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Hindi
作者 BonneCherie (BonneCherie.bbs@ptt.cc)
標題 [轉寄][文化] 等級森嚴的印度傭人文化面面觀
時間 2010年11月19日 Fri. AM 01:55:01


看板 India
作者 BonneCherie (小號詩人)
標題 [文化] 等級森嚴的印度傭人文化面面觀
時間 Fri Nov 19 01:53:40 2010

[圖]
等級森嚴的印度傭人文化面面觀
黃河新聞網2010-11-05 16:44:51 記者王耀東

傭人工種細分

右圖: 我只管燒飯,端菜? 請另僱人! ”

來印度長期生活的外國人,像外交官、常駐記者、公司代表等,接觸傭人往往是“印度之
路”的第一章。


記者居住的南德里高尚社區,所有的富人家庭都至少有一二個傭人,很多人家還僕傭成群
。 記者原來同一個小區的鄰居,行政官僚世家出身,老少三代共六口人,這在印度並不
算大家庭(印度大家庭最多的有一二百口人),他們家有兩個司機、一個廚子、一名屋內
乾活的女傭、一個掃院子的佣人、一個花匠、一名保姆、一個看大門的共8名傭人。


印度人之所以需要那麼多傭人,並不是像中國人想像的房子大、家裡的活多,需要的人手
多。 經向印度朋友打聽才知道,印度的佣人嚴格地區分“工種”,不能亂了規矩。 比方
說印度的富人一般都僱傭最上等的婆羅門種姓的廚師,因為富人自己往往也是婆羅門或剎
帝利高種姓,只能吃由婆羅門做的食物。 而廚師由於種姓高,做飯可以,但是不能幹如
端菜之類“伺候人”的活,所以還需要一個屋內乾活的女傭。 屋內的女傭又不願意乾打
掃院子的活,因為室外拿掃帚的被認為比室內的佣人還要“低一等”。 花匠更是個專門
的行當,往往是子承父業,所以需要專門僱人。 家裡的小孩需要有保姆照顧,看門需要
專門的門衛,而開車的是“專職”司機。 記者看過一些關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生活記錄,
那個時候的佣人分工更細,甚至包括專門的管家、遛狗的、打獵時負責吆喝轟趕獵物的、
熨衣服的、倒馬桶的等等,而且每個“工種”都有一個專門的印地語名稱,可謂門類齊全



在印度常駐的中資機構人員,雖然沒有印度人那麼“奢侈”,但一般都僱有廚師、司機、
室內傭人。 如果住的是單獨的別墅,肯定還需要打掃院子的佣人和花匠。 記者本人多年
來就僱過室內清潔工、花匠、掃院子的、擦車的等各種傭人。 說到“工種”的區分,記
者就親身領略了一回。 由於搬家的原因,原來的擦車工(騎自行車)無法到我的新住址
幹活,我就與我的女傭芒珠商量能否由她來擦車,每月將給擦車工的工資加給她。 她起
先沒有表示反對,但乾了兩天以後非常不情願地跟我說:“先生,這個活我能不能不干了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在室外擦車是男人幹的“粗重”活,她一個女孩子家幹擦車活會
“失了身份”。 我原本以為增加收入對傭人來說是件好事,看來我的這個思路行不通,
結果只好另外僱人擦車。

幹活規矩繁多


“印傭”也許聽起來不如“菲傭”那麼有名,但“印傭”之歷史悠久、傳統深厚、規矩繁
多,卻遠非“菲傭”可比。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4000多年的歷史,人生而分為三六九等,
富人向來“不齒”於手工勞作,因此傭人的行當十分盛行。 再加上超過200年的殖民史,
更加強化了傭人文化。 今天在英國、美國有很多印度僑民,他們最多的抱怨就是在西方
“沒有傭人替你做事”。 記者住所對面鄰居的兒子在美國留學,他感慨在美國需要自己
做飯、打掃房間,連洗衣服都需要自己去洗衣房投硬幣,感覺“還是印度的生活舒服多了
”。


說到傭人和傭人文化,它已成為印度(甚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家庭產生了僱人做家務的需求,苦惱的是受
居住條件限制(除了極少數住別墅裡的人以外),因此產生了“鐘點工”。 英國人20世
紀初建設新德里別墅群的時候,四周的街巷裡就已經規劃了密密麻麻的佣人住宅。 據記
者觀察,今天印度的富裕人家,即使住在三室一廳的房子裡,也必定要留一間有單獨通道
的“傭人房”,如果需要,頂樓還可以加蓋很多這樣的房間。 在南德里這樣的地方租房
子,“附帶傭人房”是一個根本不需要提出的問題。


印度近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佣人,恐怕要屬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御前“印度秘書”哈菲茲
· 阿卜杜勒· 卡里姆。 卡里姆是1887年由英印政府敬獻給女王的兩名傭人之一,剛開始
在王宮端菜,由於他年輕英俊,聰明過人,很快得到寡居女王的賞識,不久即“晉升”為
女王烏爾都語和印度文化的老師。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晚年,卡里姆更是受寵有加,被封
為“印度事務秘書”,獲得“英印帝國榮譽勳章”,權傾一時,在老家阿格拉還得到了一
大片女王賞賜的土地。


據印度學者研究,傭人文化在印度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傭人往往將服侍主人看作
是命運和生活的一部分,並沒有特別的逆反心理,甚至還發展成了一門“藝術” 。 印度
外交官瓦爾馬在他的《印度人特徵》一書中寫道:“印度的下人和老爺之間有一套約定俗
成的禮制,維繫和強化了社會等級制度。”瓦爾馬舉例說,在英殖民時期他父親是一名文
官,有一天辦公室內的一幅鏡框突然掉到地上,當時在場的隨從脫口而出:“(這完全是
)懾於老爺的威嚴!”

互幫但也攀比


在印度,缺少一技之長者做傭人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方說成年男子如果沒有受過教
育,能當上“喬基達”(門衛)就是個好工作,女性則希望能當一名女傭。 當然如果會
開車或能做飯,收入比一般傭人又要高一等。 這些傭人大多住在主人家中單獨的佣人房
裡,房租、水電費全免,個人只需支付生活費。 印度的女傭一般月收入在2000至4000盧
比左右,司機要高一些,大概有5000到6000盧比,廚師按照資歷也差不多在6000盧比左右
,按照現在的匯率,相當於每月花100多美元就能僱一個傭人。 勞動力成本低也是傭人在
印度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傭人之間自然也有一種獨特的文化。 一位印度獨立之前的西方記者寫到,原以為來印度
“傭人成群”、“可以當老爺作威作福”,實際上滿不是那麼回事。 有一次他到一位白
人朋友家作客,忽然覺得自己眼前的餐盤有點“眼熟”,仔細一看竟然是自己家裡的!
原來新德里的廚子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社團”,大家會互相幫助,就是當“老爺”的也拿
他們沒有辦法。


傭人之間自然也會攀比。 有位中資機構的司機介紹說,印度司機們到一個地方聚集起來
,例如送老闆到餐館就餐,他們之間首先看誰開的車檔次高,然後看誰的工作服“高級”
,然後在交談中再打聽各自老闆的地位。 能給外國人幹活屬於在“外企”打工,表明僱
員至少能講一些英語,收入一般比給印度主人幹活高50%,同時還能享受工作時間固定、
較好的福利待遇,在印度傭人中算是比較受羨慕的。 例如某中國新聞單位的司機拉姆,
除了工資以外還享受服裝費、定期休假、加班補貼等,收入接近當地中產階級水平。 為
了鼓勵長期良好的服務,美國政府規定,如果印度僱員給美國使館和外交官服務滿30年,
即可獲得美國綠卡。


給印度主人幹活收入要低一些,往往沒有固定工作時間,需要隨叫隨到,但是也有許多其
他“隱性”的好處。 有很多“傭人家庭組合”,即丈夫給主人當司機(或廚子),妻子
當女傭(或保姆),這樣兩人的收入也能維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長期跟隨一個主
人,逐漸成為一種“家臣”,在“老爺”的大樹下自己也好乘涼。 記者認識的一位前政
府高官朋友,他的司機跟隨了他近20年,司機的妻子做女傭,他們的兩個孩子在入學時都
得到了我這位朋友的幫助,進了不錯的英文學校。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僱傭童工氾濫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同傭人打交道是件“新鮮事”,很多經驗需要從頭摸索。 一位
中資公司的經理對記者抱怨說,自己的司機每次外出購物都會“揩油”,虛報價格。 “
我很清楚他的所作所為。如果他不'貪小便宜',我每次都會將購物餘款給他作為小費,這
比他虛報價格得到的多得多。”所以有的中資公司採取“嚴密監控”法,有的採取“寬鬆
管理”法,關鍵是看效果如何。


印度傭人“對付”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也自有一套。 也許印度人摸准了外國人的脾氣
,想“偷懶”的時候說家裡出了喪事是最流行的“藉口”。 記者從中國某航空公司經理
處親耳聽到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該公司僱傭的印度司機有一天說,自己的父親去世
了,需要請假回家。 中國人對喪事看得很重,這位經理馬上批准了他兩週的假期,並給
3000盧比“撫卹金”。 沒想到過了三個月,司機又來報告說自己的“父親”去世了。 這
回中國經理感覺有點疑惑,詢問之下司機解釋說上一次去世的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是“像父親一樣的二大爺”。 好吧,既然話說到這份上,還是允了一周假期,給了1000
盧比作路費。 俗話說“事不過三”。 可這位司機偏偏在幾個月後又來請假,理由仍然是
“父親去世”! 這回中國經理徹底明白了怎麼回事,直接宣布“你可以回家、再也不必
回來了”。


總體上說,印度傭人是可靠的。 記者現在一個人住在新德里,經常需要外出採訪,由於
傭人跟隨我已超過6年時間,相互比較了解,所以我早晨離開家的時候會讓她留在房間裡
打掃衛生做事情。 我所認識的很多印度朋友放手讓司機或廚子買菜、購物、交取文件等
,這些傭人幾乎成了半個管家。 但近年來還是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事情。


以新德里為例,最近幾年每年都發生傭人偷竊或搶劫、甚至謀財害命的案子,其中以老年
夫婦為目標者最多。 另外,使用童工充當傭人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記者認識的一位富
商近年來已至少換了四個傭人,每個傭人都只有十二三歲,均來自北印度農村。 經過詢
問了解到,這位朋友(如同很多印度人一樣)認為把這名兒童收養在家裡已是“恩惠”,
將來也許能給他個好“前程”,因此根本不需要支付工資。


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今年9月中旬,新德里地區就出了一個“傭人得好報”的例子
。 來自西孟加拉邦的女傭薩麗塔盡心盡力服侍失去丈夫的女主人20年,2005年女主人去
世後留下遺囑,將新德里附近的兩塊價值1000萬盧比的住宅用地留給了薩麗塔。 薩麗塔
對孤獨的女主人“忠心耿耿”,即使在自己的丈夫和家人決定返回加爾各答定居後仍留在
女主人的身邊。 沒有子嗣的女主人在臨終前留下遺言稱,生命是短暫的,因此她決定將
地產留給照顧自己到最後的佣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08.201


--
※ 來源: Disp BBS 看板: Hindi 文章連結: http://disp.cc/b/145-LI7
※ 編輯: BonneCherie  時間: 2010-11-19 01:57:15  來自: 59-104-108-201.adsl.dynamic.seed.net.tw
※ 看板: Hindi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680 
※ 文章分類: [文化]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