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ndi
作者 標題 [轉寄][社會] 印度人自認本國文化最優秀 對外來衝擊恐懼
時間 2010年11月20日 Sat. AM 01:32:01
看板 India
作者 標題 [社會] 印度人自認本國文化最優秀 對外來衝擊恐懼
時間 Sat Nov 20 01:27:43 2010
印度人自認本國文化最優秀 對外來衝擊恐懼
來源:環球時報 2007年12月20日 11:10
(雖然這是篇舊報導,但真的很符合我所認識的印度)
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曾這樣評論自己的國家:“開放的社會,封閉的心靈”。《環球
時報》記者在常駐印度的數年間,時常會感受到印度社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一些歐
美留學歸來的高級白領,依舊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同種姓中尋求伴侶;在印度的
互聯網上,線上祈禱和網路占卜十分盛行。 對於傳統文化,印度人是十分驕傲的,最新
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93%的印度人自認印度文化世界第一。而對於外來事物的衝擊,印
度人則表現出恐懼和不安:92%的印度人認為需要對其生活方式加以保護。印度媒體感嘆
,這種心靈的封閉,束縛了現代印度發展的腳步。
對世界了解不夠
上周,《印度教徒報》引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全世界47個國家所做的調查,得出結論:
“世界上,印度人最自戀。”調查顯示,93%的印度人認為本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
;另有63%的印度人認為印度在任何方面都比別的國家好。文章說,“想看看我們民族的
虛榮心有多出格,就來比較一下相鄰的‘文明古國’”:只有18%的日本人和20%的中國
人認為本國文化優於他國,就連“因為文化帝國主義而廣受譴責的美國,同我們一比,也
顯得極度自卑”,因為只有18%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文化最好。調查同時顯示,這個“對本
國文化自視甚高的民族,卻極度缺乏安全感”,有高達92%的印度人認為需要保護他們的
生活方式,以免受到外國影響。而持同樣觀點的日本人、中國人和美國人都不到30%。文
章作者最後感嘆說,“印度人的自大和對外界的恐懼心態,通過這次調查充分暴露了出來
”。
在印度生活期間,《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印度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確實算不上充分。有
一次,記者在從新德里到上海的飛機上與鄰座的印度人攀談,他是一個中等城市中實力不
小的商人,這次是他第一次到上海談生意。聊天中,他羞澀地承認不知道中國的首都在哪
。這樣的人在印度精英階層中並不少見,許多印度中產階級曾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這也
是印度人認為比中國強的一個方面,親身接觸和體驗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印
度的媒體比較發達,每份英文報紙都厚達幾十頁,但關心的大多是社會新聞等發生在身邊
的事,對國際新聞卻往往吝嗇到只有半個版面,刊登的也主要是南亞新聞,譬如巴基斯坦
和尼泊爾政局動蕩,以及與印度有重要關係的美國新聞等,像中東風雲一類的國際大事,
幾乎是不可能登上印度報刊的。印度的報刊、雜誌雖然多如牛毛,卻沒有一份專門報道國
際時政的刊物。同樣,印度各大媒體直接派往國外的常駐記者大約只有中國常駐海外記者
人數的1/20。
對外資強烈排斥
幾年前,記者剛到新德里工作時,曾四處打聽哪能吃到肯德基,結果發現,美國的肯德基
打遍天下無敵手,卻在印度碰到了勁敵。原來,代表西方飲食文化的肯德基剛進印度時,
遭到了當地激進組織的強烈抗議,甚至還發生過對肯德基店打砸搶的惡性事件,肯德基最
後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印度。直到今天,新德里依然沒有肯德基,整個印度也只有三
五家。
記者發現,在印度,對於外國直接投資的討論向來存在強烈爭議。一直想撬開印度大門的
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遭遇也是一個例子。今年年初,沃爾瑪終於成功說服印度政府開
放對外資的限制,與當地一家大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時,卻遭到了印度民眾前所未有的抵抗
。印度人憤怒地揮舞著拳頭,在中央政府辦公大樓前抗議示威,高呼:“沃爾瑪滾出去!
”記者還聽說,在世界社會論壇上,一個印度的農民組織散發的是一杯甘蔗汁———“這
是印度最美好的滋味”,和一本小冊子:我們和可口可樂鬥爭的故事。
近一兩年來,印度政府雖然公佈了一系列開放外資的政策,但在印度安全、情報部門和民
族主義分子的壓力下,對於外資的審查並沒有真正放鬆。在印度興建的經濟特區裏,針對
外國投資辦廠和徵地的抗議遊行也是此起彼伏,有的甚至釀成流血衝突,結果不少外資只
好毀約撤資。此外,外資在印度買房置地都受到很多限制,雖然允許外資進入股市,但也
不時傳出要求設限的聲音。
用極端捍衛傳統
對於外國的文化項目,印度人的提防心也很重。中國的孔子學院在美國開了幾十家,在俄
羅斯、日本、南韓都很順利。但在印度卻進展緩慢。
常年生活在印度的移民,通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發現自己缺乏歸屬感,很難融入印
度社會,無論他在印度生活了多少年,做出了多少貢獻,印度人始終將他視作“異鄉人”
。印度人在對待與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是比較抵觸的。比如,在食素和敬牛為神的印
度人看來,華人華僑吃豬肉和牛肉,是臟的表現;由於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長期從事皮革
製造業的當地華人也被印度人看得很低賤。即使是政治人物,想得到印度人的認同也不容
易。2004年在大選中勝出受命組閣的國大黨主席新力婭?甘地,甘願將總理職位拱手讓給
曼莫漢?辛格,也是因為自己的義大利血統讓印度人產生了嚴重的戒心。
印度在體育領域有個奇特的現象:這個擁有11億人口的大國,在奧運會、世界盃等大型體
育賽事中卻總是默默無聞。雅典奧運會上,印度代表團僅獲得一枚飛碟射擊銀牌,這還是
印度在奧運會個人項目上的首次突破。在世界盃歷史上,印度足球隊是徹徹底底的局外人
,但是印度人似乎不以為然,因為封閉而自信的印度人只玩板球,對其他運動一律不感興
趣。板球可以說是印度第一大體育運動,與外國球隊的比賽簡直就是國格和民族尊嚴的比
賽。於是,當國家板球隊決定聘請一名外國教練執教時,甚至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討論
。至於其他體育項目,記者就從沒聽說過要聘請外國教練的事。
近年來,外來文化的涌入打亂了印度的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少數具有變革意識的印度
人思考如何相容並蓄,一些人則聽之任之,但更多包括不少新興中產階級在內的廣大民眾
,則因為擔憂引以自豪的文明毀於一旦,而開始一方面刻意突出傳統文化,一方面對外來
文化採取消極抵制甚至反對的態度。比如,一到情人節,就有人在印度大中城市打出“情
人節是西方沒落文化的象徵”的口號,封商店、砸玻璃、燒賀卡,有些城市還因此引發了
暴力事件。這其實就是“捍衛傳統文化”的心態發展到極端的一種表現。一些印度教激進
組織還打出了“復興印度教文化”的口號,號召全民抵制外來文化。他們甚至對本國的穆
斯林宣稱,如果願意居住在印度,就必須像印度教徒一樣生活。
反思經濟“閉關鎖國”
在印度人種種封閉的表像背後,究竟是什麼心理在起作用?從歷史上看,印度數千年來曾
多次遭外族入侵,而近代長達200多年的英國殖民史,更是其心中永遠的痛。飽受奴役和
壓迫的印度人,從心底深處對外部世界有種天然的戒心和抵觸。從地理上講,印度東、南
、西三面臨海,北面是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天然地理屏障使印度文化在封閉的自
然環境裏獨立地發展。印度獨立後成為南亞次大陸的老大,與周圍不是貧窮就是動亂的小
國相比,印度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漸漸地,印度人養成了一種優
越感。從宗教和文化上看,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80%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而印度
教又是以自我為本、以內心寧靜為體的宗教,講求個人內在精神追求而非外在的物質追求
。這種對本國文化與宗教的優越感也使得印度人對外來物質文化有種不屑和輕視。
此外,印度獨立後,在政治上吸收的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民主體制,在經濟上實行的卻
是前蘇聯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束縛了經濟的發展,還導致了一种經濟領域的閉
關鎖國狀態。冷戰期間,印度幾乎不與西方打交道做生意,而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
族主義又把外國資金和商品擋在國門之外。即便在加入WTO後,印度依然以保護脆弱的民
族工業為藉口,豎立高高的貿易壁壘,對外國產品和資金採取抵制的態度。
正因為如此,印度雖然搞了幾十年經濟特區,數量有幾百個,卻沒有幾個有像樣規模的。
有媒體曾說,印度不是沒有能力把經濟特區建大,而是不想把它們建大,因為印度政府在
骨子裏是限制外資的。美國駐印度大使也在一次經濟研討會上很不客氣地說,印度經濟是
世界上最封閉的經濟。印度這些年吸引的外資不到中國外資的1/10,在市場吸引力的世界
排名中,印度更是遠遠落後於中俄等許多國家。
對於這種嚴重的封閉心態,印度也在進行反思。近幾年來,印度在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浪
潮方面,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開放性,軟體業和外包業的迅速發展就是開放的結果。印度
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向中國學習”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不久前,印
度總理辛格還曾公開表示,希望舉國上下捧讀學習中國總理溫家寶關於“只有開放相容,
國家才能富強,閉關鎖國必然落後”的講話。然而,印度社會在民族文化特性方面所表現
的濃重的封閉心態,是根深蒂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要真正走向開放,還有很長的
路要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93.174
--
※ 來源: Disp BBS 看板: Hindi 文章連結: http://disp.cc/b/145-M1Y
※ 看板: Hindi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57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