資優社團都會出現合理性的問題。

特色班 = 「有補習」班

甚至,仔細一想,就算國中想開課,也沒有這個師資,結果還是要請校外補習班進來國中
開課 – 現在許多國中小資優數學都這樣做;

那說到底,最後「特色班」就是全班學生在國中都有補習的「有補習班」

這是最荒謬的事情,在十二年國教政策形塑和激辯之中;不斷有人要把爭議和「菁英教育
」的支持與否劃上等號;但這個「十二年國教 – 免試升學」的設計之中就明擺著有
 25% 這麼大一個菁英教育的存在 – 為什麼沒什麼人反對「特色班」呢?




「特色班」是教育部打壓「明星高中」的武器

要推動免試升學,如果學生、家長們仍然爭相擠進明星高中;那不論制度怎麼設計都將被
找到巧門規避。所以教育部想到讓一般高中也能開設「特色班」,企圖營造出「到一般高
中特色班,說不定比去擠明星高中更好」的氛圍。

就像台灣的政壇一樣,一但選民把「統獨」、「藍綠」等問題看得很重,那政治人物的私
德和無能就會被無視、忽略、否認、甚至幫他說話。即便「特色班」的存在矛盾、設計粗
糙,甚至將大開補習之門、讓此次教改徒勞無功,也甚少有人想到要去檢討。

支持、甚至大力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人本、全家盟等團體首要反對的就是明星高中,他們對
教育部長們的要求、給教育部官員的壓力重點也就是放在明星高中的去化上面。所以大家
不會真的堅持去反對一個可以重創敵人的武器

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和國中教師們,心裡早就接受了菁英教育導向的思維;對「特色班」
的存在自然歡迎、甚至認為這將是免試之後「讓孩子還有理由去唸書」的救星。甚至明星
中學也不反對「特色班」,因為他們也可以開特色班、甚至可以要求開得比別人多。

目前抗議、支持的聲浪大多只考慮到自己在乎的部份;「特色班」這麼大一個漏洞卻放著
沒人管。



「特色班」衍生問題一籮筐

「特色班」帶來的麻煩還不止是這些,諸如「特色班可否轉入、轉出」、「全面免試後,
特色班可否考術科或面試,還是只能申請甄選?」、「既然有特色班,那高中可否 ” 能
力分班 ”?」、等。

教育部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難,但他們為求脫身的答覆就會一再破壞原本就已內藏矛盾的
教改精神 -- 像日前教育部為了解答「國英數難道不算特色嗎?」而決定「可以開設國英
數理特色班、但不可稱為資優班」就引發質疑。

這就是現在教育部的大毛病 – 別人提出異議、要教育部「說清楚」,是對教改根本上的
質疑;但教育部似乎真以為「只是沒說清楚」,只是人家問什麼就想找答覆、然後狂辦「
說明會」。









「就近入學」是不實廣告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的目標之一就是「就近入學」,這被視為教改的優點、也是教改支持團
體心中「無壓力」的象徵和要件。

但事實上教育部已經宣佈了未來將採「大學區」,也就是全縣算一個學區,教育部甚至還
設計了法規,允許不同縣市「在雙方同意後即可報呈合併學區」。

其實早在更久之前,教育部就以「就近入學」為由,在人口數較多的鄉鎮開設公立高中;
由此可見教育部一開始的想法就是像國中小那樣,以高中涵蓋學生人數、戶數作為學區設
定的「小學區」制。

在十二年國教宣佈上路之初,教育部對學區的說法就整略微動搖:「由各地方教育局決定
」。最後,甚至直接宣佈改採「大學區」制 -- 為什麼改了呢?







令人質疑的「優質化」

教育部雖然宣稱要做「高中職均職化」,但大家可以上網去看,那些章程不過是
「填表申請」「請督學專家指導」、「到他校觀摹研討」、「拿經費蓋樓」
最後以「出席率」、「圖書館借書率」等項目作考核,通格了就算「優質高中」。

大抵教育部自己也不敢打包票這些新的、優質化高中和都會明星高中一樣好,如果不開放
大學區,那 嘉義縣、彰投、北縣基降、高縣屏東這些地區的家長、國中一定會鬧翻天。

好吧,那就改成原有的「大學區」、「合併學區」;但讓我為之倒絕的是,教育部還在其
宣傳網站的「問與答」中放了這個問題:「免試就學區為何採縣市行政區為規劃原則?是
否符合就近入學概念?」

其答覆是:「就近入學與共同生活圈之概念一致,以「直轄市及縣(市)行政區」為免試
就學區規劃的原則,除符合共同生活圈的概念外,亦可顧及到交通建設造成生活圈的變化
等因素。」 -- 這樣說合情合理,但唯一錯的是,教育部忘了「現在就是這樣」。

「就近入學」要不是早就實現、根本不需要改革、不應該被當成目標;要不就是被放棄了
 – 簡單來說,就是廣告不實。



十二年國教 ≠ 免試升學

為什麼十二年國教會走到這個地步,深入地去探討之前要先搞清楚檢討的對象;其實
「十二年國教」只是代表政府出錢讓大家讀完高中職,
                  提供便宜、平等、一定品質的教育服務 – 並沒有非「免試」不可。

大家可以上十二年國教的官網看一下「理念」這一頁,裡面有五項: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裡面不但沒有「減輕課業壓力」,更沒有「免試升學」或「去化菁英教育」。
更何況,要「因材施教」和「適性揚才」之前,不就得先分流、
區分出誰有什麼才能、誰在哪項目是菁英嗎?

對了,請不要誤會,雖然我不認同當前的教改設計;
 但在原理上,我並不反對免試、更認同台灣教育應當進行改革

  – 這是因為現行的國中教育的確出現很大的問題。





現行教育的脫軌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題國二數學:「五角星形,五個尖角的角度和是多少?」
 答案是 180度。

這個題目被視為初學幾合單元時的「進階題」,幾乎每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會教。
事實上它很值得教,因為推論這題的過程只需要用到
「三角形內角和180度」和「外角 = 兩個內對角和」。

就因為需要兩段以上的推論,學生通常無法直接找到切入點,
 在不斷地錯誤推論、嚐試解題的過程中,
 如果能引導學生把「想的都明確想清楚、寫下來」;就會自然而然熟練、內化基本定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題目學生會理解幾合推論的精神、甚至可以說是數學推論的精神
 –從現有問題中,不斷搜索、找到能應用上既知定理、工具(公式) 的切入點。

但事實上是,現在的小朋友在看完老師一題一題地講解後,
往往只記得「五角星形和 = 180度」甚至是「n 角星形和 = (n-4)*180度 」;
你問他為什麼,多半是完全忘了、得回想「老師說了什麼」



學習不是為了「答對」

肯重新推論的還算好的;有不少學生就直接含糊地瞎說
「五個尖角嘛,繞了一整圈所以是 180」。姑且不說「一整圈」其實是360度;
出手動筆去推論都不做、只瞎記答案的行為,完全和幾合推論的教學目的相違悖

這不是學生的錯、甚至不是「題目」的錯;
任何「外行人」學習新事物時,因為一時不明瞭其「哲學」(任何知識都有內藏的思路),
很容易因為學習的順序而有所誤解
  – 就像統計學裡,樣本的 mean值與母體的 μ值之間的關聯就很容易讓學生搞混。

而題目,尤其是被許多人視為畏途的「應用題」,
往往正是讓學生透過實際應用來體會、修正、內化這些哲學的重要工具。

像有些學生在做理化實驗之前,光是聽老師說、看參考書上的整理表,
很容易誤以為「燃燒後會變輕的物質,其燃燒產物水溶液就是酸的」
   -- 因為課本舉的例子,剛好碳燃燒後會有二氧化碳飄走、溶於水成碳酸;
      而鎂燃燒有氧化鎂(含了氧,所以變重)、溶於水是鹼性。




像這樣的誤認,如果沒有被調整;久而久之「錯了也不知道為什麼錯」,
或自以為「只是粗心」、「就是少乘了xxx」,
最後學生會只在乎答案而以「這題太難」、「我猜對真厲害」來看待題目。

教學的扭曲成因是複雜的

現在學生數理只記題型答案、而無法自行展開推論;國文也只背註釋,不擅長判讀文意、
更枉論寫作、當然也就無法真正領略古文之美。

乍看之下,讓學生只在乎答案的原因,似乎就是「老師也只在乎答案」、「題型太多」。
但如果要去推論老師們有思想上的錯誤,我卻不以為然。

我個人有家教、小班制補習班、資優數學、國中(常態30人班級)的代課經驗;幾年下來,
我認為時間和人力是最絕的對關鍵。我自己有把握讓「就坐在身邊」的家教學生用正確的
態度看待數理學科,但當我在代課的時候,一班三十人要做到「引導」「修正」都非常困
難;尤其現在一堂課只有45分鐘、許多國中教室也不夠大、不適合下講台指導。

或許會有人想「那教少一點呢?」






正視大學所需「學力」需求

台灣大專升學率一度高到95%,
現在教育部長還說「不見得需要(大學)退場機制」、
國內對於開放對岸學生來台又採取「不能排擠原有名額」的態度;
可以預見未來依然會「人人有大學唸」。

就理論上來說,
這至少象徵了台灣在產業轉型到微笑曲線兩端、期待薪資提高的同時,
對於勞動力品質的要求也提高、同時往設計、研發、行銷管理的等高知識方向轉型。

既然唸大學是有需要的,而大學又不可能配合「教簡單一點」
如果只是十二年國教變簡單,大學新鮮人勢必出現「學力斷層」
而我們又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教授們抱怨未來的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






「教學」、「學習」不是一點就通的
事實上,我一位國一家教學生的家長就和我聊到,他當初會想找家教的原因。他們家原本
讓孩子在附近小學就讀,學生一直都考九十、一百,在班上算成績不錯。小六的時候爸爸
發現怎麼學生好像「很多都不會」,發現原來學校教得太鬆。

其實他們學校就是按照教程教,但學習是需要「內化」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因為在下一
階段,之前的「哲學」都該是思考的邏輯,而已教過知識都成了已知、工具也得想即用。

我那位學生知道「速度 是 距離除以時間」,但教到「代數」時他設不出方程式、教到「
比」時他更寫不出「速度比」。這就是因為雖然他知道,但是沒有內化,就像新手公務員
寫公文時稱謂會搞錯、C++初學者寫個「泡沫排序」還得翻書一樣。

可是國一並不是「初學」速度觀念的時候,
一昧地把教育問題推給「教太多、題目太多」;教的東西明明減少不了,
最後只能減少練習
 – 這樣仍然無法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
   「引導」一班二三十個學生「探索」、「自發練習」;那最後就是練習、內化不足。

我那位學生上國中後,他爸爸後來發現國一的兒子在房間偷哭,
問了之後聽到小孩說:「數學我都聽不懂」(跟不上國中的教學),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高一「學力斷層」將引爆補習潮

由於大學所需的學力是固定的
  – 我們很難想像全台大學降低程度、還妄想與世界大學們比賽百大排名;
而大學必然是要考的、大學又這麼多;高中原本就多了,
教育當初為了「就近入學」,又在各鄉鎮增設了更多的高中、而高中生幾乎都要考大學。

這個饒舌的現況,可以讓我們推論高中很難去屈就「教少一點」
 -- 這也是目前為止「K-12 教綱」教育部擬不出來的主因。
那未來學力斷層必然會出現在高一。
       那麼,如果和我那位學生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你的小孩身上,你會怎麼做呢?

「補習」;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選擇「接受你的小孩不適合讀大學」

但這樣不公平;你的小孩也不是特別笨,
同樣出現學力斷層,人家就去補習、就勉強銜接、然後考大學,為什麼你要放棄他呢?

事實上,更早之前,大抵就會有國中老師「頑抗教改」,堅持多教一點、
也會有家長在國中讓孩子補習;這些小孩銜接會更順利、也連帶影響高中教師的教學進度
– 除非高中能力分班,但這樣更不公平不是嗎?。


歷史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記取教訓

漠視學力需求、放任學力斷層,無斷地簡化國小課程的「九年一貫」推行至今,國小補習
的風氣不減反增;差別只是原本的「課內」教材變成「課外」。坊間「資優數學」、「全
美語教學」的補習班如雨後春筍班擴展。

唯一「看似」不幸之中的大幸是「反正現在高中補習已經很興盛了」;但學力斷層擴大,
補習在學習路上的重要性更加重後,接著要面對的就是「貧富翻轉不易」的問題。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小時候被爸媽警告「考不上公立高中,就讀高職然後去工作 (或去
讀軍校)!」德國也作過研究,偏遠鄉鎮的學生有較高比例選擇職業學校;相較之下都會
區學生則選擇文理中學的比例也顯著較高。

十二年國教理應是提供「平等」而「便宜」且品質不錯的教育,如果放任學力斷層出現、
引爆補習需求之餘還加重了貧富差距;那還不如別做。







無斷歸罪「課業壓力」

現今的教改支持團體、教育部,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思路
 -- 他們認為教育出現的問題都是來自「題目太多」、「教太多」、「競爭壓力太大」。
其實學生愛比較,該學習、也能接受競爭。
多元發展應該是多元競爭、彼此尊重、多元發展,而不是不競爭。

但有關人士毫無根據的相信「一但課業壓力減輕,學生的多元特色就會浮現」。
事實上,學生的多元特色是需要被引導和啟發的:
  沒聽過「心理學」你怎麼會知道自己對它有興趣?

現代人工作忙碌、學校老師們又各司其職、上學時間還被壓縮,
 光是減少課業壓力,只是把孩子丟進網路遊戲、APP的世界裡而已。

姑且不論「倒底課業要少到什麼程度」才能讓老師有時間啟發引導一班三十人的學生;
既沒有人提出讓國中教師增加「啟發多元特色」能力的好方法、
又不斷污名化第一線教師,還因為預算不足而請了一堆代課鐘點教師,
這樣就認為一但免試升學、一但課業壓力減輕,孩子就能多元發展,不是「好傻好天真」嗎?




「免試彌賽亞」信仰

人類社會一直都有這種毛病,一但問題太複雜難解,就滿心期待、然後接受
「一切都是因為xxx」;因為這麼一來「只要推翻xxx」就行了
   -- 現在之所以不能推翻魔王,就是因為還有既得利益、觀念守舊的人在反抗……;

魔王越是難以推翻,就越是助長這種說法;
 雖然那問題依舊難解,至少可以睡個好覺
      -- 因為我們很清楚該做什麼,只是現在還做不到而已 --
但事實上我們連問題出在哪裡都不清楚,又怎麼會真的知道該做什麼?

有「魔王」,就有「彌賽亞 ( 救世主 )」;
如果質疑了「免試 → 課業壓力減輕 → 多元特色浮現」的推論,
就等同於抹滅了對救贖的期盼;
更不用說這些教改人士常年的宣傳立場和可敬的努力都將被否定。

於是乎質疑免試效益的都被打成「菁英主義」、就像沒有人質疑特色班一樣;
是非對錯、對台灣社會、對學生的真正利弊都小於
「敵人還是朋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對「國英數理」的重要性充滿矛盾

我曾經在公園看到國小生的校外直排輪隊
   – 其實就是一種補習班。
有練過體育,或看過「翻滾吧阿信」的人就會知道,
要以比賽來當目標是會很軍事教育的;
我看著教練大吼「屁股咧 (要抬高)!」「腳斷啦!」「殘廢啊!」
一邊好奇這些孩子的家長是怎麼想的……。

奇怪的是很多爸媽認同這樣叫「學習吃苦」,
一樣在進步緩慢的時候,會開始懷疑自己沒這天份,家長們會要孩子「不要輕言放棄」;
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國英數的考試是在「殘害幼小心靈」、「考太難打擊自信」。

教改至今,報章雜誌上的文章讓社會出現一種「敵視 國英數理」的氛圍。
教育部明定考試不能排名、不能表揚,更不能分班;
但才藝競賽卻越辦越多,也允許國中成立各種社團。

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台灣還要再加強語文能力、外語能力、邏輯演算能力,
以應付未來在管理、觀光、軟體等各種產業的國際競爭需求。
甚至連「史地」都可能需要加強「國際觀」,還有人主張要強化「品格教育」呢!


「那倒底是要多教一點呢? 還是要少教一點呢?」
這個問題太複雜,許多人寧願相信「都是現在的老師、補習班教法不對」。
照說我也認為現在的教育問題;
但我是一點也不認同只要「免試」,就能又教得少又教得好。

如果台灣小孩在「國英數理 (史地)」等項目上真的需要學更多,加上熟練內化;
就算課程改良,學習壓力也不會降低到哪。這點也是在推動教改前得想清楚的。



「迴避分流」等於自斷任脈

教學內容的改良,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下讓學生學得更順利,
讓壓力降低一點點、再讓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情況下更適應壓力一點點。
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分流」 -- 因材施教。

人在各項目的資質和後天學習、養成條件本來就有差異;
雖然台灣不太可能再國中再行能力分班 (除了可議的「特色班」、「社團」外),
但如果能及早確立某些孩子不適合走「高中 → 大學」的路,
可以讓他往「技職(社區高中) → 就業 → 在職深造」的路走。
那老師課程進度順利推展之於,也早一步讓學生不必以跟不上教學進度為恥。

但台灣教改推動者和當前制度恐懼「校內考試」、「比較排名」;
這讓第一線的教師更難看出學生程度。

在「預告 103年免試天堂」的宣傳下,
資質中等的學生不少也開始找到理由就放棄課業,
要區分出誰才適合「畢業 = 就業」也就更難,
 更無論「誰適合高職五專、誰適合社區高中」之辨。

技職體系「再邊緣化」

其實「十二年國教 – 免試升學」是在近幾個月突然暴走的;
許多當初的設定都在最近被推翻。
如果一直有留意教改訊息,可能會記得在幾年前只要談到教改,
一定都會談「技職教育改革」、會聽到對「四技二專大學化」的檢討。

但在「考試入學」從 30% 變成 25%,然後「特色班」的地位為了打壓明星高中而被抬高
之後;社區高中有了「特色班」加持,技職教育的未來就更加黯淡。

雖然有「優質化」計劃和建教合作的方案,但這些方案老實說都了無新意;德國的「輪替
制」有產、校、生的保障和信任,這點若不能台灣重現「建教合作」只會一再搞臭技職教
育的風評而已。

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無視問題」

「免試升學」制度之所以讓社會、國高中校方心存疑慮,
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教育部推行方案「案底」太多;而且不只是量多的問題:

從李遠哲推動「多元入學方案」開始,「加分項」的灌水現象就已經發生;
到了08年,繁星計劃一上路果然就爆發造假、灌水;
2010年台南縣還有人在揭發繁星計劃灌水、造假;
事實上是這幾年「線性加分」、「發考古題」等衝高平時成績的情形在國中從未消減。

這代表什麼呢?
這意味著教育部根本無視制度缺陷、
也意味著每次爆發弊端,教育部的檢討方案都難收實效、只是虛應文章。

今年,教育部又推出了一系列免試入學方案。
一開始他們學乖了,把比序問題丟給了地方教育局,出包是地方政府的責任;
但隨著台北市公佈比序、各明星高中思索因應措施、教改團體又提出了新一波的抗議後,
教育部跳下來發文規範也是早晚的事而已。

然而,應屆的學子、家長們又何其無辜?


移植北歐思想,忽視社經差異

教改支持者這幾年來最愛提的莫過於在2000拿到PISA測驗高分的北歐國家芬蘭或丹麥。
然而,事實是三年一度的PISA在2006、2009名列前矛的就變成亞洲國家了,
對於這點,他們的說法通常是「亞洲國家特別為考試有所準備」所以不準。

我可以接受這種說法;並不是認為「亞洲國家偷吃步」,而是這其實就意味著
北歐國家的社會經濟處境和我們不同 – 他們整個社會的「競爭性」較低。

因為芬蘭、丹麥是高社福國家,他們政府在抽了重稅 (一般受薪者也會抽到50%左右)
 之後給了相當多的社會福利;而這些福利許多是「人」提供的服務。
比如說丹麥就有「社工高職」,整間學校就是在提供「社會工作」相關的訓練;
除此之外,職訓等公家服務人員也很多。

芬蘭的政府僱員占全國人口約 22%,一說是27% ( 台灣是 1.5% );
如果以「勞動人口」來算,超過三成會被政府聘走
加上芬蘭占大擴大,國營事業(早期林業、近期是造紙業)眾多。

另外如果沒吃公家飯、沒進nokia,除了自己做小生意、給人僱,還可以「失業」
芬蘭失業率一直在6%~8%之間,青年失業率更常在20%以上。
在芬蘭,你可以一輩子不要競爭,當然在求學階段也行;但在台灣能嗎?

在沒競爭的情況下,教少一點,或許在一些國中的學力項目可以有不錯的成果;
然而,以PISA測驗為例,一但國際跟你認真競爭起來,就又馬上被亞洲國家超越了,
 這不暗示著台灣照芬蘭模式走,可能的未來嗎?

「責任推給家庭」將加重貧富不均

現行教改制度另一個很糟糕的思維,
就是想模倣歐洲國家,認定某些教育工能是「家庭教育」的範疇。
但事實上,台灣雙薪家庭眾多、隔代教養問題嚴重;
家長們要不就沒空、要不就沒錢、要不就沒那個知識去提供學者們心中的「家庭教育」。

我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它「像個家」;
而不在於分擔學校教育。應該反過來
 「凡是認為該讓孩子學到的、而家庭可能給不了的,就盡量讓學校來提供」

因為如果政府提供的國民教育學校不提供、家庭又給不了,
有錢的就去補習、沒錢的就放棄;
 這樣只會加深貧富差距、大違教育本質。







改革要先型塑「政策環境」

總而言之,十二年國教如果要推行,需要重新審視其核心思想,包括
「課程內容多寡與重新設計」、
「特色班是否需要 ( 還是以技職和社團、選修課來取代 )」、
「技職教育 與 社區高中的定位」、
「如何分流適性」、
「貧富翻轉能力」、
「菁英培育的必要性(有很些職業要先讀很多書,或要和國際競爭)」、「學力需求」等。




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一、 正視「熟練 – 內化」之學力需求,改良課程內容
     讓學生對難題進行「思考操作、研究探討」,以應用取代題型講解來提供練習機會。

有帶過團康的就知道,活動組跳得上氣不接下氣,參加者可能擺擺樣子就算了;
要做到「以操作、研究探討,取代題型講解」,
 而不只是把課本內容改一改、就要老師們自己想辦法,
 那可能會需要更大量的教師人力。

所以我建議,募集助手型「教育志工」來解決引導探索所需的生師比。
理化有實驗的話還好,最需要的可能是數學和國文
 (英文還在學字彙的階段,能提升開口比例就好),
如果把內化熟練需求集中,一週有各一堂課作探索、一個志工能照顧兩組(各四人),
那一個國中能在學區內招募到三十個 ( 半天*五天 )的志工就可能夠用。

志工來源可以是家長,只要接受簡單的訓練,
能在上課前讀懂專業教師的
  「本次引導重點 – 要讓孩子們思考什麼、何時可以提示哪些方向」就行。






二、 設置全職導師,了解並啟發、扶植學童之興趣,
       使之自發補充課外知識、因而提高知識性與職能競爭力。 (要花錢)

全職導師可以是開發出專業的「導師學門」出身,
 也可以是既有教師輪任,其實是各有利弊;

一名教師可以同時兩、三個班級的導師,但就不應該再授課

這點無疑的會需要增加老師的員額,
但「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既然
    希望導師能引導學生多元發展、而不侷限於學科成績、

  又希望導師身負心靈輔導、與家長溝通之責,

還不幫他們把時間空出來是不行的。






三、    各科成立「教學品管圈」改善教學品質、
        落實不適任教師退場機制
        導師間成立「讀書會」分享知識與實用資訊,方能肩負扶助自發學習之角色。

「多元」的發展需要「多元」的引導;導師本身必需盡量見多識廣。
雖然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但如果不知道「關鍵字」,對這項領域的知識也就無從涉獵起。
所以我建議導師間成立讀書會、分享知識、資訊。

另一方面,新課程內容需要滾動式改良;讓教師們成立「教學品管圈」,
有時還可讓志工參與討論、改進,才能確保新制興利除弊。

在這樣的改良過程中,不適任的教師也會更加明顯,有助於落實教師的退場機制。
畢竟要讓家長們願意拿錢出來投資在學校教育上,
 教師們得先提升自己的服務品質才行。







四、加長下課時間、回復上課時數、刪去童軍、朝會、加長體育課

讓教師能充份引導思考、練習內化、並等候學習較慢之學童、多了解學生,
更多的在校時間是必要的。就像我前面說的
「學校不提供、家庭又提供不了,有錢的就去補習、沒錢的就放棄」這樣會擴大貧富差距。

與其如此,不如抓回來由學校作。加長下課、體育課,讓孩子在學校更快樂,
然後上到六點、開托幼到七點,可以配合家長作息,還能壓縮補習班與電玩之操作時段。

回復上課時數後,現在容易被「借」來考試的時段除了班會之外都直接納入教學時間,
像早自息可以廢除、朝會時間開始上第一堂課。

許多教師會擔心學生「管不住」;
那這項可以壓在最後面再做,如果前三項改革成效有出來,
學生本身期待從老師身上學到東西的時候、也認為導師「懂他」的時候
老師自然在學生心中取得「權威」地位 -- 而不是「威權」

不認為老師「對他有偏見、又愛管」的時候,也許就不這麼需要「管」了。




我建議刪去沒什麼用的童軍,
早上的掃地時間延長、範圍擴大、所有老師都去帶著清潔鄰近社區;
下午、中午的掃地時間就不用了
   – 哪有一天掃三次的必要,

   掃地時間應該是讓小孩習慣勞動、
而不是讓他們學會「又覺得沒必要、又要應付老師」。

另外,我建議檢討家政和工藝課;
這些課程除了部份技法的教授外,應該也是以「親手做」為主要課程精神。
所以應該濃縮授課時間、課堂上主要教技法,
把原本下午的掃地時間,改成每天的勞作時間、做不完的拿回家做。








五、鼓勵高中開設社區(成年)國、高中課程 (一年制,或二年制夜間部)

家長們或許可以歡迎自己的孩子就讀技職體系,
           但這不代表他們能接受孩子「一輩子平庸」。
進修 (包括「回頭路」) 管道充足,是「多元進路」後盾。

讓學生、家長們相信「現在不必急著擠進高中、大學」的一個前提就是
  「以後 (等孩子確立職志、自己有求學欲望時 ) 有的是機會再補充學識」。

十二年國教的學生是「高中職畢業」了沒有錯,
但總是有人沒把握住機會學習、就這麼直接進了社會的,
要讓他們能(不是為學歷,因為已經有了)回頭來補強當年錯過的知識;
而且這些人裡面有些可能天資其實不差、是可以再進一步深造的。

未來台灣的產業都要往高知識化的方向轉型,即便是手工服務也會有設計研發的需求;
藉由知識的普及,還可以提高研發力、服務品質。

此外,開設「社區(成年)國、高中課程」的附加效益,
就是能讓全職主婦、已退休的學生家長 ( 阿公、阿嬤 )來就讀,和孩子同步學習,
這樣期待家庭能輔助學校教育才合理。


六、重新定位技職體系

A.研究所開放「限技職、在職生就讀」的名額、
  四技二專科大回復「高中應屆不能報考」制度、
  鼓勵設置「就業年資限定」的研究所。

B. 研議五專教育與高中混合、高職設定「畢業即就業」

也就是要確定技職教育所扮演的是「產業專業」、「才藝」、「畢業即就業」中的何者,
而相對應進行改良設計。

我建議多花點心力改良當前的建教合作;讓 高職 與 公會、在地企業合推「輪替制」課程,
也就是三天在校學習、兩天到廠實習的課程。

目前教育部有「教育部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方案」
憑良心說我認為是目前整個十二年國教裡,教育部「觀念最正確」的部份;
但觀念正確、設計含糊,成效如何真的有待官員們多多努力。

此外,我建議高職設計一年制、二年制課程,
讓已畢業(少了玩伴)、當完兵才開始想認真學做事的青少年得到支援;
而不是只能打工、只能混。

接下來,談談錢的問題,

七、我建議籌措財源:
a.      將托幼補助業務還給內政部(120億/年)
b.      向大專以下私立補教業抽特殊消費稅(抽5% 粗估25億/年)

關於第一點,現在教育部一年花費約120億在補助新手爸媽托幼;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但擠壓教育預算就不該做。

教育部是以「學齡前教育」當理由接下這個錢坑( 同時也是競選支票 )的;但這項政策目
前推動的方向,包括各國在托幼補助上的制度設計,都是以「托幼」而非「學齡前教育」
的角度來做。

兩者的差別在於,「學齡前教育」有相關教育專業在軟硬體上的限制,這反而讓爸媽們、
現行托兒所、保姆、代為托幼的長輩們難以配合法規而「感到不便」。

但,如果這是一項「教育政策」,當然是以「教育專業」為優先考量;現在政策的走向卻
是以便民優先,那很明顯就是把它當社會福利的「托幼補助」來看待。





既然是社會福利,就應該是內政部來做;內政部沒錢,就先別做,
怎麼可以為了提供福利犧牲教育品質的?

  各位新手爸媽,你們的小孩將來長大了也是要讀書;
托幼花費三五年,教育品質影響的是一輩子,你們會想讓預算流向哪呢?

第二點我想大家比較沒意見;
那麼,籌來的錢該花去哪呢?



八、 正視隨著科別增加的「兼課」、「代課(鐘點)」問題

沒去過問的話一般人可能不了解現在「兼課」問題之嚴重;
我教過的學生班上
 「公民老師兼理化」、「體育組職員兼數學」、「電腦老師兼數學」的都有。
試問,這樣的教學品質怎麼會好?





為了名目上的「多元」發展,課綱搞出了許多新項目,
一時間沒有師資、校方也沒有預算,於事就讓老師們兼來兼去。
其實教育部是知道「兼課」需求的,
甚至還有新聞提到教育部希望校方多多鼓勵教師們填報「第二專長」。

然而,一但兼課教師無法提供專業支援,
學生馬上會有被遺棄感、從而接受家長向外找補習班加強。
和完全不專業的教師比起來,
再怎麼「刻板教學」的補習班老師都能贏得學生的「尊敬」;

這樣補習文化怎麼消減?
 這樣連教育基本功效都沒有達到,何談教改?

或許公家機關的「人事費用」會讓許多民眾反感;
但我在這部份的想法一直都是「正職凍漲、約聘僱扶正」和「加稅、減薪、增額」。
社會大眾如果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務,多一點的人力是必要的。

軍公教薪資是否過高,這有待更深的研議,要改革還包括了法律甚至憲法的層次;
所以我認為先以「凍漲、扶正」作訴求,
至少讓有能力、也真的有付出的人得到公平的薪資和地位。


這一切改革都推行之後,兩個錦上添花的提議是:
1. 在十二年國教,與「技職高二選組」的可能政策推行後,
   將高二、高三課程改採選修制,以「大學預科」為設計導向。

2. 另外引進英國A-Level 、瑞士IBDP 等測驗供學生選擇,
   除了與國際接軌外,也讓升學和高中教育多元化、提高自發性。

在英國,高中職「基本學力」的測驗是簡單的;
   但申請大學卻是另外一種叫A-Level 的測驗;

英國的學生在高二(他們比台灣早一年開始讀小學,所以高二是十六、七歲)
就結束高中課程,接下來用兩年的時間準備A-Level。

要就讀A-Level,學生必需先選擇四項選修課、之後就考這四科,
   所以選課前就要先想好將來想填報的科系群。

課程內容也以大學先修為設計導向,比如說在台灣的「數學」,
在A-Level分為「數學」、「進階數學」、「經濟學」、「會計學」四門;
理化也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等。


這樣做至少可以解決「選校不選系」的問題,
讓準備升學的學生能先一步為了決定出路而去了解各學科和工作型態;
攻讀的同時也能了解自己的長處和興趣;
 較不至於有「這科讀來幹嘛?」、「我為什麼而唸書?」的解離感。

Ps. 英國中學學制,以公立中學教育成效低落、私校獨罷明星大學的結果來看,
    我認為不盡可取。英國A-Level只給五級分,導致過多人A級、大學申請側重面試
    更加不公平;我認為也不必效法。
    但是,他們的這種選修制倒是一項很具競爭力的設計。

基本上,台灣可以有自己的「大學升級考」,
但我建議研究如何去承認英國的A-Level 考試成績 (可以另外補強中文);
並鼓勵高中或民間開設針對A-Level 考試的課程;
因為A-Level 在國際的承認度很高,如果台灣的校方能承認、台灣的學生能應考,
都會增加台灣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吸引力。








最後,我要重申一下,
在教學品質改良,從而讓教育政策環境符合某些要件的前提下
我是不反對免試的

 -- 但這絕對不是現在這個不需質疑、只需「說明會」的「十二年國教 – 免試升學」。

因為現正推行的「十二年國教 – 免試升學」制度,

 有了「特色班」這個「菁英教育」的設計、卻又仇視明星高中;

加上忽視「學力斷層」

和對「國英數理」的厭惡與矛盾;

最後根本無法達成支持團體所期待的「減輕課業壓力」、「減少補習文化」。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能讓教學內容被學生充份吸收,那免不免試又有什麼差呢?



--

oodh 進入守備狀態

     接著覆蓋一張蠶絲被    結束這回合
                                           http://www.facebook.com/buzz.huang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0.51.115
waqw:這一篇文章值 2 Ptt幣1F 04/17 16:39
文章是我寫的,排版是我排的
 原本是貼在網誌: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98985773452565

heero0333:可以講重點嗎 鄉民沒耐心會噓2F 04/17 16:39
grooving:什麼都不要比 那大家來抽簽好了 薪水用抽簽來決定最公平3F 04/17 16:42
※ 編輯: oodh            來自: 42.70.51.115         (04/17 16:43)
andy20419:講重點好嗎 有夠長= =4F 04/17 16:50
有看完的話推或噓我都無所謂的啦…
reyjackie:明明寫的就很有道理  長短是重點嗎!?5F 04/17 16:53
謝謝
※ 編輯: oodh            來自: 42.70.51.115         (04/17 16:58)
tommy421:寫得很好 我覺得謝國清背後應該有財團支持6F 04/17 17:00
tnarthur:不錯 希望以後能有類似的分析7F 04/17 17:07
lukephil6:寫得真好~ 核心問題有說到8F 04/17 17:09
revorea:看在有心上先給推,慢慢看。9F 04/17 17:14
asook:可以建議一點嗎?在做課程改良,先從培育師資的教育學程開始10F 04/17 17:31
asook:老師也是需要經過訓練的,可以避免很多改革過渡期的問題
asook:教育志工需教師證,解決流浪教師問題XD
littlepika:推!13F 04/17 17:52
NoOneThere:推. 十二年國教大部分計畫都是口號大於實質..14F 04/17 18:13
drtgvc:看完了15F 04/17 19:23
unknow12:基本上,會來這個版的人只看得懂八卦新聞...16F 04/17 19:28
lustpp:政府家長只管學歷  實際的"學力"他們卻不關心17F 04/17 19:37
izna:推 不過真正需要看的人可能反而懶得看 另外兼課老師那邊應該18F 04/17 20:51
izna:是反過來吧 理化老師兼公民 數學老師兼體育組長和資訊組長XD
Acidsour:家庭教育的部分,一般來說主張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學業,而20F 04/17 20:56
Acidsour:是關於倫理道德、尊重互助等這類的潛在課程吧?
jack5756:好文,目前看過最好,也有方向和作法的一份評論。教育部22F 04/17 21:47
jack5756:長應該讓你來幹.....
liuoldtwo:有提到重點,但教育主管單位會去解決嗎?24F 04/17 21:53
jack5756:回樓上:不會,會請各位共體時艱,迎接偉大的未來.....25F 04/17 21:56
wht810090:這篇架構清楚有概念,清流...教育部長該由原po來做+126F 04/17 22:34
wht810090:讀完了,再推一次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轉錄者: ZZZZZZZZZ9 (1.169.155.79), 時間: 04/17/2012 23:15:46
v00001:我居然看完了。                                        推1F 04/18 01:04

--
--
※ 作者: dafei  時間: 2012-04-18 16:30:22  來自: xdn41o50.ee.ntu.edu.tw
※ 看板: TheBigFly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89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