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FW
作者 標題 [轉寄][分享] Google Buzz:社交媒體大整合
時間 2010年02月10日 Wed. PM 02:52:01
看板 AAAAAAAA
作者 標題 [分享] Google Buzz:社交媒體大整合
時間 Wed Feb 10 14:40:57 2010
Google Buzz:社交媒體大整合
ZDNET新聞專區:Tom Krazit
2010/02/10 11:53:02
Google公司決心參與現行的社交媒體革命。
該公司要把最拿手的本事—依據關連性整理網路內容,應用到社交媒體這個
最雜亂無章的網路區塊上。
Google Buzz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結合了Gmail界面與狀態更新,和媒體分享
技術,意在吸引社交媒體的重度上癮者,花更多時間在Google的網站上,
並在過程中創造有用的資料。
Gmail產品經理Todd Jackson表示:「整理網路上的社交資訊是一個Google
規模的問題,已成為我們的核心信念。」Facebook、Twitter、Flickr、
YouTube和個人部落格,每天都產生數量驚人的社交內容,而Google對於
有朝一日能夠整理和編存整個網際網路的信念,也因為這種內容大爆炸而動搖。
總得有人試著去作
Google產品管理副總Bradley Horowitz說:「世上有很多訊息是周遭親友
的事情。除非我們解決這些部分的問題,我們無法完成Google的使命。」
然而,他們看到的不僅是統合社交網路、讓使用者更方便的機會,而是得以
藉此侵蝕Facebook私下收集大量使用者資料自用的優勢。
Google和其廣告主奪取這些資料的唯一方法,是創造一個比Facebook更吸引人
、更好用的系統。
Google的作法,是將Buzz直接與相當受歡迎的Gmail整合。使用者可連結
Twitter、Flickr、Picasa和Google Reader帳號至他們的Buzz匯流,看到
親友上傳的訊息,和直接登在Buzz的內容。
Google認為,專注在社交網路內的關連性和排序,可建立一種競爭優勢。舉
例來說,Buzz使用者可看到他們追隨對象發表的所有內容,但也能看到他們
沒有追隨,但被親友「連結」或評論的內容。
使用者也可就「推薦」的內容點選「不感興趣」,訓練Buzz軟體認識你的個
人偏好。Google認為,使用者可能會喜歡這種不得罪人、間接篩選內容的功
能。Jackson說,這個想法是把Google核心的概念,如PageRank和品質評分
應用到社交媒體,Buzz只是一個初步的範例。這項產品可望採取Google傳統
的頻繁更新的策略。
針對結合定位服務的行動市場,Google要讓手機使用者看到豐富的周邊即時
資料,加入最熱門的位置感知服務。
行動版的Google Buzz本質上與Foursquare和Gowalla等服務類似,使用者
在GoogleMap連結上「登入」他們的位置,就能更新Buzz狀態。
Google將分別提供iPhone和Android手機適用的Google Buzz軟體。
Google工程副總Vic Gundotra表示,行動版Google Maps也進行調整,使用者
可看到鄰近手機發佈的Buzz內容。
包括區域內的餐廳評鑑、最新交通狀況,或任何想像得到的訊息。
請注意,Buzz狀態更新的位置部分是選擇加入的:你必須自願公佈現在的位置。
即使你不願分享這項訊息,還是可以上傳新的Buzz內容。
這也帶出Google行銷Buzz的一項關鍵要素。為吸引使用者,Google必須提供
足夠的隱私保護,讓他們在一個半隱密的環境中,享受線上生活。但Google
也想對整個網路開放一部份的資料,用來分析和切割廣告主所需的趨勢訊息。
Facebook這類服務的一大問題,是太多的內容無法被搜尋引擎和一般大眾取
得。使用者喜歡這樣,搜尋引擎和行銷業者卻大嘆可惜。因此Facebook不斷
鼓勵會員開放他們的檔案。
Buzz使用者可在新內容發表前,選擇公開或私有。公開訊息會散佈給其追隨
者,但也會放在使用者的Google Profile,供大眾搜尋和瀏覽。
私有的Buzz訊息只會發送給數量不限的追隨者次群組、工作聯絡人、家人和
朋友。
網友是否買單有待觀察
Buzz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集合其他社交網站已經建立的動能。Buzz的一大
缺憾是無法從該服務更新外部社交帳號的狀態。例如,你可以看到你的推友
在Buzz的活動,但不能用Buzz訊息更新你的Twitter狀態。Google僅表示這
項功能仍在進行中。也許該公司希望一開始先將更新網路限制在內部。但那
些已建立經常使用習慣的推友,可能不會對這種無法互通的服務感興趣。
2010是Google推動其社交媒體策略的重要年度。該公司已挖角幾位社交網路
老將,並設立一個新團隊。公司高層也承諾將在今年內推出更多類似Buzz的
服務,消除大眾對Google是劣等社交媒體的印象。但問題是,一般大眾對Go
ogle已經掌握了大量使用者資料,反感日漸升高。他們還會想讓Google更進
一步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Google的社交努力將再嘗挫敗。
(陳智文/譯)
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44218,00.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18.166.9.209
※ mochafly: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2/10 14:44
※ 看板: FW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40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