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Disp BBS guest 註冊 登入(i) 線上人數: 58
看板 HC_Guitar
作者 greenpg (GreenPG)
標題 [閒聊] 調式音階 (轉自the ball網誌)
時間 2011年10月06日 Thu. AM 02:17:52



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常的好,
很清楚的交代調式音階的意義及運用,
有興趣的人看一下吧!
一定會收穫良多!


不過,
個人建議,
在你閱讀之前,請先了解以下的概念,

1. 調     式:按照一定關係連接在一起的許多音(一般不超過7個),
             組成一個體系,並以一個音為主音,這個體系就叫做調式。

2. 平行大小調:主音相同,調式結構不同的調。比如C大調和C小調。
 (同主音關係調)

3. 關係大小調:主音相距小三度的兩調,都以同一音階材料構成,
             或者說用同樣音組成的大小調,我們叫做關係大小調。
             比如C大調和a小調。

以上概念節錄自吉他手小潘的音樂世界,調式音階一文。



如果這3個概念看不懂的,
建議先花一點時間去研究,
搞懂後再看下面的正文,


不然,

你可能會體會到

           「每個字都認得,但串起來就是不懂」的境界^^





   因為我經歷過XDD




等到文章看完後,

可以再參考
1.  http://www.guitarplayer.com.tw/skill/062.htm
2.  http://pan5410.pixnet.net/blog/post/28980227-調式音階-mode-scale





祝大家找到自己的顏色!!





---------正文開始----------------------------------------

原文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heballmusic/10629700



有些人,在接觸「調式音階」的概念之後,熟悉了各個指型和調式名稱,也學會了各調式組成音的推算方式,然而,卻對於它在應用上面的功能產生了誤解。甚至,有一次在觀賞美國某知名吉他手的教學帶的時候,居然聽到他說「在C大調的歌曲,可以跑G mixolydian的調式音階。」當然,這說法並沒有錯,因為G mixolydian的組成音和C大調的音階是一樣的,然而這樣的理解方式,固然可以讓學習者輕鬆了解調式組成音的推算,但是卻完全無法使人感受到調式音樂的真諦。所以,我決定在這裡整理出這篇文章,供參考。



所謂「調式」(modes),是在自然音階(diatonic scale)的基楚上,以每個不同的組成音作為調中心(tonal center)所產生的七種不同的音階組成。所謂的「調中心」,是指旋律始終要回歸到的那個音,是整個旋律的重心。詳細說明:以C大調自然音階的組成音(C,D,E,F,G,A,B)為例,若以第一個音C作為調中心,便會形成C-D-E-F-G-A-B-C這樣一個「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階組合,我們稱之為C大調,在調式的體系裡則稱為C Ionian調式。若我們保留C大調的組成音,但是以第二個音﹣D為調中心,所產生的音階「D-E-F-G-A-B-C-D」便形成第二種調式音階﹣Dorian調式,它的組成關係為「全半全全全半全」,因為調中心在D,因此稱之為D Dorian。若以第三個音E為調中心,所形成的音階「E-F-G-A-B-C-D-E」,我們則稱之為E Phrygian調式。以此纇推,自然音階裡一共七個組成音,每一個音都可以作為調中心,因此我們就有七種不同的基本調式,每一個調式都有一個希臘名字。

 

 

Ionian                  全 全 半 全 全 全 半

Dorian                  全 半 全 全 全 半 全

Phrygian                半 全 全 全 半 全 全

Lydian                  全 全 全 半 全 全 半

Mixolydian              全 全 半 全 全 半 全

Aeolian                 全 半 全 全 半 全 全

Locrian                 半 全 全 半 全 全 全

 

 

看起來很複雜,但其時一點也不複雜,因為所有的調式都由自然音階而來,因此只要學會了大調自然音階的指型,便能輕易推算出各調式的演奏方式。比方說,如果要演奏C Lydian:因為Lydian是第四個調式音階,它是以自然音階的第四個音為調中心組成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C是哪一個大調的第四個音,然後彈奏那個調的音階,就好了。C是G大調的第四個音,所以C Lydian就是G大調的音階,只是把音階的主音、旋律的重心放在C,而不是G而已。

 


所以,那為知名吉他手說「在C大調的歌曲,可以跑G mixolydian的調式音階。」當然沒錯,G mixolydian的音階組成就是C大調的自然音階。但是,若說在C大調的歌曲裡,跑G mixolydian的音階,這根本就是廢話。一個C大調的歌曲,必然整首旋律的調中心是在C,那麼不管你要跑G mixolydian、D dorian、還是E phrygian,聽起來都一樣,聽起來就像一個C大調的歌曲,它並不會具有任何調式音樂(modal music)的色彩。若要培養對於調式色彩的敏銳度,並且充份發揮調式的功能,那就要學會聆聽與感受各調式的音階“撞”在調中心的主音上面所產生的不同色彩。也就是說,若要真正體驗G mixolydian的色彩,那麼它必需要跑在一個調中心為G的歌曲中,而不是跑在C大調裡面。

 

 接下來,我們要以E作為調中心,來演奏各調式的音階,感受一下不同調式的色彩與質地。你可以請一個貝斯手或另一個吉他手一直不斷地彈E,或者錄下自己連續彈E的節奏吉他約三分鐘,又或者,你可以關掉你的破音,然後先彈第六絃空絃的E,然後讓它響著,再去彈各調式的音階,仔細聆聽這些音符和根音E之間所產生的情緒色彩。

 

 

Ionian調式: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大調音階。舉凡大多數活潑的、熱血的、開心的、清新的、快樂的或是平靜的流行音樂、流行搖滾、龐克、花草民謠、還有兒歌,大概都有建立在這個調式上面的例子,不用舉例,你應該聽到爛了。





Dorian調式:

Dorian調式相當於拿自然小調的音階,將第六個音升一個半音,所以凡是小調歌曲的和絃進行裡出現IV級的大三和絃(含升6)大概就暗示了Dorian調式。英國古代的民間歌謠,似乎很喜歡使用這個調式,因此用起來會有一種中世紀民謠的感覺(個人主觀)。又,因為它用在藍調的背景上很契合,所以在60年代的老搖滾很容易聽到。要聽此纇旋律請參考:英國古歌謠Greensleeves(綠袖子)、Scarborough Fair(由Simon and Garfunkel翻唱過)、老歌「橄欖樹」,還有Jimi Hendrix的"Purple Haze"中間的solo,The Doors的"Light my Fire", "Riders on the Storm" (Dorian調式是The Doors曲風關鍵的要素)The Byrds "Eight Miles High"的solo,以及Santana的許多作品。較近代的例子有L'arc~en~ciel的「荊棘之淚」主歌部份,Metallica "The Unforgiven"主歌旋律和solo的前半,還有Radiohead "Lucky"。

 

 

 

Phrygian調式:

Phrygian調式相當於拿自然小調的音階,將第二個音降一個半音。在搖滾樂裡,比較早期的應用出現在Jefferson Airplane的"White Rabbit",開頭 I-bII 的和絃進行暗示了Phrygian的色彩。由於這個降2的音,使得它具有某種異國情調,因此後來深受前衛搖滾/前衛金屬的喜愛。然而,大多數聽到的時候,是以Phrygian Dominant的樣貌出現,也就是Phrygian調式的第三個音又被升了一個半音,相當於和聲小音階的第五個調式音階。於是第二個音和第三個音之間相差增二度,更具異國情調了。那指型呢?...把上面那個譜裡面遇到G的地方通通升一格不就得了。下面這些例子大概都是Phrygian Dominant調式:Dream Theater 的"Home",Opeth的"Bleak",Dick Dale的"Misirlou"(也就是黑色追緝令的主題曲)Muse的"Stockholm syndrome"前奏的riff也是Phrygian Dominant。自然的Phrygian調式,則有出現在System of a Down的"Jet Pilot"主旋律,Metallica的"Wherever I May Roam",我一時之間想不出更多搖滾樂例子,不然就去聽聽佛朗明哥音樂好了,或是John Mclaughlin, Al DiMeola, Paco de Lucia三人融合爵士的佛朗明哥。

 

 

 

Lydian調式:


Lydian調式,是第四個音升了一個半音的大調音階。這個色彩十分夢幻,因此多用於電影與電玩配樂。《辛普森家庭》的主題曲便是這纇色彩的例子。音樂劇《西城故事》裡有一首歌叫"Maria",也具有這個調式色彩。由於它的色彩矇矓,感覺輕飄飄的缺乏重量,因此在通俗音樂及搖滾樂裡,出現往往很短暫。一種情況是,在大調的歌曲中,強調#4的音,就可以短暫的出現Lydian的色彩,比方說Radiohead在"Nice Dream"的某幾個橋段,暗裝了包含#4的和絃,使其一時之間借用了lydian的夢幻色彩。另一種,更普遍的情形,是在大調的歌曲,以IV級和絃作開頭,並且以IV-V或IV-iii進行維持一陣子,一直到副歌才回到 I 級主和絃,這樣的作法有REM "Man on the Moon",Tom Petty "Here comes my girl" 等,但這樣的作法只是用延長的IV級和絃製造Lydian的假象,到了副歌,為求通俗性,還是會忍不住回到有安全感的 I 級。真正大剌剌使用lydian為中心創作的歌曲有:Joe Satriani "Flying in a Blue Dream",Steve Vai "K'm-Pee-Du-Wee",還有Beatles的一首歌叫"Blue Jay Way"。此外Dream Theater在"Strange deja vu"裡用和絃和主旋律強調#4的色彩,Led Zeppelin則在"Dancing Days"的前奏短暫地玩了一下lydian調式。




Mixolydian調式:

Mixolydian調式相當於把大調音階第七個音降半音。它具備了大調的明亮色彩,卻又有降7的音使它合於藍調的屬七和絃,因此在搖滾樂裡還算是使用很廣泛的調式。Beatles是此纇色彩的愛用者,"Paperback Writer", "Get Back"等歌都建立在mixolydian調式上面。Black Sabbath "War Pigs"在進入solo前和solo結束後有出現幾次mixolydian的橋段。Kula Shaker的歌也很常找到mixolydian調式(沿襲自Beatles的聲響),如"Govinda"便是一例。早期的Smashing Pumpkins也常用mixolydian,"Rhinoceros"裡面便可聽見。如果想聽到更多mixolydian的solo樂句,就去聽G3翻唱Frank Zappa的"My Guitar Wants to Kill Your Mama"。Guns and Roses的"Sweet Child of Mine"雖然主旋律和solo都沒有特別強調降7這個音,但因為在大調的歌曲中和弦進行使用 I-bVII ,於是也暗示了mixolydian調式的色彩。

 

 

 

Aeolian調式:

Aeolian調式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自然小調音階,所以小調的歌曲基本上可以稱為Aeolian調式。但事實上,很多小調歌曲都會以和聲小調、旋律小調、或Dorian調式來作修飾,因此嚴格來說,只有完全使用自然小調的組成音的旋律,才能被稱為Aeolian調式。舉凡post-punk、emo-punk、旋律金屬、某些悲情的台語歌或國語老歌,如果和絃進行圍繞著 i, bVII, bVI 這幾個和絃在跑的(例如:Em-D-C-D-Em)大概都具備Aeolian色彩(因為bVII的出現,表示第七音沒有被升,bVI的出現表示第六音沒有被升)。很常聽到,不大需要舉例。硬是要舉的話,有Iron Maiden "Children of the Damned", Black Sabbath "Sabbath Bloody Sabbath", My Chemical Romance "The Ghost of You", Luna Sea一堆歌, The Cure一堆歌, Radiohead "street spirit (fade out)"。

 

 

 

Locrian調式:

Locrian調式是自然小調音階,第二個音和第五個音都降了半音,是色彩最灰暗,最詭譎的調式。因為第五個音降了半音,使得它的主和絃便是一個減三和絃,包含了「1-b5」這樣一個減五度的音程。古人稱減五度或增四度為「三全音」(tritone),由於它不和協的質感,被指為「音樂中的惡魔」(diabolus in musica),在中世紀是被禁用的。由於具備邪惡的色彩,因此三全音及Locrian調式常常在鞭金、黑金、死金等音樂的riff中被運用。Metallica的"Frayed Ends of Sanity"或Slayer的"Seasons in the Abyss"可見一斑。但事實上,這纇曲風大多揉雜Locrian, Phrygian, Aeolian等調式來編寫riff,很難就此稱其為Locrian調式的運用,但因為當我們在b5這個音上面建立power chord的時候,就同時包含了b5和b2兩個關鍵的音符,所以就呈現了Locrian的色彩。對於Locrian調式更刻意的使用,出現在Rush的演奏曲"Yyz"的第一小段,吉他以三全音的riff作底,後面的kb就有Locrian的旋律。用Locrian調式打入主流市場的,則有Bjork的"Army of Me"主歌,主旋律雖然聽起來跟Phrygian沒兩樣,但注意其bass line,就會發現Locrian的色彩。

 

 

事實上,就歷史發展而言,「調式音樂」是西方音樂更為原始的型態。在文藝復興、中古時代以前,西方音樂一直以調式為架構,創作的主軸在於旋律。一直到巴洛克時代,由對位法延伸而來的和聲學,才開始產生「和絃」的概念,這時候調式幾乎被淘汰,只剩Ionian和Aeolian蛻變成為現在的大調和小調,而西方音樂開始進入「調性音樂」的時代,音樂創作的架構開始圍繞著複雜的和絃進行和轉調概念。從十七世紀以來的西方音樂,調式系統幾乎消聲匿跡,然而調式音樂卻在二十世紀的搖滾樂和爵士樂中重現光明。關於這些調式從希臘以降的演變,已不可考。但這些希臘名字,基本上都來自一些古希臘及其周邊的地名或民族的名稱,因此當我們在品嘗與練習這些調式的時候,可以把它們想像成七個不同民族的音樂聲響,各懷著不同的民族性格,這樣的理解方式,或許有助於我們在創作或即興時的想像力。


※ 編輯: greenpg 時間: 2011-10-06 21:30:15
※ 看板: HC_Guitar 文章推薦值: 2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10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1樓 時間: 2011-10-07 09:14:49 (台灣)
  10-07 09:14 TW
好高深的學問,有空再來好好研究一下了,謝謝綠桑~
2樓 時間: 2015-03-24 22:10:20 (台灣)
  03-24 22:10 TW
老師念茲在茲的調式音階筆戰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