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MindOcean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8-09-25 15:22:44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標題 [FB] F-35閃肥開發的二三事
時間 Tue Sep 25 15:20:09 2018
FB卦點說明:
文長慎入
清楚交代了F-35閃肥在研發過程中的困境,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問題。
回顧整個歷程,這種規模與複雜度的計畫大概誰來搞都會出大問題
能搞到如今大致堪用的階段也算洛馬厲害。
軍盲九點二五毛不看也罷
反正也看不懂
姦20做出來也要拜閃肥之賜
就好像成績好的同學考券寫完了
才有答案出來可以抄
FB連結:
http://bit.ly/2Icutqr
F-35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最大的軍用機計畫,就算不是最貴,絕對是批評最多,爭議不斷
,危機四處的一個。無論是成本,性能,生產,測試,服役,訓練等等項目,
沒有一處可以逃得過睜大眼睛,想要砍掉這個計畫的官員。當然,當洛馬在2001年拿到合
約時,他們提出的是一個預計耗費190億美金,在126個月內要完成的三軍共用戰鬥/
攻擊機計畫。過份樂觀的估計與飛機設計,讓這個計畫成長為340億美金,延長到213個月
的大恐龍。到現在,空軍和陸戰隊使用的已經開始服役,艦載型也將在2019年上半年由
海軍接手操作,這18年給美國軍方,國防部,以及洛馬等部會機構什麼樣的經驗或者是
教訓呢?
首先要考慮的一點是,F-35是一架需要將武器內載的單引擎飛機,即便只是幾顆飛彈或
者是1000磅的炸彈,佔據的內部空間是不可小覷,再者,這些武器與相關設備是需要和
燃料,發動機,各類電子系統,管線和通道去搶空間的。可是,F-35A只比空軍現役的
F-16長兩英尺,空重卻要高出45%。以70000磅的起飛重量來比較,F-16的起飛重量可比
F-35少了50%。換句話說,兩個塊頭差不多的飛機,F-35要在內部塞上更多的東西,
者是1000磅的炸彈,佔據的內部空間是不可小覷,再者,這些武器與相關設備是需要和
燃料,發動機,各類電子系統,管線和通道去搶空間的。可是,F-35A只比空軍現役的
F-16長兩英尺,空重卻要高出45%。以70000磅的起飛重量來比較,F-16的起飛重量可比
F-35少了50%。換句話說,兩個塊頭差不多的飛機,F-35要在內部塞上更多的東西,
性能還要"不輸給"F-16。在工程設計上,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也就是說,F-35在先前的JSF的競標設計上,對於重量的估計過於樂觀,而且,
也沒有注意到,重量的成長幅度,對於最敏感的垂直起降版F-35B會產生什麼樣的殺傷力。
當細部設計展開之後,很快的,洛馬就發現將各次系統和結構精算之後的重量加起來,
當細部設計展開之後,很快的,洛馬就發現將各次系統和結構精算之後的重量加起來,
比起標準最寬的重量預估還要高出4800磅,這可比兩顆Mk 84炸彈放在一起還要重!
這可是不得了的問題。如果這個走向繼續下去,B型是別寄望有任何垂直起降的能力了。
2003年這個壞消息使得計畫辦公室需要拿出點主意才行。經過分析之後,他們發現超重
的主要原因包括:
2003年這個壞消息使得計畫辦公室需要拿出點主意才行。經過分析之後,他們發現超重
的主要原因包括:
1. 在先前的參數估算上面,採用的估計值過於樂觀。
2. 飛機的結構設計上,大量採用可以快速接合的設計,使得結構承重分布無法最佳化。
3. 武器艙佔據的空間,也產生上述的結構承載分布無法最佳化。
換言之,F-35需要以較大的結構重量來承受相同的應力。
4. 由於整體尺寸的關係,F-35的內部空間非常緊緻,B型還有舉升風扇需要的額外內部
空間。這一些前一代飛機都無需考慮的空間需求,除了結構承重分布的問題以外,
還導致各種管線和通道空間的預留與最佳化。
基於上述的發現,洛馬在2004年開始一項為期7個月的垂直起降飛機重量打擊計畫。
各國參與F-35計畫中,550名工程師一起動腦,如何才能防治問題繼續惡化下去。
他們一共提出超過600項的改進意見,使得重量降低2600磅,同時提升推力700磅。
此外,透過對於生產需求標準的修改,又去掉745磅的重量。
他們一共提出超過600項的改進意見,使得重量降低2600磅,同時提升推力700磅。
此外,透過對於生產需求標準的修改,又去掉745磅的重量。
減重的效果並非僅在B型上,而是三型都有受惠。為此,飛機的截面積尺寸需要加大,
以提升結構承重受應力與分布到其他部位的效果。只是這樣一來,超音速飛行能就會
以提升結構承重受應力與分布到其他部位的效果。只是這樣一來,超音速飛行能就會
略微降低。快速結合的結構設計改為比較傳統的整體結構,這方面是以組裝時需要較多
的時間來換取較輕的重量。
在飛機設計領域,從最初基於性能需要而估計的重量,到原型機試驗時,再到實際生產
的時候,重量節節上升是必然的趨勢。如果設計小組沒有估算好這種變化,本來一個很
的時候,重量節節上升是必然的趨勢。如果設計小組沒有估算好這種變化,本來一個很
出色的設計反而會變成大烏龜。貝爾在1930年代設計的P-39就是一個例子。由於陸軍航空
隊指定要求使用渦輪增壓器,而貝爾在原型機階段並未預測到渦輪增壓器可能整合失敗,
以及機槍與機砲,彈藥與自封油箱等配備產生的額外重量,使得這架在試飛時非常出色的
飛機,真正要進入服役的第一款出廠之際,讓軍方大失所望,丟給英國,英國也嫌笨重,
轉給俄國去了。因此,單純的減重目標達成之後,還需要嚴謹的控制後面會加上去的重量
,才有可能讓飛機在進入服役之後的性能,與預估不會相去太遠。要達到這個目標,
以及機槍與機砲,彈藥與自封油箱等配備產生的額外重量,使得這架在試飛時非常出色的
飛機,真正要進入服役的第一款出廠之際,讓軍方大失所望,丟給英國,英國也嫌笨重,
轉給俄國去了。因此,單純的減重目標達成之後,還需要嚴謹的控制後面會加上去的重量
,才有可能讓飛機在進入服役之後的性能,與預估不會相去太遠。要達到這個目標,
工程階段的紀律維持很要緊。
洛馬在後續生產階段倒是保持得不錯,比起產業間平均6%到8%的變化,洛馬壓低在3%
上下,而且是三型都是如此。
也只有透過高度的專案管理與生產控制,才不至於讓節節上升的重量壓死這個計畫,
任何決定都會有正反兩面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會不會導致更多的問題或者是缺失爆發
出來,也可能絕對計畫的生死。F-35也不能例外。減輕結構的重量,或者是更換結構的
材質,假如沒有估計好,是會讓結構的強度或者是週期壽命遠低於要求。
結構重量減輕的時候,不單單是應力的大小是否可以負荷,還包括來來回回,
以不同發生頻率發生後,會不會導致金屬疲勞的狀況都得要多加小心。
B型在試飛階段出現翼根與機身接合的鋁製隔艙出現裂縫,還好A型和C型使用鈦合金,
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這種裂縫很多時候是因為結構的震動累積下來後出現的。
換句話說,B型的結構壽命在當時遠低於設計的預估值。
國防部對此非常震驚,在2011年下令洛馬要在兩年之內解決,不然會考慮取消整個案子。
為什麼會只有發生在B型上?除了上述的鋁合金隔艙以外,B型還多了為了舉升風扇而加上
的輔助進氣口,與發動機軸連接的轉軸,離合器與致動器等等。這些次系統產生額外的
為什麼會只有發生在B型上?除了上述的鋁合金隔艙以外,B型還多了為了舉升風扇而加上
的輔助進氣口,與發動機軸連接的轉軸,離合器與致動器等等。這些次系統產生額外的
震動,傳遞到隔艙上,導致裂縫提前產生。洛馬及時將問題解決,一年之後國防部認定
問題不再出現而解除禁令。
其他與減重有關係的衍生問題還包括,B型的武器艙只能使用1000磅炸彈,A和C型仍維持
2000磅,三種構型的共通性比原先降低。內置機炮僅有空軍的A型維持原先設計,
B和C型則是以莢艙的方式,有需要時才會攜帶。可是測試結果發現,居然A型的內置機炮
的彈藥散佈比外掛的還不理想。
2018年傳出的頭盔顯示器瞄準的問題,也是來自於減重的需要。F-35將抬頭顯示器取消,
改以頭盔顯示器和大尺寸螢幕取代。可是頭盔顯示器的技術還不構成熟,出現不少問題。
修改之後的頭盔重量較高,很有可能在彈射時傷及飛行員的頸部。
改以頭盔顯示器和大尺寸螢幕取代。可是頭盔顯示器的技術還不構成熟,出現不少問題。
修改之後的頭盔重量較高,很有可能在彈射時傷及飛行員的頸部。
說完結構方面的挑戰,另外一項是飛行控制軟體的設計。從F-16時代開始,飛機的飛行控
制,愈來愈依靠電腦去接收飛行員的輸入,經過計算之後,輸出給每個控制面去達到飛行
員想要的控制。電腦居中作為翻譯的腳色,翻譯的好,飛行員能夠充分發揮飛機的性能。
翻譯欠佳,不是飛行員飛不出該有的性能,就是有可能飛機的控制性有缺陷,甚至無法
制,愈來愈依靠電腦去接收飛行員的輸入,經過計算之後,輸出給每個控制面去達到飛行
員想要的控制。電腦居中作為翻譯的腳色,翻譯的好,飛行員能夠充分發揮飛機的性能。
翻譯欠佳,不是飛行員飛不出該有的性能,就是有可能飛機的控制性有缺陷,甚至無法
穩定飛行。
F-35的設計要求包含運動性必須不輸給前一代的任何戰鬥機。 單單這樣當然不夠。
這一代的戰鬥機,高攻角的性能也得要出眾才可以。
什麼是高攻角性能?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俄國的眼鏡蛇動作:機頭高高仰起,但是
飛機不爬高,慢慢的向前飛,然後機頭再降低,恢復前面的飛行姿態。過去,眼鏡蛇
常常被當作是空戰的致勝手段之一,其實不然。眼鏡蛇動作只是在高攻角下的穩定,
並沒有真正的控制性可言。現在的高攻角性能,除了飛機可以持續穩定維持的攻角要
飛機不爬高,慢慢的向前飛,然後機頭再降低,恢復前面的飛行姿態。過去,眼鏡蛇
常常被當作是空戰的致勝手段之一,其實不然。眼鏡蛇動作只是在高攻角下的穩定,
並沒有真正的控制性可言。現在的高攻角性能,除了飛機可以持續穩定維持的攻角要
比過去高之外,還需要保持在穩定下,不至於因為控制面的移動而禁如失速或者是螺旋
等不可控制的狀態。
儘管計算流體力學與電腦的搭配,可以解決許多過去需要試飛或者是吹風洞的科目。
然而,高攻角下的模型建立與計算與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單以計算的方式來取得
需要的氣動力資料,在實際飛行時會發現諸多部分的表現差很多。
除了運動性與高攻角性能以外,F-35的飛行控制系統設計上還有兩個特點。其一是,
三種構型的軟體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同一套軟體要能夠正確處理包含垂直,短場,
一般陸上機場與航艦起降的環境,不同掛載下的重量與阻力影響,高攻角下的穩定與
三種構型的軟體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同一套軟體要能夠正確處理包含垂直,短場,
一般陸上機場與航艦起降的環境,不同掛載下的重量與阻力影響,高攻角下的穩定與
控制,外型與控制面略為不同的三種構型控制面輸出和輸入等等等差別。想到都頭大了
。這就等於是說,一套軟體,可以同時用在PC,Mac和各種手機(安卓和蘋果)上,
無須修改,性能和穩定性都沒問題。先別說這套程式的複雜度,光是要把各種可能都
放進去,設計團隊就比過去任何飛控軟體設計團隊還要大。
無須修改,性能和穩定性都沒問題。先別說這套程式的複雜度,光是要把各種可能都
放進去,設計團隊就比過去任何飛控軟體設計團隊還要大。
F-35的飛控軟體核心控制律也是走不同的概念。這個設計概念被稱為非線性動態逆序
(Nonliner Dynamic Inversion,不太清楚怎麼翻譯比較貼切)。
過去的飛控軟體控制律是以線性的控制器來做。
此外,除了改變過去是以接收到輸入調整,
NDI是將飛機的氣動力模型直接輸入到電腦當中,飛行員的任何輸入,
都會放入這個模型中計算出適當的加速率指令給每個控制面。
這種更為複雜的設計概念,好處是在整合控制面的功能上彈性較高。
當某一個控制面已經達到輸出極限,或者是無法使用時,NDI很容易將輸出轉移到其他
控制面,而達到相同或者是近似的飛行效果。事情總是有好必有壞。這個程式設計概念
固然有可能讓F-35的表現更好,應付更複雜的飛行狀態,然而,這也表示,
控制面,而達到相同或者是近似的飛行效果。事情總是有好必有壞。這個程式設計概念
固然有可能讓F-35的表現更好,應付更複雜的飛行狀態,然而,這也表示,
除錯和測試的難度也隨之水漲船高。
如果稍微熟悉F-35消息的,對於這架飛機的軟體版本 和所提供的功能之間的關聯,
應該是不不陌生。F-35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版本的軟體,以及前期版本提供的功能,
應該是不不陌生。F-35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版本的軟體,以及前期版本提供的功能,
包括飛行模式,少了許多,也就是因為軟體工程上,每一次新增加或者是修復程式模組,
重複過去進行的回歸測試是少不了的。愈複雜的軟體,回歸測試就需要愈多時間,
愈多的測試項目。
既然NDI是把三種構型的空氣動力模式直接建立在軟體當中,如果其中一個構型的模型與
實際有差異時,飛行時的比現就會有所不同,甚至有可能造成飛安的問題。
偏偏這個問題在研發和測試過程中的確存在,尤其是最難建立模式的高攻角飛行狀態。
F-35需要在50度的高攻角下不會失去控制,在這方面,每一種構型都進行了大約100次
高攻角飛行測試,以抓出可能的控制問題。這些測試過程,也就延長了整個計畫花費的
時間。
F-35需要在50度的高攻角下不會失去控制,在這方面,每一種構型都進行了大約100次
高攻角飛行測試,以抓出可能的控制問題。這些測試過程,也就延長了整個計畫花費的
時間。
在這三種構型當中,起飛與降落的要求算是較為嚴格的,都屬海軍的C型。為了符合航艦
操作環境,C型的機翼和尾翼尺寸都比較大,額外的副翼提升滾轉控制,機翼摺疊機構
外側的AIM-9X匿蹤掛架,在高攻角姿態與降落時應力承受不足,該處結構還需要特別
加強。在諸多問題當中,C型唯一遇到與其他兩型不同的問題,也是一個蠻有名,當屬
捕捉鉤抓不到攔截索的危機。除了捕捉鉤無法順利鉤到攔截索以外,有的時候還發生捕
捉鉤與甲板碰撞之後,鉤子反彈打到機身的現象。這種問題,在以往的艦載機上面,
加強。在諸多問題當中,C型唯一遇到與其他兩型不同的問題,也是一個蠻有名,當屬
捕捉鉤抓不到攔截索的危機。除了捕捉鉤無法順利鉤到攔截索以外,有的時候還發生捕
捉鉤與甲板碰撞之後,鉤子反彈打到機身的現象。這種問題,在以往的艦載機上面,
可說是不太常見的。
這個問題之所以在F-35上面特別嚴重,也和設計上儘量壓低重量,與匿蹤需要將武器放
在內部有關係。F-35算是比較短的飛機,儘管只有單發動機,可是座艙後面下方就有武器
艙,B型還有舉升風扇與管道佔據的空間。如此緊迫的空間分布,使得F-35的主輪和
捕捉鉤的距離短很多。在C型上,這個距離是7.1英尺,相對於超級大黃蜂,這個距離是
18.2英尺。然而,就算是這個距離比較短,和捕捉鉤抓不到攔截索有什麼關係呢?
想像一下,在航艦上降落時,那個部分會先接觸甲板?主輪,對吧!很多時候,主輪會
壓過攔截索,這時候,攔截索自然會比較往下沉,更貼近甲板。主輪和捕捉鉤距離較大
的飛機,當主輪壓過攔截索之後到捕捉鉤接觸的時間,與F-35相比起來,有較多的時間
讓攔截索重新恢復到先前的位置,也就比較容易勾到。相對來說,F-35會遇到攔截索較
壓過攔截索,這時候,攔截索自然會比較往下沉,更貼近甲板。主輪和捕捉鉤距離較大
的飛機,當主輪壓過攔截索之後到捕捉鉤接觸的時間,與F-35相比起來,有較多的時間
讓攔截索重新恢復到先前的位置,也就比較容易勾到。相對來說,F-35會遇到攔截索較
為緊貼甲板,類似設計的捕捉鉤就比較難把攔截索給"鏟"起來。在沒有看到問題的原因
前,還真是難以想像他們之間居然會有如此的關係。
從上面看下來,在研發的過程當中,F-35要面對額外的問題,更複雜的系統設計,導致
更長的修改和測試時間。2018年4月時,F-35的飛行次數達到9235次,計畫開始的時候,
估計需要的飛行次數是5000次。實際上的飛行次數多出將近一倍,時間和成本自然也是
節節高攀,飽受抨擊。
更長的修改和測試時間。2018年4月時,F-35的飛行次數達到9235次,計畫開始的時候,
估計需要的飛行次數是5000次。實際上的飛行次數多出將近一倍,時間和成本自然也是
節節高攀,飽受抨擊。
這些飛行次數中,A構型占據約1700次,與估計相去不遠。B型2500次,比預期多了數百次
,主要是針對多出了的那接艙門對結構和飛行的影響。C型其實也沒有差太多,捕捉鉤有
問題,也沒有特別拉高飛行次數。那麼,剩下的次數跑去哪裡了?
,主要是針對多出了的那接艙門對結構和飛行的影響。C型其實也沒有差太多,捕捉鉤有
問題,也沒有特別拉高飛行次數。那麼,剩下的次數跑去哪裡了?
就是在與任務相關的軟體測試上,這方面的飛行次數比預估多了1200次。像是美國空軍
的A行首先採用的Blcok 3i版本,2016年8月開始使用後,還要把這個版本裝到2015年開始
使用的陸戰隊B型的新版硬體上,去取代原先的Block 2B版本。光是為了要相容,3i版本
並沒有釋出新的功能,整個測試都是回歸測試項目,而且,單單為了這個部分,就飛了
500架次。
使用的陸戰隊B型的新版硬體上,去取代原先的Block 2B版本。光是為了要相容,3i版本
並沒有釋出新的功能,整個測試都是回歸測試項目,而且,單單為了這個部分,就飛了
500架次。
除了軟體更新以外,硬體也會更換。兩者之間的相容性一定得要測試通過才可以。
這樣一來,又要更多的飛行架次。也可以這樣說,每一次有修正或者是新功能釋出時,
或者是硬體更換之後,都要安排飛行測試來驗證軟硬體的部分沒有發生狀況。這種情況,
在過去是完全沒有預料,也沒有經驗的。
就軟體的開發以及飛機設計的進程的角度來說,洛馬對於如何提高軟體更新和釋出的腳步
,與飛行測試時程的搭配,是這一個長達20年的計劃中,相當昂貴的學習過程。面對第六
代戰鬥機的設計案即將展開,誰還有可能再花20年來搞定這些事情啊!其次,軟體設計,
測試和釋出的流程,免不了也要運用到近年熱門的敏捷概念。可是,飛機和系統設計,
,與飛行測試時程的搭配,是這一個長達20年的計劃中,相當昂貴的學習過程。面對第六
代戰鬥機的設計案即將展開,誰還有可能再花20年來搞定這些事情啊!其次,軟體設計,
測試和釋出的流程,免不了也要運用到近年熱門的敏捷概念。可是,飛機和系統設計,
有辦法配合嗎?這也會考驗專案辦公室的能力了。
所以,這些教訓,對外來的幫助有多少,先從生產量要大幅提升的F-35的後續改良來看看
吧。錢和時間都砸下去了,沒有幫助的話,那可是不行的。拭目以待吧。
照片來自 Globalsecurity,交代了海軍和陸戰隊構型對應到現役的飛機。
https://imgur.com/Vnn3mvq.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65.5
※ 文章代碼(AID): #1RgU7fJd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37860073.A.4E7.html
推 : 五樓阿肥閃尿1F 27.52.198.16 台灣 09/25 15:21
推 : 太多,樓下幫我縮到50字2F 59.124.84.31 台灣 09/25 15:22
推 : 能ㄅ能變形?ㄅ能變形ㄉ都垃圾3F 39.10.45.232 台灣 09/25 15:22
推 : AV8D一起跳起來4F 101.11.1.183 台灣 09/25 15:22
--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1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084
作者 Anddyliu 的最新發文:
- 22F 2推
- 48F 37推 4噓
- 25F 9推 3噓
- 新竹縣長楊文科。 圖:擷自楊文科臉書 新竹縣長楊文科。 圖:擷自楊文科臉書 九合一選舉落幕,成功連任的縣市長也陸續重新上工,新竹縣長楊文科 29 日召開選後首場主管會報,提出 10 項施政重點,第一點 …44F 21推 3噓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 ̄︶ ̄)b Vitamin-K 說讚!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