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標題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時間 2011年05月31日 Tue. PM 11:13:59
中世紀的地中海海上戰爭形態
在這裡需要特闢一個章節以說明火藥傳入以前,歐洲在中世紀的海上戰鬥形態。
地中海不同於廣闊的大西洋,複雜曲折的海岸線上散布著無數破碎小島,再加上變幻莫測的風向,使得航海者必須藉由人力作為彌補風力不足的預備動力。傳統上,從腓尼基人的時代開始,槳帆船就已經在東地中海與愛琴海地區被普遍地使用了。
槳帆船(galley)是細長的木造船舶,它的甲板底下搭乘著划槳手,因此在無風或逆風時仍可發揮機動力,但是槳帆船需要大量划槳手作為動力源。西元前八到七世紀前後,腓尼基人為了增強槳帆船的機動性,於是設計出了上下兩層甲板的雙層槳帆船(bireme),好讓船隻在同樣長度下可以容納雙倍的划槳手空間,從而達到了提高推進速度的效果。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00-greekbiremeversion01.jpg)
雙層槳帆船(bireme)
腓尼基槳帆船在航海貿易上的成功,導致後來希臘如法炮製再升級的三層槳帆船(trireme)出現,接舷肉搏、衝角戰術與三層槳帆船也就跟著成為地中海海軍的主流戰術。傳統槳帆船的戰術在希臘時代的薩拉米斯海戰中便已確立:戰艦以船首衝角朝敵艦側腹撞下,接著登艦展開肉搏戰、或是倒槳退出使敵艦進水沉沒。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trireme2.jpg)
希臘羅馬時代主力軍艦的三層槳帆船(trireme)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BlackShip.jpg)
撞角攻擊
普遍來說,海戰除了衝角攻擊與登船肉搏之外,就是以弓弩隔空對射,在這一方面,威尼斯與熱內亞的弓弩手都以技藝精湛和裝備精良而十分聞名,甚至是歐陸戰爭中極為高價的職業傭兵。弩弓手是地中海各國海軍部隊中的常備職業軍人,他們不同於德意志或義大利陸上的傭兵那樣花枝招展,由於多半統一由國家訓練並裝備,因此海軍弓弩手的紀律或士氣均遠高於普通的陸軍傭兵。由於弩弓兵是職業軍人,他們除了射箭之外也受過嚴格的劍擊訓練,因此在接舷戰鬥或是登陸作戰時,他們也是極為優秀的海上戰士。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fig024.png)
威尼斯弩兵與戟手
從15世紀末起,艦載弓弩手的角色逐漸被火槍兵或是手砲兵取代,但是作為海軍「職業陸戰隊」的這個身份仍然沒有變動過。威尼斯海軍除了對於攻城武器和兩棲登陸載具的操作技藝精熟外,也雇佣了不少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火砲技師,因此很早就導入了海軍火砲,並以此項優勢在對抗土耳其、北非海盜、甚至是馬爾他騎士與西班牙海軍時佔得上風。
而划槳手的組成可能包括有奴隸、囚犯、和被雇佣的職業水手。威尼斯因為缺乏奴隸的來源(僅有富裕貴族會以擁有摩爾人奴僕以為社交宴席上炫耀之用),再加上國內法律寬鬆因此不太容易抓到囚犯,因此絕大多數的划槳手都是志願上船的外國傭兵或是本國的徵召市民,他們都是自由人,接舷戰時放下槳拿起刀,立刻就能成為士兵。也許划槳手在陸地上只能算是彆腳的三流士兵,但是因為他們熟悉水性和不易暈船的特色,海戰時他們往往比把陸軍士兵裝上船的國家(好比西班牙)要能發揮更大的戰力。
然而,雖然這種槳帆船戰爭模式沿襲到了十世紀時代的威尼斯,但是中世紀新加入的科技也對於槳帆船的構造與戰術有很大的影響和衝擊。
首先就是受阿拉伯人影響而出現,俗稱為拉丁帆(Lateen)的三角形風帆,這種便於迎面受風的帆形,使得商船可以不必再以划槳手作為對抗逆風的動力,三角帆能讓船隻在逆風時也能夠順利朝目的地航行。熱愛帆槳並用船的威尼斯人,導入了拉丁帆之後將船隻三桅巨型化,並導入船尾樓的配置,於是建造出巨達五百噸的大型排槳戰艦(Roccaforte,海上堡壘),展現其造艦技藝的精湛。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galla1500.jpg)
搭載了甲板砲的威尼斯海軍三桅三層排槳戰鬥艦「海上堡壘」
再者就是十世紀以後從北歐引進的漢薩帆船(Cocca,柯克船的義大利名),早期的漢薩帆船、卡拉克帆船與西班牙大帆船都有配備高聳船首樓與尾樓,以供裝設弩砲或槍眼,船身短而吃水深,首尾高高翹起,因而被地中海地方的水手稱為「圓船」;相對的,地中海世界的帆槳船就是「長船」了。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ccaSM-30.jpg)
一條懸掛威尼斯旗的北歐式帆船
漢薩同盟的商人們在航海術與造船術的進步也引起地中海同行們的注意,特別是這些北歐式帆船擁有廣大貨艙,不需要划槳手、僅需甲板水手就能快速航行,對於商人而言是一大利多。
作個簡單的比較:同樣是兩百噸左右的商船,槳帆船約需要100名槳手與24名甲板水手操作帆索,但是改用北歐方形帆船的話,則只需大約36名水手就可以順利操作船隻了。人事成本方面起碼差距三至四倍以上,商場之上的優勝劣敗可以想見。
人事成本方面的節約使得威尼斯、熱內亞等傳統地中海強國於十四~十五世紀也爭相採用這種北歐船種,並加上他們獨自的改良:於船尾加裝拉丁帆,將之放大改良成卡拉克帆船。如此一來克服逆風航行問題後的帆船,就以經濟性方面的巨大優勢,逐漸在海運界對傳統槳帆船取得優勢。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cca4.jpg)
可以看到船尾被這些義大利商人改裝上了拉丁帆,此種北歐柯克船與南歐拉丁船的合體混種,即為大航海時代極為風行的卡拉克帆船。
然而,基於軍事上的需求,槳帆船並沒有從地中海被馬上淘汰,因為帆船雖然所需的人手少,但是商船水手數下降無疑也代表著對於海盜的抵抗力降低了,對此熱內亞人與威尼斯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解決之道。
地處西地中海,也接受西班牙雇用,參加與北非伊斯蘭海盜的戰爭,或是黑奴販賣生意的熱內亞,因為有航向大西洋的需求,所以比較傾向改良帆船,將之大型化成戰鬥軍艦,也就是西班牙所發展的西班牙大帆船路線(Galleon)。有紀錄顯示,16世紀時的熱內亞就已經有能力建造巨達五百噸以上的超大型卡拉克帆船了。然而,帆船變大也就意味著吃水變深,吃水深的船在多島嶼多灣岬的地中海地形,很容易於近岸戰鬥中觸礁沉沒,而且一但風力不足,其碩大船體便很容易失速漂流。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rwave061.jpg)
一條熱內亞海軍所屬的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自十四世紀始,這種風帆戰艦逐漸取代了排槳戰船,成為熱內亞艦隊的主力。
考慮到以上種種情況,威尼斯海軍決定同時發展帆船與槳帆船兩個系統,而帆船系統開發出來的成品是巡防艦(Fregate,佛蓋特),槳帆船系統的終點則是威尼斯炮艦(Galeazza,加列亞斯)。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146a4f3a7d625c.jpg)
排槳戰艦的進化頂點---威尼斯炮艦(Galeazza)
威尼斯炮艦是巨型化的三層排槳戰艦,它的噸位有五百到一千噸以上,擁有華麗巨大的尾樓,和巨大的中世紀早期火砲,再加上強固的木造裝甲與斜面甲板設計,堪稱地中海世界的海上王者。這種巨大的排槳戰艦不僅展現了威尼斯的造艦工藝登峰造極之境界,還以基督教聯合艦隊的一員身份參加了李班多海戰,並在海戰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威尼斯人自己似乎也已經發現到排槳船已經是走向沒落的夕陽產業,考慮到越來越多商人改用北歐式帆船充當貨船的情況,未來威尼斯海軍也勢必得使用能追上這些帆船的高速軍艦來擔任護衛艦。
威尼斯人突發奇想,將平甲板無首尾樓的雙層槳帆船改裝成北歐式帆裝的輕型護衛艦,此種新型艦艇結合了長船與圓船的優勢,必要時還是可以進行划槳,但平時多以風帆推進,而這種無尾樓的輕型廉價船隻,後來成為了威尼斯海軍與外交單位的聯絡艦、偵察艦而活躍著,這種輕型軍艦又傳往西歐之後,才為英法荷等國大量採用改良,成為日後的巡防艦。
共和國改革
第一次威熱戰爭結束後,皮耶托.葛登尼哥總統鑑於在先前的戰事中,共和國政府運轉遲鈍、議事延宕不決、動員徵兵與建造新船的腳步緩慢等問題,雖然威尼斯共和國最後由於海商們的勇氣與奮戰得以存活,但倘若放任不管,日後這種情形難保不再重演。
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現行制度,權力分別掌握在五百人大議會(Maggior Consiglio,共和國國會)與共和國總統手中。大議會握有提案權與審計權,而總統握有否決權與執行權,因此「共和國總統不能無議會而治、共和國議會亦不能無總統而決("He could do nothing without the Major Council and the Major Council could do nothing without him")」。然而,這也意味著當議會內部意見不一致,以及議會與總統無法達成共識時,則國政必將陷入杯葛僵局的困難。
為協助政府提高處理政務效率,1175年時利亞托島有參與政治的名門豪族們推派6名總統輔佐官,之後又組織了一些非正式的小型委員會(俗稱小議會),至此,共和國實權轉移至幾個大家族手上,達成「總統雖死,小議會不死則共和國仍在(si è morto il Doge, no la Signoria)」的局面,免除總統獨裁的疑慮。
然而恩里克.丹多羅總統憑藉他的政治手腕,又幾乎架空了上述用以限制總統職權的小議會組織,並以他傑出的表現,幾乎一度使共和國政府體制為之震盪瓦解。若非拉尼爾.丹多羅無意繼任總統大位,則幾乎可說共和國政體必將在十三世紀初就在英雄與其子孫的手中畫上句點。
不過威尼斯人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這個濱臨解體的共和國體制危機,就這麼得過且過地迎來十四世紀,葛登尼哥總統查覺到這種曖昧的情況,日益浮濫腐敗的政治,還有政府機能的低落,於是決心加以改變。比起任由共和國淪為眾愚政治而亡,不如組織起強而有力的寡頭菁英來強化共和國的體質。
於是葛登尼哥總統決定於1299年推出改革法案,將原先的大議會選舉制更改為任期與總統一樣的「終身議員」,這批終身議員後來也被威尼斯市民稱作「貴族(Nobile)」。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24.jpg)
威尼斯貴族們的午後茶會。雖說不能參政,但威尼斯婦女卻擁有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權,故不需受制於男人,性生活與服裝均十分開放,貴婦雇請年輕男子為其隨侍,美其名約「貴婦騎士」的小白臉更是成為拉丁地區流行時尚。圖中可以見到一位黑奴僕役,威尼斯人流行異國情調,因此從北非進口的黑人奴僕十分流行,而黑奴也成為富人炫耀財富和外交官對歐洲王侯們最好的贈禮。
威尼斯貴族富裕無比,因為有錢沒地方花,因此他們把錢拿去投資創造更多財富,再花不掉的就拿來舉辦宴會和贊助藝術、出版、奢侈品,所以創造出了奢侈雍容的威尼斯藝術---如威尼斯畫派、韋瓦第的音樂、還有幕拉諾島的玻璃和陶瓷器工業、和歐洲最大的印刷廠和出版社。但也因為這種絕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貧富差距,以致於出身威尼斯的一位經濟學家堅尼(Corrado Gini)提出了定義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並延用至今。
選出終身議員的方法,基本上是依照議員連署提名、與個人所得排行。在每年的戶口與所得普查中,收入排行位於威尼斯本土前3%的二十五歲以上成年市民,此時大約一千餘人的威尼斯富商,如願意購買指定配額的國債額度,即刻晉身貴族(終身議員)階級,而這些貴族名門的後裔嫡系得以世襲地位;這是因為葛登尼哥總統認為,能夠管理好自家財務的人,想必也能對於國政運營得心應手,再加上有錢人沒有貪污的必要性,因此就算政治應酬活動花費昂貴,富有的終身議員也不致無法負擔。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San_Marco.jpg)
共和國總統府,威尼斯的行政中樞,也是千年歷史裡無數陰謀的中心地。
雖然後世有人認為這是威尼斯走向貴族政治、寡頭政治的開始,但是葛登尼哥總統的改革案亦有顧慮到權力使人腐化的可能性,因此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措施:將過往不成文的「同一家族出身者不可連任同職」這項規定法制化,議員經過一任政府職務之後就得轉任他務,並且把大議會的千餘名議員再分散組織成數個專門委員會,比如說「海軍委員會」、「陸上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外交委員會」,這些獨立的委員會再將其委員長推派出來,集合成一個與總統商討國家大事的「小議會(Collegio)」,也就是現代政治當中所稱的政府內閣。
基於過往的政治慣例,即使是豪門顯貴子弟,不曾經歷過某些職務的人也無法一步登上高位,而得由低階官員一步步轉任積累經驗往上爬;同時處於曖昧地位的貴族庶出子女則完全被排除在政治圈外,而且繼任終身議員地位的貴族子女倘若拿不出錢來購買國家分配的公債額度與兵役義務,那麼就會被立刻取消參政權,貶為平民。
對於體制外的平民而言,則可能透過提高收入購買國債、在海上建立軍功、擔負外交使節有傑出表現、或是以政府公務員乃至於公會代表的身份,作出卓絕表現(好比說學有專精的造船技師)獲得多數議員同意連署,就可以被提名為終身議員,從一般市民擠入世襲貴族的政治圈中。因此威尼斯的貴族階級並非牢不可破,其基本是建構在「願意購買國債(國家股份)者成為貴族、負擔不起者即被淘汰成為平民」的利益交換原則上,換句話說對國家出錢多者,自然擁有較大的權力來影響國政。
相對於3%的貴族而言,其他97%收入較低的居民就是「平民(Popolano)」。但是這群被排除在議會大門之外的民眾並沒有被共和國政府遺忘,因為共和國市民結合彼此的力量,形成政府也不敢輕易忽視的組織:同業公會(Scuola,原意指初等學校,但在中世紀亦可指能依法收受學徒的專業者公會)。在平民階級之中,極少數有權利擠入政治圈的成員就是公會代表,他們有權直接進入共和國國會甚至內閣會議,參與機要政事提供專業意見。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一但被共和國政府選為終身議員的貴族,就不得擔任公會要職,公會可以說是平民階級的堡壘。
除此之外,為貫徹政教分離,擁有天主教神職的威尼斯人亦將從貴族議員中被除名,地位由其家人親族填補。威尼斯在中世紀是罕見的政教分離國家,感謝過往歷代總統對於教皇國的賄賂再賄賂,威尼斯地區的主教任命權被收歸共和國政府,教皇僅能對於共和國政府提交的名單進行簽字追認的象徵性任命,甚至教會在歐洲各國享有的免稅特權和治外法權,在威尼斯共和國內也行不通。對此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曾感嘆道:「我在任何國家都是教皇,唯獨威尼斯不是」。因為這種背景,所以威尼斯聚集許多異教徒或是破門者,在中世紀宗教紛爭與巫女審判最激烈的時代,也不曾發生過任何一起火刑。在這方面的權利保障,一直堅持到共和國被拿破崙消滅為止。
![](http://i229.photobucket.com/albums/ee277/jefferyhodges/Gregory_XIII.jpg)
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
即使教廷強烈抗議威尼斯不應繼續於東方的異教徒進行貿易,但是威尼斯人仍在政府的保護下,轉為形式上藉由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做人頭公司,讓貨物經阿拉伯轉口到亞美尼亞,最後再進入威尼斯人手中的三角貿易方式規避教皇的譴責,這種三角貿易模式一直持續到土耳其帝國的全盛時代都仍是如此。儘管如此,教皇仍舊從未派遣過任何宗教審判官進入威尼斯境內逮人過。
至此,在葛登尼哥總統手中,威尼斯往後將存續五百年的新政體:混合共和制到此大功告成。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對於葛登尼哥總統的政治改革方案感到滿意,貝雅蒙特.提耶波羅(Bajamonte Tiepolo)就是不滿葛登尼哥政策的反對者領袖,他糾集了一部份同黨,於1310年6月15日揭起反旗,打算以武力政變推翻葛登尼哥總統與他的終身議員國會。不過提耶波羅並非平民出身,他的曾祖父與祖父都曾擔任過共和國總統,也堪稱名門家世,由他為無權參與政治的下級平民發起政變似乎稍嫌說服力。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njuration.jpg)
提耶波羅叛亂
提耶波羅的叛亂始終缺乏天公庇佑,他與政變者的部隊在會合時走露風聲,於是在湧入聖馬可廣場打算衝進總統府時,被依總統密令埋伏已久的海軍弩兵隊痛宰;戰況激烈之際,有位叫作露西雅.若希(Lucia Rossi)的女市民打開窗戶看熱鬧,一時失手把手中石臼掉出,不偏不倚地砸在政變軍的旗手腦袋上,於是政變軍因為大旗倒下而士氣大衰,提耶波羅只得暫時撤退重整旗鼓。更加倒楣的事還在後頭,政變軍後來慌忙地踏過利亞托橋,結果居然把橋給踩斷了,許多政變派要角都掉入河道中,因為盔甲的重量使他們無法游泳而淹死。
最後這位倒楣的提耶波羅,被政府軍團團包圍只得投降,葛登尼哥總統把他放逐到伊斯特里亞,將提耶波羅家族從貴族名冊上除名,徹底摧毀了反對改革派的勢力。
這場共和國史上頭一遭的內亂,使葛登尼哥總統決心進一步收束集權,成立具備緊急指揮權的十人委員會(C.D.X)。十人委員會的成員必須具備共和國終身議員資歷,年滿三十歲以上,加上共和國總統與總統輔佐官6人,這十七人在外界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集會,以一年為單位更換成員,構成了共和國政府決定國家大政的核心(Zonta)。雖然集中權力到少數人手中,但為防範在這情況下有家族或個人得以擴大影響力,因此總統與總統輔佐官的家族成員,將無法被選入十人委員會;而十人委員會的十個成員也必須全都是異姓,以法令規定一個家族最多推派一名成員進入政府核心,曾經或是現在擁有天主教職的威尼斯人也嚴格禁止參與委員會運作。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nseides10.jpg)
十人委員會與總統和其幕僚的秘密集會
在「核心政府」的高度極權下,為使市民不致發生反政府活動,葛登尼哥總統又迅速通過警察法、治安強化法,將原本僅由市內各區人民自組的巡守隊改編為常備的市警隊,並且賦予他們取締盜賊、間諜和叛亂份子的權限。
不過相較起高度專業化的警察體制,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為避免引起國民反感,決定在治安以外的政策採取最大限度的寬鬆態度,像是表明未參政的平民完全免稅,僅需負擔服十二分之一兵役的義務,還有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由共和國政府提撥預算進行的戲劇公演,以及為共和國因公殉職的補償福利制度等等。
馬基維利對於威尼斯的政府運作似乎頗為滿意。他在政略論中評價:「共和國的行政速度其實是緩慢的。不管是立法或行政,皆無法由一人單獨決定,通常都是由數人商討,因此光是彙整眾人意見就極為曠日廢時,這種決策程序在緊急狀況下就顯得非常危險。為因應緊急狀況,共和國應當準備好臨時性的獨裁制度。威尼斯為一近年罕見的強大共和國,在緊急時不必經過國會全體的共識,僅需少數獲得授權的政治菁英就能下達決斷。若一個共和國無法體察這種制度的必要,只希望保持其既存之政體,則國家恐將走上亡國之道;若不想亡國,卻又得面對破壞體制的難題。」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200px-Santi_di_Tito_-_Niccolo_Machi.jpg)
馬基維利。身為佛羅倫斯人的馬基維利,目睹敵國威尼斯遭受痛擊後仍可站起,但佛羅倫斯卻在戰爭中淪亡倒下,雖有各種複雜情感交雜,但仍給予了其對手威尼斯高度的讚譽評價。
除此之外,馬基維利主張「所謂的共和國就是沒有特權階級存在的國家」,後來有人舉出威尼斯這個特例加以反駁其說,馬基維利的回辯則是:「威尼斯雖然有名義上的貴族,但是貴族除了參與政治之外沒有其他法律上或賦稅上的豁免特權,他們不過就是錢比較多,貴族不但蓋不了自己的城堡,而平民也有可能因為經商致富而攀身政治圈。因此威尼斯的貴族不能當作傳統歐洲封建王侯的貴族看待。」
結果,這種分權而治、嚴格避免門閥政治、同姓連任的預防措施,成功地避免了威尼斯在十四世紀後半,如同熱內亞、佛羅輪斯等城邦共和國那樣成為單一強大家族掌控的獨裁政治,從而維持住共和政體的實質生存。
相較於威尼斯悄悄完成的政治變革,強大的熱內亞卻於此時陷入政治動亂之中。第一次威熱戰爭的結果讓熱內亞人非常地不滿意,於是對於多利亞家族專政不滿的反對者,因此挑起反多利亞家族的政治鬥爭,局勢逐漸演變為多利亞派對抗反多利亞派的政黨惡鬥。
熱內亞共和國沒有制定像威尼斯那樣防範家族擴權的法令,於是家族間的恩怨情仇演變成癱瘓國家的反覆鬥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後,熱內亞於1353年在多利亞家的聯姻政策下,成為米蘭大公維斯康提(Viscontis)的臣屬國,雖然多利亞家族靠著米蘭公國的陸軍奧援而穩固了統治權,但熱內亞的共和體制和獨立主權也就跟著淪陷殆盡。
油盡燈枯放血戰
第一次威熱戰爭(1294~1299)之後,由於雙方都損失慘重,一時之間也缺乏徹底打垮對方的壓倒性優勢,於是進入了休戰狀態,這段期間裡威尼斯與熱內亞都在進行著內部體質的調整。
威尼斯轉換成了貴族共治的混合共和制,而熱內亞則成為了多利亞家獨霸的門閥共和國(如同佛羅倫斯的麥地奇家)。同時,在這半個世紀內,可怕的大瘟疫襲捲了整個歐洲,數以百計的都市或村莊被黑死病消滅,良田成為了無人耕作的荒野───而威尼斯與熱內亞這些拉丁海國亦不例外,1340年代時,黑死病傳入義大利,造成百萬人口死亡。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black_death.jpg)
於十三至十四世紀消滅三分之一歐洲人口的黑死病大流行
隨著市場與勞動力的銳減,金融與貿易業亦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失去還款人的銀行貸款成為壞帳,而找不到買主的商品則在倉庫堆積如山,甚至就連商船都募集不到足夠的水手出海,無人操作的帆槳船就被棄置在岸邊任其腐朽。
可是,第二次威熱戰爭卻在這種跟世界末日沒什麼兩樣的慘況中開打了,點燃戰火的起爆點是任性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再一次地,東羅馬帝國的國庫又因為財政破產,而把腦筋動到加拉太(培拉)的外國商人身上,不過這一次的苦主是當年幫助尼西亞帝國重返君士坦丁堡的熱內亞。
1348年,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坎塔庫占(John VI Kantakouzenos)無預警地宣布驅逐加拉太的熱內亞人,並扣押所有的財物船舶。熱內亞人當然不會忍得下這口氣,即使處於黑死病大流行的慘況中,還是勉強湊出了一批擁有六十二艘船、八千名士兵的艦隊,在海軍司令帕加尼諾.多利亞(Paganino Doria)的率領下重返加拉太。
熱內亞艦隊在翌年抵達了君士坦丁堡外海,他們很快表現了海洋國家處於另一個次元等級的軍事威力,對於靠泊在瑪摩拉海和金角灣的拜占庭艦隊發起一場夜襲,拜占庭艦隊一夜之間折損九艘大型道蒙戰艦,和近百艘的小型划槳鬥艦,君士坦丁堡沿海火光衝天;僅僅在被屈辱地逐出君士坦丁堡後不到半年,熱內亞人就憑著他們的實力重返加拉太。
一覺醒來發現制海權全失的坎塔庫占皇帝,只得向威尼斯求援;而威尼斯共和國第54代總統安德烈.丹多羅(Andrea Dandolo)決定加入戰爭,以將熱內亞的勢力逼出東地中海。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AndreaDandolo.jpg)
安德烈.丹多羅,第一位「有文化」的威尼斯總統。他任內帶領威尼斯渡過接二連三不斷的天災人禍,致力於對外戰爭和對內文教,對提升威尼斯的人文素養和開創日後的文藝復興輝煌布下良好的種子。
做為共和國英雄恩里克.丹多羅的後裔子孫,威尼斯政界的名門子弟,安德烈的表現也算是不辱家門:他是威尼斯第一名擁有大學學歷的共和國總統,曾就讀於僅次於波隆納大學的帕多瓦大學(Università Padova),並且取得了法學博士的學歷。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01large.jpg)
「桂冠詩人」佩脫拉克,可能在帕多瓦大學客座講學之際與安德烈結識,從此之後對威尼斯與安德烈總統留下深刻好印象。
被視為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之父的義大利文學家佩脫拉克(Petrarch),是這樣評價他的好友安德烈:「正直、清廉、熱情、愛國、博學、明智、能言善道、平易近人,且具有人道精神。(“a just man, incorruptible, full of ardor and love for his country, erudite, eloquent, wise, affable and human”)」
儘管這位可憐的安德烈總統一上任就風雲變色、天災不斷,他在任內被迫面對各種大風大浪,像是1348年一月二十五日發生於威尼托州的強烈地震,亞德里亞海難得一見的海水倒灌,和稍後幾乎殺死了三成威尼斯人口的黑死病,以及日漸尖銳化的宗教衝突問題。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alabriaall.jpg)
1348年威尼托大地震,據稱這場地震摧毀了帕多瓦、吉奧佳、還有一半的威尼斯,地震威力甚至遠到米蘭與羅馬都能感到震度。
但是他依然表現地極為優秀,安德烈試圖把他在帕多瓦大學的法治體系引入威尼斯,改革官僚制度,提高公務員的薪水並簡化行政程序。同時,他也積極導入文教、藝術,鼓勵滿腦子金幣叮噹響的威尼斯人也稍微培養一點文化水準,這位總統的積極推廣再加上黑死病的無情肆虐,確實使得14世紀後半的威尼斯人,開始重視起過去他們所遺忘的精神生活層面。
1350年威尼斯加入戰局,第二次威熱戰爭(1350~1355)開打。因為黑死病流行,許多市民逃避兵役,威尼斯海軍這時只剩下二十五艘能動的槳帆戰艦,水手也只剩下五千人,雖然比起他們的對手熱內亞來說簡直是不值一提的數字,安德烈總統對此一正需要趁火打劫的時間點缺乏兵力感到十分頭痛。為了壯大聲勢,安德烈總統發揮威尼斯的外交實力,把和熱內亞是海上競爭對手的亞拉岡王國(西班牙)、還有在1284年的海戰中被熱內亞打瘸的比薩共和國,都拉進了反熱內亞的聯盟裡,而熱內亞也連忙跑去找當時剛興起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結盟助威。
熱內亞與威尼斯這對地中海世界的海上雙雄兄弟鬩牆至如此地步,教皇克里門特六世(Clement VI)不得不出面喊話試圖避免基督教世界全部的海軍戰力毀於一旦,但是沒有人理會教皇的調停。於是戰爭就此白熱化。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Espansione_di_Genova.png)
熱內亞全盛時代的貿易通路圖。可以瞭解到熱內亞一但失去君士坦丁堡,則東方貿易必將落入威尼斯人手中的危急狀況,所以對於熱內亞人而言此戰是非勝不可。
尼可羅.比薩尼(Niccolò Pisani)將軍率領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商人和拜占庭雇傭兵組成一支軍隊,在1351年夏初又將熱內亞軍趕出了加拉太;隨後比薩尼帶領這支混雜有義大利人、希臘人、達爾馬提亞人、甚至是薩拉森人和法蘭克人的雜牌傭兵四處轉戰,為威尼斯立下汗馬功勞。
在威尼斯參戰後,帕加尼諾.多利亞提督轉而率領艦隊前往愛琴海,攻打威尼斯在這一帶最大的海軍基地:內格羅龐特(Negroponte,希臘優比亞島Euboea的別稱),倘若成功佔領此處,即可一舉切斷威尼斯對君士坦丁堡方向的補給線。
但是出乎帕加尼諾提督的意料之外,不但威尼斯守將比薩尼驍勇善戰,而當初受威尼斯之恩而建立的雅典公國(拉丁帝國建國時遺留的諸多法蘭克封建國家之一)也派出援軍支援威尼斯,僅有輕裝備的熱內亞水手對上雅典公國的數百名重裝騎士部隊是完全束手無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亞拉岡王國的一支海軍艦隊此時從背後接近了熱內亞登陸船團,帕加尼諾提督只得在10月20日解圍撤兵。
威尼斯與亞拉岡的聯合艦隊於1352年2月13日,北上接近君士坦丁堡,但卻遭到埋伏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帕加尼諾艦隊奇襲;順著黑海往地中海的強勁海流,熱內亞艦隊將不善戰鬥的亞拉岡海軍首先擊潰,然後與威尼斯艦隊陷入激戰。雖然詳細的傷亡數字不明,但是相信威尼斯與熱內亞雙方的艦隊都受到巨大的損害,以致於威尼斯艦隊倉促撤回本國,而帕加尼諾也連忙與拜占庭皇帝簽署停戰條約,換取在君士坦丁堡緊急靠港維修的許可。
由於戰爭的長期化,原本預期可以透過佔領巧斯島等希臘地區新領土來獲益的熱內亞政府正式宣告破產,在軍餉糧彈都發不出來的慘況下,多利亞一家被迫接受北方的義大利親戚:米蘭大公伯納波.維斯康提(Bernabò Visconti)金援,熱內亞事實上被米蘭併購,成為從屬國。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Visconti_Barnab.jpg)
米蘭公伯納波.維斯康提,熱內亞的新主人
在米蘭大公入主接手之後,熱內亞共和國看似暫時解決了自行瓦解的危機,但是威尼斯繼續在外交方面作足功夫,安德烈總統四處勤跑外交(後來因為過度操勞國事,而在1354年底勞累過度去世),以致於新即位的教皇英諾森六世決定對米蘭大公施壓,要求熱內亞方面主動提出終戰和約。不同於可以無視教皇威權的海洋共和國,米蘭大公作為一個陸權的世俗國家君主,為了避免招來被歐陸各國圍剿的口實,因此對於熱內亞進行了強力的干預。
被希望停戰的米蘭大公,與強烈希望繼續作戰的熱內亞市民夾在中間的帕加尼諾提督,對此非常苦惱掙扎,最後為了求取「有利的和平」,他被迫率領艦隊離開君士坦丁堡開向本國,與騷擾薩丁尼亞島的威尼斯.比薩.亞拉岡的三國聯合艦隊決戰,結果在1354年八月29日爆發的阿加賀洛海戰(Alghero)之中蒙受到毀滅性損失,僅存少數艦艇得以逃回熱內亞,薩丁尼亞也因此落入亞拉岡王國手中,成為加泰隆尼亞人的殖民地。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rnelis_vroom_spanish_men_of_war_e.jpg)
阿加賀洛海戰戰敗決定了熱內亞在第二次威熱戰爭中無力取勝的現實
雖然帕加尼諾提督在翌年的佐克隆海戰(Zonklon,希臘南部)中擊敗威尼斯艦隊、以擊沉.俘虜35艘軍艦的輝煌戰果洗雪前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對熱內亞越益不利的國際政局,最後熱內亞只得於教皇國和米蘭大公的國際壓力下,於1355年六月一日簽署屈辱的和約,承認喪失了加拉太區租界與巧斯島的現實。
第二次威熱戰爭至此結束。但是,對於威尼斯與熱內亞雙方而言,第二次威熱戰爭並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熱內亞雖然破產,但還是剩下了一口氣沒斷;而威尼斯方面則是因為出現了史上罕見的內亂,所以才沒繼續對熱內亞施加壓力,好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
對於這兩個國家而言,第二次威熱戰爭的結束,只不過是下一場大戰爆發之前的二十年休戰期───熱內亞人與威尼斯人彼此都很清楚,地中海只能有一個霸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在這裡需要特闢一個章節以說明火藥傳入以前,歐洲在中世紀的海上戰鬥形態。
地中海不同於廣闊的大西洋,複雜曲折的海岸線上散布著無數破碎小島,再加上變幻莫測的風向,使得航海者必須藉由人力作為彌補風力不足的預備動力。傳統上,從腓尼基人的時代開始,槳帆船就已經在東地中海與愛琴海地區被普遍地使用了。
槳帆船(galley)是細長的木造船舶,它的甲板底下搭乘著划槳手,因此在無風或逆風時仍可發揮機動力,但是槳帆船需要大量划槳手作為動力源。西元前八到七世紀前後,腓尼基人為了增強槳帆船的機動性,於是設計出了上下兩層甲板的雙層槳帆船(bireme),好讓船隻在同樣長度下可以容納雙倍的划槳手空間,從而達到了提高推進速度的效果。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00-greekbiremeversion01.jpg)
雙層槳帆船(bireme)
腓尼基槳帆船在航海貿易上的成功,導致後來希臘如法炮製再升級的三層槳帆船(trireme)出現,接舷肉搏、衝角戰術與三層槳帆船也就跟著成為地中海海軍的主流戰術。傳統槳帆船的戰術在希臘時代的薩拉米斯海戰中便已確立:戰艦以船首衝角朝敵艦側腹撞下,接著登艦展開肉搏戰、或是倒槳退出使敵艦進水沉沒。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trireme2.jpg)
希臘羅馬時代主力軍艦的三層槳帆船(trireme)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BlackShip.jpg)
撞角攻擊
普遍來說,海戰除了衝角攻擊與登船肉搏之外,就是以弓弩隔空對射,在這一方面,威尼斯與熱內亞的弓弩手都以技藝精湛和裝備精良而十分聞名,甚至是歐陸戰爭中極為高價的職業傭兵。弩弓手是地中海各國海軍部隊中的常備職業軍人,他們不同於德意志或義大利陸上的傭兵那樣花枝招展,由於多半統一由國家訓練並裝備,因此海軍弓弩手的紀律或士氣均遠高於普通的陸軍傭兵。由於弩弓兵是職業軍人,他們除了射箭之外也受過嚴格的劍擊訓練,因此在接舷戰鬥或是登陸作戰時,他們也是極為優秀的海上戰士。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fig024.png)
威尼斯弩兵與戟手
從15世紀末起,艦載弓弩手的角色逐漸被火槍兵或是手砲兵取代,但是作為海軍「職業陸戰隊」的這個身份仍然沒有變動過。威尼斯海軍除了對於攻城武器和兩棲登陸載具的操作技藝精熟外,也雇佣了不少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火砲技師,因此很早就導入了海軍火砲,並以此項優勢在對抗土耳其、北非海盜、甚至是馬爾他騎士與西班牙海軍時佔得上風。
而划槳手的組成可能包括有奴隸、囚犯、和被雇佣的職業水手。威尼斯因為缺乏奴隸的來源(僅有富裕貴族會以擁有摩爾人奴僕以為社交宴席上炫耀之用),再加上國內法律寬鬆因此不太容易抓到囚犯,因此絕大多數的划槳手都是志願上船的外國傭兵或是本國的徵召市民,他們都是自由人,接舷戰時放下槳拿起刀,立刻就能成為士兵。也許划槳手在陸地上只能算是彆腳的三流士兵,但是因為他們熟悉水性和不易暈船的特色,海戰時他們往往比把陸軍士兵裝上船的國家(好比西班牙)要能發揮更大的戰力。
然而,雖然這種槳帆船戰爭模式沿襲到了十世紀時代的威尼斯,但是中世紀新加入的科技也對於槳帆船的構造與戰術有很大的影響和衝擊。
首先就是受阿拉伯人影響而出現,俗稱為拉丁帆(Lateen)的三角形風帆,這種便於迎面受風的帆形,使得商船可以不必再以划槳手作為對抗逆風的動力,三角帆能讓船隻在逆風時也能夠順利朝目的地航行。熱愛帆槳並用船的威尼斯人,導入了拉丁帆之後將船隻三桅巨型化,並導入船尾樓的配置,於是建造出巨達五百噸的大型排槳戰艦(Roccaforte,海上堡壘),展現其造艦技藝的精湛。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galla1500.jpg)
搭載了甲板砲的威尼斯海軍三桅三層排槳戰鬥艦「海上堡壘」
再者就是十世紀以後從北歐引進的漢薩帆船(Cocca,柯克船的義大利名),早期的漢薩帆船、卡拉克帆船與西班牙大帆船都有配備高聳船首樓與尾樓,以供裝設弩砲或槍眼,船身短而吃水深,首尾高高翹起,因而被地中海地方的水手稱為「圓船」;相對的,地中海世界的帆槳船就是「長船」了。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ccaSM-30.jpg)
一條懸掛威尼斯旗的北歐式帆船
漢薩同盟的商人們在航海術與造船術的進步也引起地中海同行們的注意,特別是這些北歐式帆船擁有廣大貨艙,不需要划槳手、僅需甲板水手就能快速航行,對於商人而言是一大利多。
作個簡單的比較:同樣是兩百噸左右的商船,槳帆船約需要100名槳手與24名甲板水手操作帆索,但是改用北歐方形帆船的話,則只需大約36名水手就可以順利操作船隻了。人事成本方面起碼差距三至四倍以上,商場之上的優勝劣敗可以想見。
人事成本方面的節約使得威尼斯、熱內亞等傳統地中海強國於十四~十五世紀也爭相採用這種北歐船種,並加上他們獨自的改良:於船尾加裝拉丁帆,將之放大改良成卡拉克帆船。如此一來克服逆風航行問題後的帆船,就以經濟性方面的巨大優勢,逐漸在海運界對傳統槳帆船取得優勢。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cca4.jpg)
可以看到船尾被這些義大利商人改裝上了拉丁帆,此種北歐柯克船與南歐拉丁船的合體混種,即為大航海時代極為風行的卡拉克帆船。
然而,基於軍事上的需求,槳帆船並沒有從地中海被馬上淘汰,因為帆船雖然所需的人手少,但是商船水手數下降無疑也代表著對於海盜的抵抗力降低了,對此熱內亞人與威尼斯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解決之道。
地處西地中海,也接受西班牙雇用,參加與北非伊斯蘭海盜的戰爭,或是黑奴販賣生意的熱內亞,因為有航向大西洋的需求,所以比較傾向改良帆船,將之大型化成戰鬥軍艦,也就是西班牙所發展的西班牙大帆船路線(Galleon)。有紀錄顯示,16世紀時的熱內亞就已經有能力建造巨達五百噸以上的超大型卡拉克帆船了。然而,帆船變大也就意味著吃水變深,吃水深的船在多島嶼多灣岬的地中海地形,很容易於近岸戰鬥中觸礁沉沒,而且一但風力不足,其碩大船體便很容易失速漂流。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rwave061.jpg)
一條熱內亞海軍所屬的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自十四世紀始,這種風帆戰艦逐漸取代了排槳戰船,成為熱內亞艦隊的主力。
考慮到以上種種情況,威尼斯海軍決定同時發展帆船與槳帆船兩個系統,而帆船系統開發出來的成品是巡防艦(Fregate,佛蓋特),槳帆船系統的終點則是威尼斯炮艦(Galeazza,加列亞斯)。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146a4f3a7d625c.jpg)
排槳戰艦的進化頂點---威尼斯炮艦(Galeazza)
威尼斯炮艦是巨型化的三層排槳戰艦,它的噸位有五百到一千噸以上,擁有華麗巨大的尾樓,和巨大的中世紀早期火砲,再加上強固的木造裝甲與斜面甲板設計,堪稱地中海世界的海上王者。這種巨大的排槳戰艦不僅展現了威尼斯的造艦工藝登峰造極之境界,還以基督教聯合艦隊的一員身份參加了李班多海戰,並在海戰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威尼斯人自己似乎也已經發現到排槳船已經是走向沒落的夕陽產業,考慮到越來越多商人改用北歐式帆船充當貨船的情況,未來威尼斯海軍也勢必得使用能追上這些帆船的高速軍艦來擔任護衛艦。
威尼斯人突發奇想,將平甲板無首尾樓的雙層槳帆船改裝成北歐式帆裝的輕型護衛艦,此種新型艦艇結合了長船與圓船的優勢,必要時還是可以進行划槳,但平時多以風帆推進,而這種無尾樓的輕型廉價船隻,後來成為了威尼斯海軍與外交單位的聯絡艦、偵察艦而活躍著,這種輕型軍艦又傳往西歐之後,才為英法荷等國大量採用改良,成為日後的巡防艦。
共和國改革
第一次威熱戰爭結束後,皮耶托.葛登尼哥總統鑑於在先前的戰事中,共和國政府運轉遲鈍、議事延宕不決、動員徵兵與建造新船的腳步緩慢等問題,雖然威尼斯共和國最後由於海商們的勇氣與奮戰得以存活,但倘若放任不管,日後這種情形難保不再重演。
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現行制度,權力分別掌握在五百人大議會(Maggior Consiglio,共和國國會)與共和國總統手中。大議會握有提案權與審計權,而總統握有否決權與執行權,因此「共和國總統不能無議會而治、共和國議會亦不能無總統而決("He could do nothing without the Major Council and the Major Council could do nothing without him")」。然而,這也意味著當議會內部意見不一致,以及議會與總統無法達成共識時,則國政必將陷入杯葛僵局的困難。
為協助政府提高處理政務效率,1175年時利亞托島有參與政治的名門豪族們推派6名總統輔佐官,之後又組織了一些非正式的小型委員會(俗稱小議會),至此,共和國實權轉移至幾個大家族手上,達成「總統雖死,小議會不死則共和國仍在(si è morto il Doge, no la Signoria)」的局面,免除總統獨裁的疑慮。
然而恩里克.丹多羅總統憑藉他的政治手腕,又幾乎架空了上述用以限制總統職權的小議會組織,並以他傑出的表現,幾乎一度使共和國政府體制為之震盪瓦解。若非拉尼爾.丹多羅無意繼任總統大位,則幾乎可說共和國政體必將在十三世紀初就在英雄與其子孫的手中畫上句點。
不過威尼斯人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這個濱臨解體的共和國體制危機,就這麼得過且過地迎來十四世紀,葛登尼哥總統查覺到這種曖昧的情況,日益浮濫腐敗的政治,還有政府機能的低落,於是決心加以改變。比起任由共和國淪為眾愚政治而亡,不如組織起強而有力的寡頭菁英來強化共和國的體質。
於是葛登尼哥總統決定於1299年推出改革法案,將原先的大議會選舉制更改為任期與總統一樣的「終身議員」,這批終身議員後來也被威尼斯市民稱作「貴族(Nobile)」。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24.jpg)
威尼斯貴族們的午後茶會。雖說不能參政,但威尼斯婦女卻擁有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權,故不需受制於男人,性生活與服裝均十分開放,貴婦雇請年輕男子為其隨侍,美其名約「貴婦騎士」的小白臉更是成為拉丁地區流行時尚。圖中可以見到一位黑奴僕役,威尼斯人流行異國情調,因此從北非進口的黑人奴僕十分流行,而黑奴也成為富人炫耀財富和外交官對歐洲王侯們最好的贈禮。
威尼斯貴族富裕無比,因為有錢沒地方花,因此他們把錢拿去投資創造更多財富,再花不掉的就拿來舉辦宴會和贊助藝術、出版、奢侈品,所以創造出了奢侈雍容的威尼斯藝術---如威尼斯畫派、韋瓦第的音樂、還有幕拉諾島的玻璃和陶瓷器工業、和歐洲最大的印刷廠和出版社。但也因為這種絕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貧富差距,以致於出身威尼斯的一位經濟學家堅尼(Corrado Gini)提出了定義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並延用至今。
選出終身議員的方法,基本上是依照議員連署提名、與個人所得排行。在每年的戶口與所得普查中,收入排行位於威尼斯本土前3%的二十五歲以上成年市民,此時大約一千餘人的威尼斯富商,如願意購買指定配額的國債額度,即刻晉身貴族(終身議員)階級,而這些貴族名門的後裔嫡系得以世襲地位;這是因為葛登尼哥總統認為,能夠管理好自家財務的人,想必也能對於國政運營得心應手,再加上有錢人沒有貪污的必要性,因此就算政治應酬活動花費昂貴,富有的終身議員也不致無法負擔。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San_Marco.jpg)
共和國總統府,威尼斯的行政中樞,也是千年歷史裡無數陰謀的中心地。
雖然後世有人認為這是威尼斯走向貴族政治、寡頭政治的開始,但是葛登尼哥總統的改革案亦有顧慮到權力使人腐化的可能性,因此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措施:將過往不成文的「同一家族出身者不可連任同職」這項規定法制化,議員經過一任政府職務之後就得轉任他務,並且把大議會的千餘名議員再分散組織成數個專門委員會,比如說「海軍委員會」、「陸上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外交委員會」,這些獨立的委員會再將其委員長推派出來,集合成一個與總統商討國家大事的「小議會(Collegio)」,也就是現代政治當中所稱的政府內閣。
基於過往的政治慣例,即使是豪門顯貴子弟,不曾經歷過某些職務的人也無法一步登上高位,而得由低階官員一步步轉任積累經驗往上爬;同時處於曖昧地位的貴族庶出子女則完全被排除在政治圈外,而且繼任終身議員地位的貴族子女倘若拿不出錢來購買國家分配的公債額度與兵役義務,那麼就會被立刻取消參政權,貶為平民。
對於體制外的平民而言,則可能透過提高收入購買國債、在海上建立軍功、擔負外交使節有傑出表現、或是以政府公務員乃至於公會代表的身份,作出卓絕表現(好比說學有專精的造船技師)獲得多數議員同意連署,就可以被提名為終身議員,從一般市民擠入世襲貴族的政治圈中。因此威尼斯的貴族階級並非牢不可破,其基本是建構在「願意購買國債(國家股份)者成為貴族、負擔不起者即被淘汰成為平民」的利益交換原則上,換句話說對國家出錢多者,自然擁有較大的權力來影響國政。
相對於3%的貴族而言,其他97%收入較低的居民就是「平民(Popolano)」。但是這群被排除在議會大門之外的民眾並沒有被共和國政府遺忘,因為共和國市民結合彼此的力量,形成政府也不敢輕易忽視的組織:同業公會(Scuola,原意指初等學校,但在中世紀亦可指能依法收受學徒的專業者公會)。在平民階級之中,極少數有權利擠入政治圈的成員就是公會代表,他們有權直接進入共和國國會甚至內閣會議,參與機要政事提供專業意見。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一但被共和國政府選為終身議員的貴族,就不得擔任公會要職,公會可以說是平民階級的堡壘。
除此之外,為貫徹政教分離,擁有天主教神職的威尼斯人亦將從貴族議員中被除名,地位由其家人親族填補。威尼斯在中世紀是罕見的政教分離國家,感謝過往歷代總統對於教皇國的賄賂再賄賂,威尼斯地區的主教任命權被收歸共和國政府,教皇僅能對於共和國政府提交的名單進行簽字追認的象徵性任命,甚至教會在歐洲各國享有的免稅特權和治外法權,在威尼斯共和國內也行不通。對此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曾感嘆道:「我在任何國家都是教皇,唯獨威尼斯不是」。因為這種背景,所以威尼斯聚集許多異教徒或是破門者,在中世紀宗教紛爭與巫女審判最激烈的時代,也不曾發生過任何一起火刑。在這方面的權利保障,一直堅持到共和國被拿破崙消滅為止。
![](http://i229.photobucket.com/albums/ee277/jefferyhodges/Gregory_XIII.jpg)
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
即使教廷強烈抗議威尼斯不應繼續於東方的異教徒進行貿易,但是威尼斯人仍在政府的保護下,轉為形式上藉由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做人頭公司,讓貨物經阿拉伯轉口到亞美尼亞,最後再進入威尼斯人手中的三角貿易方式規避教皇的譴責,這種三角貿易模式一直持續到土耳其帝國的全盛時代都仍是如此。儘管如此,教皇仍舊從未派遣過任何宗教審判官進入威尼斯境內逮人過。
至此,在葛登尼哥總統手中,威尼斯往後將存續五百年的新政體:混合共和制到此大功告成。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對於葛登尼哥總統的政治改革方案感到滿意,貝雅蒙特.提耶波羅(Bajamonte Tiepolo)就是不滿葛登尼哥政策的反對者領袖,他糾集了一部份同黨,於1310年6月15日揭起反旗,打算以武力政變推翻葛登尼哥總統與他的終身議員國會。不過提耶波羅並非平民出身,他的曾祖父與祖父都曾擔任過共和國總統,也堪稱名門家世,由他為無權參與政治的下級平民發起政變似乎稍嫌說服力。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njuration.jpg)
提耶波羅叛亂
提耶波羅的叛亂始終缺乏天公庇佑,他與政變者的部隊在會合時走露風聲,於是在湧入聖馬可廣場打算衝進總統府時,被依總統密令埋伏已久的海軍弩兵隊痛宰;戰況激烈之際,有位叫作露西雅.若希(Lucia Rossi)的女市民打開窗戶看熱鬧,一時失手把手中石臼掉出,不偏不倚地砸在政變軍的旗手腦袋上,於是政變軍因為大旗倒下而士氣大衰,提耶波羅只得暫時撤退重整旗鼓。更加倒楣的事還在後頭,政變軍後來慌忙地踏過利亞托橋,結果居然把橋給踩斷了,許多政變派要角都掉入河道中,因為盔甲的重量使他們無法游泳而淹死。
最後這位倒楣的提耶波羅,被政府軍團團包圍只得投降,葛登尼哥總統把他放逐到伊斯特里亞,將提耶波羅家族從貴族名冊上除名,徹底摧毀了反對改革派的勢力。
這場共和國史上頭一遭的內亂,使葛登尼哥總統決心進一步收束集權,成立具備緊急指揮權的十人委員會(C.D.X)。十人委員會的成員必須具備共和國終身議員資歷,年滿三十歲以上,加上共和國總統與總統輔佐官6人,這十七人在外界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集會,以一年為單位更換成員,構成了共和國政府決定國家大政的核心(Zonta)。雖然集中權力到少數人手中,但為防範在這情況下有家族或個人得以擴大影響力,因此總統與總統輔佐官的家族成員,將無法被選入十人委員會;而十人委員會的十個成員也必須全都是異姓,以法令規定一個家族最多推派一名成員進入政府核心,曾經或是現在擁有天主教職的威尼斯人也嚴格禁止參與委員會運作。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nseides10.jpg)
十人委員會與總統和其幕僚的秘密集會
在「核心政府」的高度極權下,為使市民不致發生反政府活動,葛登尼哥總統又迅速通過警察法、治安強化法,將原本僅由市內各區人民自組的巡守隊改編為常備的市警隊,並且賦予他們取締盜賊、間諜和叛亂份子的權限。
不過相較起高度專業化的警察體制,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為避免引起國民反感,決定在治安以外的政策採取最大限度的寬鬆態度,像是表明未參政的平民完全免稅,僅需負擔服十二分之一兵役的義務,還有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由共和國政府提撥預算進行的戲劇公演,以及為共和國因公殉職的補償福利制度等等。
馬基維利對於威尼斯的政府運作似乎頗為滿意。他在政略論中評價:「共和國的行政速度其實是緩慢的。不管是立法或行政,皆無法由一人單獨決定,通常都是由數人商討,因此光是彙整眾人意見就極為曠日廢時,這種決策程序在緊急狀況下就顯得非常危險。為因應緊急狀況,共和國應當準備好臨時性的獨裁制度。威尼斯為一近年罕見的強大共和國,在緊急時不必經過國會全體的共識,僅需少數獲得授權的政治菁英就能下達決斷。若一個共和國無法體察這種制度的必要,只希望保持其既存之政體,則國家恐將走上亡國之道;若不想亡國,卻又得面對破壞體制的難題。」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200px-Santi_di_Tito_-_Niccolo_Machi.jpg)
馬基維利。身為佛羅倫斯人的馬基維利,目睹敵國威尼斯遭受痛擊後仍可站起,但佛羅倫斯卻在戰爭中淪亡倒下,雖有各種複雜情感交雜,但仍給予了其對手威尼斯高度的讚譽評價。
除此之外,馬基維利主張「所謂的共和國就是沒有特權階級存在的國家」,後來有人舉出威尼斯這個特例加以反駁其說,馬基維利的回辯則是:「威尼斯雖然有名義上的貴族,但是貴族除了參與政治之外沒有其他法律上或賦稅上的豁免特權,他們不過就是錢比較多,貴族不但蓋不了自己的城堡,而平民也有可能因為經商致富而攀身政治圈。因此威尼斯的貴族不能當作傳統歐洲封建王侯的貴族看待。」
結果,這種分權而治、嚴格避免門閥政治、同姓連任的預防措施,成功地避免了威尼斯在十四世紀後半,如同熱內亞、佛羅輪斯等城邦共和國那樣成為單一強大家族掌控的獨裁政治,從而維持住共和政體的實質生存。
相較於威尼斯悄悄完成的政治變革,強大的熱內亞卻於此時陷入政治動亂之中。第一次威熱戰爭的結果讓熱內亞人非常地不滿意,於是對於多利亞家族專政不滿的反對者,因此挑起反多利亞家族的政治鬥爭,局勢逐漸演變為多利亞派對抗反多利亞派的政黨惡鬥。
熱內亞共和國沒有制定像威尼斯那樣防範家族擴權的法令,於是家族間的恩怨情仇演變成癱瘓國家的反覆鬥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後,熱內亞於1353年在多利亞家的聯姻政策下,成為米蘭大公維斯康提(Viscontis)的臣屬國,雖然多利亞家族靠著米蘭公國的陸軍奧援而穩固了統治權,但熱內亞的共和體制和獨立主權也就跟著淪陷殆盡。
油盡燈枯放血戰
第一次威熱戰爭(1294~1299)之後,由於雙方都損失慘重,一時之間也缺乏徹底打垮對方的壓倒性優勢,於是進入了休戰狀態,這段期間裡威尼斯與熱內亞都在進行著內部體質的調整。
威尼斯轉換成了貴族共治的混合共和制,而熱內亞則成為了多利亞家獨霸的門閥共和國(如同佛羅倫斯的麥地奇家)。同時,在這半個世紀內,可怕的大瘟疫襲捲了整個歐洲,數以百計的都市或村莊被黑死病消滅,良田成為了無人耕作的荒野───而威尼斯與熱內亞這些拉丁海國亦不例外,1340年代時,黑死病傳入義大利,造成百萬人口死亡。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black_death.jpg)
於十三至十四世紀消滅三分之一歐洲人口的黑死病大流行
隨著市場與勞動力的銳減,金融與貿易業亦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失去還款人的銀行貸款成為壞帳,而找不到買主的商品則在倉庫堆積如山,甚至就連商船都募集不到足夠的水手出海,無人操作的帆槳船就被棄置在岸邊任其腐朽。
可是,第二次威熱戰爭卻在這種跟世界末日沒什麼兩樣的慘況中開打了,點燃戰火的起爆點是任性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再一次地,東羅馬帝國的國庫又因為財政破產,而把腦筋動到加拉太(培拉)的外國商人身上,不過這一次的苦主是當年幫助尼西亞帝國重返君士坦丁堡的熱內亞。
1348年,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坎塔庫占(John VI Kantakouzenos)無預警地宣布驅逐加拉太的熱內亞人,並扣押所有的財物船舶。熱內亞人當然不會忍得下這口氣,即使處於黑死病大流行的慘況中,還是勉強湊出了一批擁有六十二艘船、八千名士兵的艦隊,在海軍司令帕加尼諾.多利亞(Paganino Doria)的率領下重返加拉太。
熱內亞艦隊在翌年抵達了君士坦丁堡外海,他們很快表現了海洋國家處於另一個次元等級的軍事威力,對於靠泊在瑪摩拉海和金角灣的拜占庭艦隊發起一場夜襲,拜占庭艦隊一夜之間折損九艘大型道蒙戰艦,和近百艘的小型划槳鬥艦,君士坦丁堡沿海火光衝天;僅僅在被屈辱地逐出君士坦丁堡後不到半年,熱內亞人就憑著他們的實力重返加拉太。
一覺醒來發現制海權全失的坎塔庫占皇帝,只得向威尼斯求援;而威尼斯共和國第54代總統安德烈.丹多羅(Andrea Dandolo)決定加入戰爭,以將熱內亞的勢力逼出東地中海。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AndreaDandolo.jpg)
安德烈.丹多羅,第一位「有文化」的威尼斯總統。他任內帶領威尼斯渡過接二連三不斷的天災人禍,致力於對外戰爭和對內文教,對提升威尼斯的人文素養和開創日後的文藝復興輝煌布下良好的種子。
做為共和國英雄恩里克.丹多羅的後裔子孫,威尼斯政界的名門子弟,安德烈的表現也算是不辱家門:他是威尼斯第一名擁有大學學歷的共和國總統,曾就讀於僅次於波隆納大學的帕多瓦大學(Università Padova),並且取得了法學博士的學歷。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01large.jpg)
「桂冠詩人」佩脫拉克,可能在帕多瓦大學客座講學之際與安德烈結識,從此之後對威尼斯與安德烈總統留下深刻好印象。
被視為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之父的義大利文學家佩脫拉克(Petrarch),是這樣評價他的好友安德烈:「正直、清廉、熱情、愛國、博學、明智、能言善道、平易近人,且具有人道精神。(“a just man, incorruptible, full of ardor and love for his country, erudite, eloquent, wise, affable and human”)」
儘管這位可憐的安德烈總統一上任就風雲變色、天災不斷,他在任內被迫面對各種大風大浪,像是1348年一月二十五日發生於威尼托州的強烈地震,亞德里亞海難得一見的海水倒灌,和稍後幾乎殺死了三成威尼斯人口的黑死病,以及日漸尖銳化的宗教衝突問題。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alabriaall.jpg)
1348年威尼托大地震,據稱這場地震摧毀了帕多瓦、吉奧佳、還有一半的威尼斯,地震威力甚至遠到米蘭與羅馬都能感到震度。
但是他依然表現地極為優秀,安德烈試圖把他在帕多瓦大學的法治體系引入威尼斯,改革官僚制度,提高公務員的薪水並簡化行政程序。同時,他也積極導入文教、藝術,鼓勵滿腦子金幣叮噹響的威尼斯人也稍微培養一點文化水準,這位總統的積極推廣再加上黑死病的無情肆虐,確實使得14世紀後半的威尼斯人,開始重視起過去他們所遺忘的精神生活層面。
1350年威尼斯加入戰局,第二次威熱戰爭(1350~1355)開打。因為黑死病流行,許多市民逃避兵役,威尼斯海軍這時只剩下二十五艘能動的槳帆戰艦,水手也只剩下五千人,雖然比起他們的對手熱內亞來說簡直是不值一提的數字,安德烈總統對此一正需要趁火打劫的時間點缺乏兵力感到十分頭痛。為了壯大聲勢,安德烈總統發揮威尼斯的外交實力,把和熱內亞是海上競爭對手的亞拉岡王國(西班牙)、還有在1284年的海戰中被熱內亞打瘸的比薩共和國,都拉進了反熱內亞的聯盟裡,而熱內亞也連忙跑去找當時剛興起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結盟助威。
熱內亞與威尼斯這對地中海世界的海上雙雄兄弟鬩牆至如此地步,教皇克里門特六世(Clement VI)不得不出面喊話試圖避免基督教世界全部的海軍戰力毀於一旦,但是沒有人理會教皇的調停。於是戰爭就此白熱化。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Espansione_di_Genova.png)
熱內亞全盛時代的貿易通路圖。可以瞭解到熱內亞一但失去君士坦丁堡,則東方貿易必將落入威尼斯人手中的危急狀況,所以對於熱內亞人而言此戰是非勝不可。
尼可羅.比薩尼(Niccolò Pisani)將軍率領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商人和拜占庭雇傭兵組成一支軍隊,在1351年夏初又將熱內亞軍趕出了加拉太;隨後比薩尼帶領這支混雜有義大利人、希臘人、達爾馬提亞人、甚至是薩拉森人和法蘭克人的雜牌傭兵四處轉戰,為威尼斯立下汗馬功勞。
在威尼斯參戰後,帕加尼諾.多利亞提督轉而率領艦隊前往愛琴海,攻打威尼斯在這一帶最大的海軍基地:內格羅龐特(Negroponte,希臘優比亞島Euboea的別稱),倘若成功佔領此處,即可一舉切斷威尼斯對君士坦丁堡方向的補給線。
但是出乎帕加尼諾提督的意料之外,不但威尼斯守將比薩尼驍勇善戰,而當初受威尼斯之恩而建立的雅典公國(拉丁帝國建國時遺留的諸多法蘭克封建國家之一)也派出援軍支援威尼斯,僅有輕裝備的熱內亞水手對上雅典公國的數百名重裝騎士部隊是完全束手無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亞拉岡王國的一支海軍艦隊此時從背後接近了熱內亞登陸船團,帕加尼諾提督只得在10月20日解圍撤兵。
威尼斯與亞拉岡的聯合艦隊於1352年2月13日,北上接近君士坦丁堡,但卻遭到埋伏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帕加尼諾艦隊奇襲;順著黑海往地中海的強勁海流,熱內亞艦隊將不善戰鬥的亞拉岡海軍首先擊潰,然後與威尼斯艦隊陷入激戰。雖然詳細的傷亡數字不明,但是相信威尼斯與熱內亞雙方的艦隊都受到巨大的損害,以致於威尼斯艦隊倉促撤回本國,而帕加尼諾也連忙與拜占庭皇帝簽署停戰條約,換取在君士坦丁堡緊急靠港維修的許可。
由於戰爭的長期化,原本預期可以透過佔領巧斯島等希臘地區新領土來獲益的熱內亞政府正式宣告破產,在軍餉糧彈都發不出來的慘況下,多利亞一家被迫接受北方的義大利親戚:米蘭大公伯納波.維斯康提(Bernabò Visconti)金援,熱內亞事實上被米蘭併購,成為從屬國。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Visconti_Barnab.jpg)
米蘭公伯納波.維斯康提,熱內亞的新主人
在米蘭大公入主接手之後,熱內亞共和國看似暫時解決了自行瓦解的危機,但是威尼斯繼續在外交方面作足功夫,安德烈總統四處勤跑外交(後來因為過度操勞國事,而在1354年底勞累過度去世),以致於新即位的教皇英諾森六世決定對米蘭大公施壓,要求熱內亞方面主動提出終戰和約。不同於可以無視教皇威權的海洋共和國,米蘭大公作為一個陸權的世俗國家君主,為了避免招來被歐陸各國圍剿的口實,因此對於熱內亞進行了強力的干預。
被希望停戰的米蘭大公,與強烈希望繼續作戰的熱內亞市民夾在中間的帕加尼諾提督,對此非常苦惱掙扎,最後為了求取「有利的和平」,他被迫率領艦隊離開君士坦丁堡開向本國,與騷擾薩丁尼亞島的威尼斯.比薩.亞拉岡的三國聯合艦隊決戰,結果在1354年八月29日爆發的阿加賀洛海戰(Alghero)之中蒙受到毀滅性損失,僅存少數艦艇得以逃回熱內亞,薩丁尼亞也因此落入亞拉岡王國手中,成為加泰隆尼亞人的殖民地。
![](http://i713.photobucket.com/albums/ww138/849213/cornelis_vroom_spanish_men_of_war_e.jpg)
阿加賀洛海戰戰敗決定了熱內亞在第二次威熱戰爭中無力取勝的現實
雖然帕加尼諾提督在翌年的佐克隆海戰(Zonklon,希臘南部)中擊敗威尼斯艦隊、以擊沉.俘虜35艘軍艦的輝煌戰果洗雪前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對熱內亞越益不利的國際政局,最後熱內亞只得於教皇國和米蘭大公的國際壓力下,於1355年六月一日簽署屈辱的和約,承認喪失了加拉太區租界與巧斯島的現實。
第二次威熱戰爭至此結束。但是,對於威尼斯與熱內亞雙方而言,第二次威熱戰爭並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熱內亞雖然破產,但還是剩下了一口氣沒斷;而威尼斯方面則是因為出現了史上罕見的內亂,所以才沒繼續對熱內亞施加壓力,好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
對於這兩個國家而言,第二次威熱戰爭的結束,只不過是下一場大戰爆發之前的二十年休戰期───熱內亞人與威尼斯人彼此都很清楚,地中海只能有一個霸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 編輯: ott 時間: 2011-05-31 23:20:51
※ 同主題文章:
05-31 22:32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2:58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 05-31 23:13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29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中(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36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中(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46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下(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49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下(修訂附地圖版)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45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