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22-09-28 17:32:04
看板 NBA
作者 precision (空弦)
標題 [專欄] 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摘譯 Part II
時間 Wed Sep 28 08:01:38 2022


大家好我是小人物上籃 podcast的汪六,這是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的第
二篇,第一篇在
https://www.ptt.cc/bbs/NBA/M.1664224624.A.775.html
[專欄] 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摘譯 Part I - 看板 NBA - 批踢踢實業坊
大家好我是小人物上籃 podcast的汪六,接近一個月前我們幸運的訪問到了林書 豪的訓練師 Josh Fan,節目已經在 8/31上線。 因為 Josh覺得還是用英語溝通比較能完整表達他的意思,所以訪問全程都是英 文。這篇轉文是訪問的摘譯稿,原文發表在運動視界。除了宣傳節目之外,也是覺 得能訪問到跟林書豪合作了 16年的 Josh很難得,從小故事到訓練哲學,從律師到

接近一個月前我們幸運的訪問到 Josh Fan,節目已經在 8/31上線。因為 Josh
覺得還是用英語溝通比較能完整表達他的意思,所以訪問全程都是英文。這篇轉
文是訪問的摘譯稿,原文發表在運動視界。除了宣傳節目之外,也是覺得能訪問
到跟林書豪合作了 16年的 Josh很難得,從小故事到訓練哲學,從律師到訓練師
,經歷跟想法,所以轉文到這裡。


如果有違反版規的地方非常抱歉,在猶豫這是外絮專欄還是花邊之後選了專欄。
摘譯分成三篇文章,如果對譯文或者訪談內容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私訊或直
接連絡小人物上籃的社群帳號。


這是第二篇!延續第一篇聊到訓練哲學這篇聊到改變投籃姿勢、球員跟訓練師怎
麼看「低潮」,還有籃球智商。下一篇會聊到跟 Kobe Bryant一起訓練的小故事
還有對亞洲籃球的看法。


------------------------------------------------------------

主持人 HansFu

受訪者 Josh Fan

翻譯 汪六

運動視界連結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7791
【小人物專訪】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摘譯 Part II - NBA - 籃球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圖]
小人物上籃非常有榮幸的請到了林書豪的專屬訓練師 Josh Fan上節目跟大家分享他的經歷與想法。從小故事到訓練哲學,從律師到訓練師。因為全程訪問用 Josh Fan的母語英文進行,所以小人物上籃逐字翻譯,稍微去蕪存菁之後提供摘譯稿給大家能更親切的閱讀 Josh Fan的分享,整集節目將會分成三篇摘譯 ...

 

Fu
我的問題是有很多人總是說有些球員罰球就是爛,他們就是應該進球館練投,應
該每天投 1000球直到他們能投進為止。你的意思是這不是好的方法囉?

Hans
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像是三分球、罰球線跳投,它們應該是不同的?在比賽中
有不同的狀況會需要這些投射技術,但是罰球好像又不一樣,因為它的距離跟狀
況都是固定的?


(譯註:這邊 Josh接下來提到台灣球員罰球是因為在錄音之前跟 Josh討論可
以聊什麼的時候有聊到中華隊亞洲盃八強失利的事情,所以 Josh直接接上這個
話題。)


Josh Fan
沒錯我們剛剛才說了要訓練的聰明而不一定是辛苦,不過我想要再解釋清楚一點
,因為可能有聽眾會覺得,這傢伙不知道在說什麼竟然說訓練不要辛苦,不需要
反覆練習,這不是違反了 Jordan或是曼巴精神嗎?我不是說訓練不需要努力,
我的意思是訓練絕對可以更有效率。絕對不要到了球場然後悶著頭投 500球,然
後說這就是曼巴精神。


回到你剛剛問關於罰球的問題,我知道某些台灣球員似乎在罰球線上有些掙扎,
但是我也相信如果你現在去看他們訓練然後請他們罰 100球,他們應該都可以輕
鬆地罰進 85、90球。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絕對都是平均以上的射手,當然可能會
有一些例外,那些例外應該真的需要練習罰球。不過對那些練習的時候可以投進
85、90球的球員,我們得要考慮到訓練跟實際比賽,再到比賽時有上千人在看,
比數平手時的壓力是非常非常不同的。


所以與其説練上千球罰球,其實應該要嘗試用不同的情境挑戰自己。例如五次折
返跑之後再投罰球,或者是罰不進的話就罰款,一球罰不進五千台幣之類的,或
者真的要有壓力的話就一球一萬台幣,目的是要讓球員在練習罰球時真的感受到
壓力。試著模擬有壓力的情境對我來說絕對比單純叫他們去罰 1000球是更好的
訓練。


這些在 P-League、CBA,在 NBA高階聯盟的球員,沒有一個不是認真訓練才能達
到這個水準的,所以我不覺得是這些台灣球員需要單純的去練投一萬球然後罰球
就會進步什麼的,當然有些例外的球員可能是需要增加訓練量,但是我更覺得其
實是心理壓力造成的。現在媒體,包括小人物上籃,都在討論台灣球員的罰球,
說他們不會罰球他們需要去練投,說他們拿這麼多薪水,為什麼連罰球都投不進
,這些都會進到球員的腦子裡,當他們比賽的時候他們會想說「喔我被犯規了,
要去罰球了,記者們都在看。」「一球沒罰進」「兩球沒罰進」「今天罰 6中 0
」,這些都會累積成心理壓力,影響自信,都會對實際的比賽表現造成影響,所
以我不覺得是訓練夠不夠的問題。


Hans
那 Ben Simmons呢?

Josh Fan
Ben Simmons的狀況很有可能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不過像這些球員,他們的投
籃姿勢,例如美式足球球員 Tim Tebow的丟球姿勢(以很像投標槍的非標準姿勢
出名),已經深植在他們的身體記憶裡了,那是非常非常難調整跟改變的。想像
一個已經進 NBA的球員,他在進 NBA之前可能已經用這樣投球方式投了 10年,
投了 20萬球,那你能想像他需要練習幾萬球才能修正他的投球姿勢呢?


Hans
我覺得我們談到了關於投球的兩個面向,一個是前面講到心理上的,就像你說的
我們可以試著在練習中加入有壓力的狀況或者各種變化來訓練。但是另一個則是
投籃機制的問題。林書豪也有調整過投籃姿勢對嗎?我記得林書豪曾經因為調整
姿勢經歷過一段低潮,Lonzo Ball跟 Kemba Walker也都調整過他們的姿勢。可
以跟我們描述一下這有多困難嗎?尤其是球員從小已經習慣了一種姿勢然後現在
要改變它。


Josh Fan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要先回答另一個更
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調整投籃姿勢?每個人都在談論基本動作或者是完
美的跳投機制,但是所有偉大的射手,從 Ray Allen、Reggie Miller、J.J.

Redick到 Steph Curry,如果我們分析他們的投籃姿勢或是出手角度,或者如果
我們把他們的出手變成黑白剪影,我保證就算看不到臉跟球衣,我們還是可以馬
上認出來誰是誰。意思是他們都是最頂尖的射手,但是他們每個人的出手姿勢都
不一樣,所以投籃姿勢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投籃是有基本要符合的條件沒錯,例
如球出手得要是直線對著籃框,然後球離手的角度可能是介於 46到 48度之間,
然後得要投得進。


那在談林書豪的姿勢調整之前,我們要先講在運動中什麼是一個技術動作,什麼
是技術?一個技術是指一個可以持續做到重複得到一樣結果的動作,那可以有效
率的做嗎?可以花最少的力氣做讓運動員可以持續的做但是不會累嗎?然後還有
一個面向是,這個技術或動作有沒有彈性?這個投射動作能不能在不同的狀況下
都適用?不管是中場投籃、側翼三分, 還是中距離旱地拔蔥跳投,你是不是有
一個可以適應不同狀況的投射動作?


以 Steph Curry為例,如果你觀察 Steph Curry的賽前暖身,他幾乎不管什麼樣
的球都投得進,他好像可以有 1000種不同把球投出去的出手角度,而不管在球
場的哪個角落他也都可以把球投進,同時他左右腳都可以是軸心腳出手。所以,
回到你關於調整姿勢的問題,林書豪要調整姿勢的原因是因為他以前的姿勢沒有
效率。他以前的出手姿勢太耗力了,他投進 500球需要花非常多的力氣,因為從
他接到球,球下沉(dip),到把球舉過頭出手的距離太遠了,所以他出手需要
花很多的力氣,而且他出手的起跳動作也跳得太高。


所以我們認為如果他想要在 NBA打更久或者延長他的生涯,他以前的出手動作消
耗太大了。我們必須把它改造成更有效率的球員,而最簡單的調整就是降低他的
出手點。但是降低他的出手點是有交換條件的,Derek Fisher很少被蓋火鍋就是
因為他的出手點非常高,但是缺點就是出手會變慢。而降低林書豪出手點的同時
,我們也必須確定他出手的速度有變快,因為出手點降低也讓他容易被蓋火鍋。

所以這大概花了我們三到四個休賽季的時間去真正調整好他的出手動作。所以是
三個三個半月到四個月的時間只專注在調整他的姿勢,把調整分解成小的目標,
像是某個休賽季是把出手點降低一吋,只要降低一吋就好。


然後回到你提到林書豪低潮的問題,那應該是他在暴龍的時候吧。其實他那個時
候右手手肘有骨刺,那是影響他出手機制最大的原因,因為他的右手沒辦法正常
的伸直。我相信很多球迷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當然你也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這是
心理的,但是他那個時候絕對因為物理上的限制而影響了他在場上的表現。


Hans
在那個時候我們球迷大家都以為他是陷入低潮,那也是他當時在 IG上分享給大
家的,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他手肘有骨刺。不過每個球員都會經歷低潮,要怎麼
面對或處理呢?還是像 Fu常說的,就是一直出手就對了嗎?


Josh Fan
這也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問題,因為你必須把球員所處的環境跟他在隊上所扮演的
角色考慮進去。如果是 James Harden投 19中 0的話,大家當然會說繼續投就對
了,但是如果你是隊上的第七或第八人呢?我記得林書豪生涯早期在火箭隊的時
候,只要他前幾球沒投進,那他那場上場的時間就會少一點,但是如果他前兩三
球有進的話,那他就會得到多一點上場時間。


然後回到你關於怎麼面對低潮的問題,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打高空,不過我覺得
最重要的是回到你對自己的定位。像 J.J. Redick一定知道,知道自己就是一個
射手。他相信自己是一個傑出,是一個頂尖的射手。「我是一個射手」「喔我有
一球沒投進」「沒關係依照我的命中率我下一球就會投進了」


所以培養自己這樣的心態或是態度是很重要的,例如告訴自己我就是一個射手,
我是一個好射手,我是現在場上最好的射手。因為在季中是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比
賽做出什麼技術上的調整的,因為沒有時間做那樣的訓練,而同時你又是跟全世
界最頂尖的 NBA球員對戰。你不可能想說我現在調整我的姿勢然後明天對上

LeBron還用得出來。

在賽季中要是碰到低潮的時候,你必須得要接受,得要認識到自己到底是一個什
麼樣的球員,相信自己在休賽季做的準備。實際上可以做到的調整絕大多數都是
策略、戰術或者是籃球智商的進步。調整自己在場上的站位,或者意識到其實自
己某些球權應該出手然後相信自己。我真心相信不管是什麼運動,網球桌球游泳
,最好的運動員都是相信自己的,是有自信的,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沒有關係「
我還是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我覺得培養這種自信有時候對亞洲人的確比較難
。不過 P-League裡面也是可以看到這種對自己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球員,例
如野獸林志傑,不管他前十投都沒進也沒關係,他還是相信他下一球會投進。再
次回到一開始關於低潮的問題,是的,或許有的時候低潮是技術上的問題,有可
能需要去訓練,但是我不覺得那是低潮的根源。但是這有時候是讓人很難接受的
回答,因為他們需要直接的答案,需要一個公式去校正自己,但是事實上不是這
麼簡單直接的,如果狀況都是這麼單純的話那每個人都馬上能調整好自己了。


Hans
這的確是比較抽象,不過像是我自己打了一輩子的網球然後看了一輩子網球,也
會看到職業網球選手陷入低潮,有時候是一場比賽、甚至只是一局、一盤,但是
也有可能是兩個月。所以你的意思是克服低潮的方式是要對自己有信心,但是要
如何解釋低潮發生這件事情呢?除了心理因素之外一定還是有其他的因素,你是
怎麼看低潮這件事情本身呢?


Josh Fan
我相信從一般大眾的角度來說,你可以理解,其實我們很少真的知道運動員背後
的故事。例如像 Damian Lillard,在 2021年,他的家族裡有五個人去世。他的
堂弟,也是他的私人廚師,被發現死在家中,另一個堂弟在 Oakland被殺,一個
阿姨死於癌症,還有另一個親近的朋友死於 Covid。你懂我的意思嗎?


我們並不總是知道運動員私底下在經歷些什麼,而每個運動員處理壓力的方式也
都不同。一個運動員可能正在離婚,可能有家裏的事情要處理,這些事情常常是
我們討論運動員狀況的時候完全不知道的事情。你知道 Roger Federer在跟家人
講電話的時候在講什麼嗎?你也不是他的經紀人,那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在經歷什
麼呢?


所以大部分的時候人們不理解這些來自球場以外的壓力,我們常常會說,「誰在
乎啊? LeBron James賺這麼多錢他哪有什麼煩惱。」但是我不在乎的是 LeBron
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每個人都會被這些外在的事情影響。運動員也是人,所以心
理因素在低潮中絕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然身體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每個人
的身體都會漸漸退化,然後會受傷,這些傷勢會堆積,會影響到全身。


例如如果 Nadal或是 Federer扭傷了他的左腳踝,那這個傷勢會沿著腳踝影響到
他的臀肌,整個筋膜吊帶,然後會影響他的揮拍。我不想要聽起來在迴避問題,
不過低潮這件事情牽涉到的因素真的太多了,我只能根據我跟林書豪訓練的經驗
試著分享一些外界無法看到而無法理解的事情。


Hans
你說的完全沒錯,你點出了我們常常忽略但是完全真實的事情。接下來我好奇的
事情是,籃球智商或者說對比賽的直覺是有可能訓練或教的嗎?因為我們常常會
覺得有些球員打球很聰明,而有些球員則否,有些球員知道怎麼「正確」的打球
,這些事情是可以教的嗎?還是說是怎麼發生的?


Josh Fan
每個運動都可以分解成四個、或五個要素。第一個是技術,在籃球中就是你投籃
的能力、胯下、背後運球這些,然後是策略,就是戰術配置,站位、空間、快速
地做決定,做出正確的解讀,然後第三個是身體,就是你長多高,可以跑多快跳
多高這樣,接下來是心理,你有多抗壓,如何處理壓力,有的球員平常表現很好
,但是當比賽膠著的時候他們總是失誤或者投不進,最後一個則是文化,例如在
籃球中是球隊文化,有可能你前四個部分都非常傑出,但是教練不喜歡你,不想
讓你上場,不相信你,或者限制你能做什麼,這些也絕對會影響你的表現。


回到你關於籃球智商的問題,也就是關於策略的部份。沒錯我覺得這是可以教的
,而這也是我一路以來最需要成長的部分。而同時這也是 NBA教練的價值所在,
因為他們可以把每個球員在每一個球權需要站在哪裡,應該站在哪裡都分析的很
清楚。而如果想要達到那樣的程度,第一步還是得要回到「到底在場上要達到的
目標是什麼」以角落三分來說好了,得分後衛直奔底角跟跑到距離底角兩呎是有
很大的差別的,為什麼呢?如果他跑到底角的話,那他的防守者就得要更靠近底
角,這會影響到在弧頂發動的擋拆,因為在理論上他原本可以靠近擋拆的位置然
後協防的(但是因為現在要防守底角的得分後衛所以得要站遠一點),而如果這
個得分後衛跑到距離底角兩呎就停下來的話,那留給弧頂打擋拆的空間就變小了


所以像這樣的事情是可以透過觀察跟提醒球員來改變的,不過我覺得你問的應該
是更深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麼教球員更好得解讀比賽,或者是變成更聰明的籃
球員例如打得像 Steve Nash一樣。我們前面還沒提到這件事情,不過我覺得現
今技能發展訓練中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一直只在教不同的動作,教各種技巧,對
著角錐做各種動作,各種腳步,或者是各種上籃的方式,這些都很重要,但是缺
少了解讀比賽的訓練。別誤會,這些動作、技術跟腳步都很重要,如果你是一個
初學者,那你需要反覆地做這些練習,就像網球初學者不可能不反覆練習揮拍一
樣。而回到你的問題,這個過去的休賽季,我跟林書豪每一次的訓練,都在做跟
解讀比賽有關的訓練。你必須教會球員如何解讀場上的狀況然後增加他可以行動
的選項。林書豪必須在場上做出正確的解讀,然後我身為他的技能訓練師的工作
則是要增加、增強他的技能,讓他在場上的表現是穩定的、有效的、有彈性的,
這是我訓練他的目標,但是同時我也要在訓練中把他放在需要不斷做出解讀的狀
況裡。例如林書豪喜歡打擋拆,所以我會設計一個限制在邊線附近的擋拆訓練,
放上三個防守者,然後我們會重複的練習擋拆的各種狀況,這讓林書豪有機會不
斷的解讀眼前的狀況,模擬他在場上可能會碰到的情形。


當林書豪在訓練中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者失誤的時候,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訊,
讓他可以認識到「喔如果有兩個防守者站在這邊的話我不能做這個動作」「如果
協防者站在這裡給我這麼大的空間的話,那我可以投三分。」「如果防守者往上
站到這裡的時候我可以切進去」所以當你看到某些年輕球員然後覺得他完全沒有
籃球智商,有可能其實是他沒有受過適當的訓練。當然不是所有的球員都能透過
訓練達到一樣的籃球智商水準,但是我覺得適當的訓練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然後
我同時也覺得大部分的訓練方式並沒有反映出這個需要來幫助提升大家的平均籃
球智商。


Hans
你提供了一個方法論的方式來解釋怎麼幫助球員發展他們對球賽的直覺。透過在
訓練中創造這些情境你讓這些球員的身體或是心智對於場上發生的事情有所準備
,他們會發現他們面對過類似的狀況而知道該怎麼回應。


Josh Fan
當我跟林書豪在訓練的時候,我的目標往往並不是給他解決方式或正確的答案,
因為大部分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每個運動員都是不一樣的,就跟你去
打高爾夫的時候,就算你去同一個球場,去打一千次,你永遠都不會以同樣的方
式擊球兩次,空間感、角度、草地、高度,甚至是那天的雲、太陽,都會讓每次
擊球不一樣,那這樣又有哪個教練可以告訴你說「你必須打得跟上一球一摸一樣
」呢?


而籃球訓練師常常告訴球員們,他們必須運到這個角錐然後做這個動作,然後運
到另一個角錐做另一個動作,這基本上跟編排舞蹈沒什麼兩樣,跟跳芭蕾一樣,
不過籃球不是這樣的。籃球是感知,感知防守者,感知球場上發生的事情,然後
行動,對場上的事件做出反應,對防守者給你的空間做出反應。


所以我的目標並不是告訴林書豪他該做什麼,我的目標是在我設計的訓練中,把
他放在這些球場上可能會發生的情境中,讓他自己探索,找到可能的最佳解,在
這個過程中他也會發現偶爾他的應對方式並沒有效率,他可能一直被蓋,或者球
一直被抄,那很明顯的他選擇的方式就不是最佳解。在練習中我會放上各種限制
,像參數一樣,比如說你現在只能使用球場的左邊,防守者得要站在這裡,但是
這些限制會類似他在實際比賽中會碰到的狀況,然後我會要求他去探索,如果防
守者站在這裡把他擋住,你要怎麼做?繼續切嗎?還是往後退?後撤步?還是換
手運球?


而讓一名球員學習球商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名球員能自己觀察理解然後嘗試他自
己的解法,因為那就是在賽場上每個瞬間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球員會在比賽進
行的時候想說「我忘記教練教我的那個動作是什麼 ,讓我想一下我要做什麼動
作。」沒辦法,因為沒有那樣的時間,球員得要對場上發生的事情即時做出反應


我也不是覺得用角錐就是垃圾,我的意思是說這些工具都有它適合的時機。如果
你想要教某個球員一個特定的動作然後他需要聯鎖練習,那角錐是有幫助的,我
也會用角錐。但我的意思是,那大概只有在初學或者最初階的訓練才有用。而像
現在我們的訓練,我並不需要它很複雜,但是它得要是動態的,它必須持續的讓
球員解讀狀況然後用跟比賽類似的速度做出反應。


例如這個休賽季,其中一個幫助我們訓練的人是一個七呎中鋒,那讓林書豪在訓
練中能面對非常高的防守者,當然這位幫忙的人年紀有點大也沒辦法像 NBA球員
一樣的移動,但是那總比我拿根杆子站在籃下好。另一個幫助我們訓練的人則是
一個很壯的籃球員,像美式足球員一樣壯,我讓他在練習中不斷的碰撞林書豪,
因為在 CBA,其他的隊伍會用很多的肢體碰撞來限制林書豪。我希望林書豪在訓
練的時候就能夠熟習這樣的狀況,當然訓練還是不可能跟比賽一模一樣。


在聽的觀眾我希望你們沒有誤解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每次的訓練都要 100%跟
比賽一樣,但是必須要有某些元素或部分跟比賽類似,你可以只模擬很細微的部
分,一個小部分都好,或是 10或 20分鐘而已。回到之前說的,現在是休賽季第
11個禮拜,而我不並需要狠操林書豪 11個禮拜。不管做什麼訓練,脈絡都很重
要,所以當你說「喔會不會過度分析」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我在過度分析,我其
實只是根據重要的原則在分析而已。


Hans
所以訓練絕對不只是對著角錐反覆練習動作,試著讓身體記住這些動作,然後在
比賽中使用出來,而是要製造在比賽中會發生的狀況,讓球員的身體跟腦袋都能
夠感受並且對這些狀況作出回應,並且在策略上更理解這個運動,才能更有效的
在比賽中應用這些技術。


Josh Fan
沒錯,我們常常看到技術非常傑出的球員不停的在比賽中做出奇怪的決定,可能
有超大的空檔但是沒有出手,等到防守者趨前防守才做一些奇怪的動作然後失誤
。電視機前的每個人可能都在大喊「投啊!」這些對旁觀者看起來超級明顯跟簡
單的事情,往往實際上對在比賽中即時面對的球員是非常非常難的。


剛剛我們也聊到了網球,讓我想到一個跟我的訓練哲學有關的事情。如果你有看
過〈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台譯,《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的話,
其中提到一個跟教練有關的概念,那就是教練給指令的時候,外在指令(

external cues)比內在指令(internal cues)更有效。以網球舉例的話,外在
指令就是類似「試著把球打到底線」,而內在指令則是「記得要甩手腕,然後擊
球的時候用身體轉動的力量。」


研究指出使用外在指令比內在指令能夠讓運動員提高更多的準確率,而原因簡單
來說就是外在指令讓你專注在目標而不是動作本身。就像打高爾夫的時候如果一
直想著「我要確實的打到球」那你的身體一定會變得很僵硬,如果打網球的時候
教練一直在旁邊喊著「注意你的膝蓋!」你大概也很難專注的「打網球」,但是
如果指令是「Hans,試著把球打到底線。」的話,那你會下意識的調整身體然後
試著把球打到底線。


跟林書豪訓練的時候,我的訓練風格也隨著認識到這些而有改變。一開始的時候
我也會給像是「注意你的膝蓋」「早一點快一點出手」這樣的指令,一次訓練裡
可以有八、九個這樣的內在指令。但是例如我現在只用一個比較簡單的外在指令
「瞄準後框」,然後反覆的提醒「瞄準後框」這一件事情。如果我告訴林書豪「
瞄準後框」然後他打到前框,那他自己會調整,而我不需要在旁邊告訴他「注意
你的腳踝跟手腕,試著往前跳一點」之類的,他自己可以下意識或有意識的感受
然後調整。


我覺得對於做教練很重要的一個反省是,很多教練,包括我自己,都常常覺得需
要給球員很多指令,要改正球員很多事情,好像這樣我們才值我們的薪水,但是
其實絕對有更好更有效率的指導方式讓球員能更快速的學習。


Hans
過猶不及

Josh Fan
沒錯,使用什麼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網球教練說「擊球的時候身體要更多的
旋轉」是要多多少?「球拍往後拉多一點」要多多少?兩吋嗎?有辦法在訓練的
時候知道往後拉兩吋是多少嗎?所以說讓運動員專注在內在指令是非常困難的,
而且內在指令對每個人的意思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外在指令會讓事情變單純很多


(Part III待續)

運動視界連結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7791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8.85.110.157 (美國)
※ 文章代碼(AID): #1ZCuxePI (NBA)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A/M.1664323304.A.652.html
TopGun2     : 頭推推1F 09/28 08:02
rex9999 
rex9999     : Jeremy現是為了Xtep合同非得留在場上也讓訓練師有2F 09/28 08:04
rex9999     : 飯碗
date0714    : 推4F 09/28 08:07
cidcheng    : 台灣球員的薪水賭不起一球一萬台幣吧 XDD5F 09/28 08:11
jjjohnny1282: 推6F 09/28 08:13
ADDUCE      : 情境式練習真的很重要7F 09/28 08:38
pornstar    : 講真, 林要是有張宗憲一半的努力現在說不定還在NBA8F 09/28 08:39
foxeshen    : 推推9F 09/28 08:48
iamnotme    : 推10F 09/28 09:11
Roy0963666  : 推推11F 09/28 09:45
crishding   : porn大,你認真的嗎?12F 09/28 09:57
gm79227922  : 不要理他 他就定期在林文章下捧13F 09/28 10:03
LierX       : 推14F 09/28 10:16
josephpu    : 推 這篇訪談很有內容15F 09/28 10:38
ottoj       : 小人物上籃讚16F 09/28 10:52
nhkjettv    : 推逐字翻 感謝汪六17F 09/28 11:05
frank901212 : 豪粉大推!18F 09/28 11:32
JoshSmith   : 推19F 09/28 12:20
ac197       : 推20F 09/28 12:28
crishding   : 這篇真的讚,點出許多門道21F 09/28 12:52
lost0816    : 推 好文 好翻譯22F 09/28 14:17
iampoya     : 推23F 09/28 14:18
DemonRing   : 有思考的訓練 才能提高效率24F 09/28 14:48
palapalanhu : 推25F 09/28 15:06
breastlover : 這篇也很適合所有的籃球訓練師好好思考26F 09/28 15:07
snane       : 有些來亂的推文真的是,厲害了27F 09/28 16:30

--
※ 看板: NBA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1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