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tt (寶貝) 看板: ott
標題:[轉錄] 威尼斯戰史中(修訂附地圖版)
時間: 2011年05月31日 Tue. PM 11:29:08
───────────────────────────────────────


***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6013  ***

	
	
	
	
	
	
	
	
作者
	
   
	
 
	
	
	
	
	
	
	
	
	
高仔


 總統叛亂

威尼斯共和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想接受熱內亞提出的和約,但現實卻是威尼斯人接受了停戰請求,等於將與熱內亞的決戰挪後到未來的延長加賽。

讓威尼斯接受1355年第二次威熱戰爭和約的關鍵,是發生在六星期之前的叛國案。

於1355年四月十五日,威尼斯發生了一場沒有成功的叛亂,或著該說是革命。

由於威尼斯艦隊在佐克隆海戰之中慘敗給帕加尼諾提督的慘況,民間瀰漫起一股反政府的情緒,這股革命意識突然受到煽動而急速擴大,逐漸演變成海軍水手、石匠工會等有力市民的串聯運動;而共和國政府也察覺到了這種狀況,於是十人委員會遂動員威尼斯警力秘密展開調查,最後成功地在這些反政府派起事的前夕,一舉將參加者全數逮捕起來。

如果事情只是這樣那倒也就算了,在經過嚴格的訊問之後,勝利的威尼斯政府意外的發現,煽動市民起義的背後首謀者,是馬利諾.法利耶。

他是威尼斯共和國的第55代總統、共和國的最高權力者。

法利耶曾在達爾馬提亞的薩拉指揮守備隊迎擊匈牙利人,贏得許多勝利,後來升任駐教皇國大使,主導對教皇英諾森六世的外交談判。在1354年安德烈.丹多羅總統死後,法利耶被投票選為總統。

…究竟為什麼這樣的法利耶要發起1355年叛亂呢?這件事直到現在都還是義大利史上的一個千古謎團,許多人想要試著去解釋或翻案,不過都因為當時的證人都已經死去,參與其中的人也不去提起這件叛案的細節,所以它依舊還是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討論焦點。

就在法利耶就任共和國總統後不久,發生了佐克隆海戰、緊接著就是1355年叛亂未遂事件。

在經過一天的審判之後,十人委員會宣布將法利耶處以斬首刑,叛亂份子帶領者處以絞刑,其他參與者分別處以輕重不一的流放刑和服役刑。隔天,法利耶就被帶到了共和國議會的台階上斬首,被擺放在歷代總統肖像之間的法利耶像也被掛上黑布,上頭用金字寫著:「總統馬利諾.法利耶,因他所犯之罪而被處死」。


描繪馬利諾.法利耶在共和國議會門前被斬首的畫作。

儘管共和國總統不似國王那般具神聖性,但是一國元首遭到處死還是十分令人震撼的消息,這年頭可還沒有什麼光榮革命或是清教徒革命呢,而敉平1355年叛亂和處死法利耶,則表現了十人委員會與共和國議會凌駕於總統之上的權威性。


威尼斯總統府肖像長廊上的一角:「總統馬利諾.法利耶,因他所犯之罪而被處死」。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代的威尼斯劇作家,代入義大利人式的思維模式,揣摩杜撰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悲劇:娶了威尼斯第一美女作夫人的法利耶總統,因為無法忍受那些年輕俊美的豪門貴族調戲妻子讓他戴綠帽,於是一怒之下決定挑起叛亂殺光那些貴族。歌劇中是這麼唱的:

Marino Faliero of the beautiful wife,
馬利諾.法利耶有個美麗妻子,
Others enjoy her while he maintains her
當他擁有她時,其他人則享用她…


當然,如果真要計較起來,一位七十歲的老男人還有沒有性欲本身就是個疑問;更何況法利耶是否會為了一個妻子,冒著生命危險跟整個威尼斯的貴族世家們對著幹了。十四世紀的威尼斯人性觀念倒也挺開放,在趕時髦這方面絲毫不落後他們的鄰居佛羅倫斯,搞同性戀的「緊身褲黨」,還有被貴婦打包回家的職業小白臉「貴婦騎士」都大為風行,所以法利耶是否真為了紅顏一笑怒衝冠還很難說。


「緊身褲黨」一語是義大利在13~16世紀起流行起來的玩笑話,用以影射那些衣著華麗、爭奇鬥豔有如婦女般的輕狂少年們;當時的保守派多半蓄鬍而且身披樸素簡單的長衣,再加披一件羅馬式的大袍。達文西年輕時也曾是緊身褲黨的一員,不論是作為男色的美貌或是歌劇的演出技巧都備受肯定,是社交界上頗受歡迎的名人。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具有高度政治與軍事手腕、還有豐富事務經驗的法利耶為了重現老丹多羅時代的總統獨裁,甚至是進一步稱王登基作準備,所以首先要導入平民勢力,打擊議會中的貴族,扶植起新的政治派系來成為法利耶日後收束集權的後盾。不過他的計畫從一開始就暴露在十人委員會的眼皮子底下,因此也就遭受到了必然的失敗。

也許,成立不到半個世紀的十人委員會,也正想藉由拿這個上任不久的老糊塗法利耶當祭品,把他宰了好樹立十人委員會的權威吧?不論如何、這種種前因後果都是屬於我們後人的妄斷推測。也許,歷史的真實反而更接近威尼斯劇作家的浪漫想像也說不定呢。

法利耶死後40天,為了籌備下一任選舉,暫時由十人委員會代行總統職務,處於清算與重整期的共和國政府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決定接受與熱內亞的和談。

於是、第二次威熱戰爭就這麼畫下了句點。

戰雲密怖

威尼斯與熱內亞在這二十多年的休戰期裡各自努力整建軍備、恢復經濟、修補他們在黑死病與第二次威熱戰爭中遭受到的創傷,儘管時間不足以讓兩個小城國完全治癒他們的傷口。

在休戰期間,威尼斯遭受到了熱內亞以外更多勢力的挑戰,匈牙利王國的版圖往北義大利擴張逼近,威尼斯人錯愕地發現這個令人頭痛的騎馬民族現在出現在共和國的陸地國境上;隨後於1358年,共和國被迫在特列維索(Treviso)組織防禦,在第五十七代總統喬旺尼.道芬(Giovanni Dolfin)親征指揮下,打敗了圍城的匈牙利人,將他們逼退到威尼托以東。


今日的特列維索。特列維索位於威尼托境內,威尼斯本土的東北方不遠處,是共和國對抗來自東方的威脅(土耳其與匈牙利)的第一道防線;威尼斯人在建造特列維索時,把威尼斯式的築城術和水道工事一併引進了此地,形成運河與石牆四處交錯的奇景。

然而在特列維索的勝利僅僅保全了威尼斯本土不致淪陷,匈牙利人挾其雄厚兵力在達爾馬提亞開啟第二戰線,人力資源缺乏只能集中一地作戰的威尼斯,最後不得不接受了屈辱的和約,把薩拉城歸還給匈牙利王。

不過匈牙利王大概也很清楚自己的子民不是出海的料子,也接受了威尼斯人的條件:威尼斯可以付租金租用薩拉的泊港權與通商權,同時匈牙利保證他們絕不建造海軍艦隊與威尼斯對抗;做為回報,威尼斯運輸匈牙利貨物時不得收取關稅,並代替匈牙利保障亞德里亞海沿岸免受海盜侵襲。

靠著巧妙的外交手段,威尼斯得以在1358年的威匈戰爭中把損失壓到最低,取得了雙贏的結果。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威尼斯西北方的帕多瓦城國得到米蘭大公撐腰,開始以壟斷內河貿易為手段向威尼斯要脅;而威尼斯為了應對本土北方的威脅,不得不放棄在此時與熱內亞人開打的念頭,拱手將巧斯島、蕾斯邊島等愛琴海島嶼讓給了熱內亞。威尼斯還在1374年丟了塞浦路斯,同樣是一槍未發拱手讓人。

然而,在這一連串外患接連之際,威尼斯的經濟不但未受打擊,而且還迅速地增長恢復。歷屆威尼斯政府避免長期戰爭、努力求取和平、致力恢復經濟的穩健政策使得威尼斯迅速復興起來,雖說威尼斯在恢復,但他們的對手熱內亞也是有著相同條件。

熱內亞很快清償了對米蘭的債務,擺脫了從屬國的身份,對於頂頭上司變得不再聽話,米蘭大公伯納波.維斯康提對此感到很是頭痛,於是被威尼斯暗中拉攏過來成為其盟友。威尼斯也在悄悄地加強與拜占庭的邦交,期望能在東方貿易與黑海貿易中,給予熱內亞的經濟致命打擊。

熱內亞則把眼光放到了帕多瓦與匈牙利之上,這一次他們不用再親自出兵登陸去攻打威尼斯,熱內亞只要負責封鎖亞德里亞海就好───第三次威熱戰爭的勢力結構正在逐漸成形,於是在複雜詭譎的國際暗盤政治操作下,這段短暫的休戰期逐漸走到了終點。

威尼斯雙壁

在充滿火藥味的海洋上擲出火星的,照慣例依然是拜占庭。戰爭的起因是東羅馬老不死的皇帝約翰五世(John V Palaiologos)被他受不了的兒子安德洛尼柯四世(Andronikos IV Palaiologos)竄位,而威尼斯人儘管對於老是欠錢不還的約翰五世沒什麼好感,卻還是基於安德洛尼柯四世造反時向熱內亞人借了一大筆錢而擁護約翰五世。


約翰五世,自拜占庭擊敗拉丁帝國復興以來,帕萊洛格斯王朝的第七代皇帝。由於拜占庭帝國此時國勢日衰,皇帝又無力抑制國內各大貴族的分裂,於是只得向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納貢稱臣,乞求和平。

在這場拜占庭內戰中,威尼斯慫恿約翰五世把特內達斯島(Tenedos)賣給威尼斯來抵償戰債,如此一來威尼斯就可以藉由特內達斯島來封鎖達達尼爾海峽,拜占庭在苦無財源之下於1377年簽署了讓渡特內達斯島的條約;熱內亞人於1378年春天得到這個令人震撼的消息後,決定立刻派遣艦隊前往特內達斯島搗毀要塞工事,將這場原本是在拜占庭土地上開打的代理戰爭,升級為熱內亞與威尼斯之間的直接總力決戰。


特內達斯島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具有掌握達達尼爾海峽的關隘鎖鑰地位。


今日的特內達斯島,島上仍有威尼斯人建起,再經薩伏衣與土耳其修護保存至今的城塞,可以想見在古代曾是堅固難攻的堡壘。

威尼斯海軍這一次不再採取固守亞德里亞海的策略,相反地,他們盡可能的將所有艦隊全部派出港,盡可能的去破壞、打擊、切斷熱內亞海外屬地與其本土之間的聯繫。整個威尼斯海軍拆成兩個大私掠艦隊:負責西地中海的維托.比薩尼(Vettor Pisani)艦隊,和負責東地中海的卡羅.詹諾(Carlo Zeno)艦隊。


第三次威熱戰爭,或稱吉奧佳戰役的這場戰事中,威尼斯的護國雙壁:由左至右分別為威尼斯西地中海艦隊司令維托.比薩尼、比薩尼的侍童、東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羅.詹諾。

維托.比薩尼是第二次威熱戰爭中的威尼斯將軍,尼可羅.比薩尼的姪子,在上一場戰爭中也是非常活躍的私掠艦長,比薩尼家在威尼斯是首屈一指的高利貸銀行,雖然他們的規模比起佛羅倫斯的麥地奇家而言是要小多了。在休戰期維托.比薩尼是國營商船團的船團司令,他的航海經驗豐富,為人穩健冷靜,對待水手親如兄弟,因此頗得人望,每當比薩尼來到酒館召集水手時,志願登上比薩尼艦隊的人群總是大排長龍。

卡羅.詹諾的際遇就比較奇妙一點了,他雖是貴族出身,但卻因為不是長子而跟遺產或是終身議員席次都無緣,所以最後拿了家裡的錢去帕多瓦大學唸神學。但這個好色又貪玩的少年哪裡是當神父的料,花天酒地由你玩四年之後,欠了一屁股債的詹諾只好去當傭兵還債,五年之後幸運地還完債務且成為一名鬥劍達人。在那之後詹諾因為與一個法蘭克騎士決鬥,失手將他殺死,於是收拾細軟跑路到君士坦丁堡,大概是玩夠了的他,總算在四十歲那年安定下來,娶了希臘老婆,拿他當傭兵時賺來的薪水租了一條商船,也擁有了自己的商館。

不過詹諾畢竟不是安家型的男人,1378年的特內達斯島紛爭時,正巧開著商船路過的詹諾,見義勇為地駕船襲擊了熱內亞艦隊,並且以他豐富的傭兵經驗組織當地的威尼斯人應戰,詹諾帶著一小隊三百人的雜牌軍痛宰愛琴海上的熱內亞人,於是被共和國政府發掘他的才能,遂被臨時任命為「東地中海艦隊司令」。

吉奧佳戰役

比薩尼在開戰後就帶著14艘槳帆砲艦組成的艦隊,開向義大利西岸的安齊奧(Anzio),在這裡突襲了熱內亞海軍提督路奇.菲斯切(Luigi Fieschi)由十艘卡拉克帆船組成的艦隊,比薩尼在1378年五月十日的安齊奧海戰中,毫無損失地擊敗了熱內亞海軍,並且俘虜了其中的五艘加入自己的艦隊。接下來比薩尼帶著他的艦隊沿著第勒尼亞海洗劫了南義大利與薩丁尼亞一圈,又增強了他的艦隊實力。


威尼斯海軍的主力,配備拉丁帆的大型槳帆並用戰艦。威尼斯海軍因為以槳帆船為主力,雖然火砲與速度不如以大帆船為主力的熱內亞海軍,但是在逆風時的應變能力和機動性方面,卻具備相當程度的優勢。威尼斯人多半將擄獲的熱內亞帆船充作運輸艦使用。

震怒的熱內亞海軍司令皮耶托.多利亞(Pietro Doria)於是帶領一支大艦隊出來要解決掉比薩尼艦隊,但是比薩尼在夏末就為了擺脫熱內亞人的報復,而把他的私掠艦隊開向愛琴海,偷襲了塞浦路斯之後又一溜煙的逃跑,接下來他把艦隊帶往亞德里亞海,協同威尼斯本土防衛艦隊,蹂躪了熱內亞人停泊於匈牙利領土內的西本尼克(Sibenik)和托吉爾(Trogir)等港口的數十艘軍艦與商船,讓熱內亞當局完全陷入混亂之中。

由於為期半年的遠航和戰鬥,隨著擄獲編入的船隻增加,比薩尼艦隊的人力遂感缺乏,為了補充兵源,比薩尼在冬天把艦隊撤回威尼斯補給,但卻沒被議會接受,始終擔心匈牙利人突襲威尼斯本土的共和國議會希望比薩尼艦隊能夠監視匈牙利陸軍的動向,共和國政府為了催促比薩尼艦隊積極行動,於是派遣了監督官米迦勒.史鐵諾議員(Michele Steno)前往督戰。

回不得威尼斯的比薩尼,只好帶著他的艦隊停泊在達爾馬提亞北方的波拉港(Pola)過冬。翌年,比薩尼又帶著他的艦隊在亞德里亞海沿岸一帶打擊匈牙利和熱內亞聯軍,並以波拉為根據地進行補給。匈牙利探子偵查到了這個根據地的情報,於是熱內亞海軍從本土派出一支25艘槳帆船和大帆船組成的艦隊,在路西安諾.多利亞(Luciano Doria)提督的指揮下於1379年五月七日開入了亞德里亞海,並出現在波拉港外,升起挑戰的信號旗。


波拉在今克羅埃西亞境內,是威尼斯人經營許久的軍港與貿易基地,也是拱衛威尼斯本土的最後一道海上防線。

雖然手中擁有24艘戰艦或武裝商船,數量上不會輸人,但是比薩尼艦隊的船隻水手數都只有半額,從達爾馬提亞招募來的新水手也都還在訓練中,打打業餘的商船還過的去,真要對付正規的海軍就沒辦法了。再加上熱內亞海軍不直接突襲波拉港,而是在外海升起挑戰旗,這種種詭異跡象都令比薩尼感到有詐。

然而督戰議員史鐵諾拒絕接受比薩尼的解釋,揚言要以怯戰罪辦他,所以比薩尼硬著頭皮率領艦隊出擊。威尼斯艦隊在比薩尼的巧妙指揮下,進行了一個大L字迴旋佔得上風,從熱內亞艦隊側翼猛擊其本隊,路西安諾.多利亞提督因此戰死。然而,埋伏在峽灣中,由皮耶托.多利亞指揮的熱內亞主力艦隊卻在此時衝出,從後方切入威尼斯艦隊的陣列中,使得練度不足的威尼斯艦隊陷入混亂,比薩尼儘力挽救他的艦隊,但最後在24艘之中只剩下六艘得以撤出戰場。在波拉海戰中,威尼斯艦隊折損18艘軍艦,死傷七百人、被俘兩千四百人。皮耶托.多利亞為其弟之死洩憤,下令屠殺威尼斯戰俘───反正他們待會就要滅亡了,對於快要滅亡的國家不必講什麼國際信義。

比薩尼艦隊敗退撤回的消息,引起了威尼斯民眾的恐慌,外島民眾紛紛放棄他們的家園,攜家帶眷逃往威尼斯本島,難民數目多到市內各大教堂都容納不下,只好讓他們暫居船上。比薩尼因為戰敗,遭到共和國政府問罪,返抵國門不久就在7月17日被收押入獄。

吉奧佳市長皮耶托.艾莫(Pietro Emo)下令將市內居民全數撤往威尼斯,而他本人則率領三千名市民兵,將港內商船鑿沉於威尼斯湖南水道入口,死守吉奧佳為威尼斯多爭取一點時間。


有著小威尼斯之稱的吉奧佳(Chioggia),是威尼斯政府為了舒緩人口壓力而同樣挑選潟湖小島開鑿運河修築的衛星市,位於威尼斯本島利亞托的南方,是控制威尼斯潟湖南水道出口的要隘之地。

皮耶托.多利亞聚集他的艦隊,在八月六日獲得了另外40艘本國加派的戰艦支援,攻佔了卡勒羅(Caorle)與黎多(Lido)等威尼斯外環的離島都市;同一時間匈牙利人則攻破了特列維索要塞的防線,從東北方侵入威尼斯本土。儘管吉奧佳頑強抵抗,但是手中籌碼雄厚的多利亞信心滿滿,他等待從本國增援的傭兵部隊上船,並且派出使節聯合帕多瓦、匈牙利聯軍,在八月十六日攻陷了吉奧佳,艾莫市長戰死、三千市民兵壯烈犧牲。

威尼斯派出使節前往與熱內亞乞求和平,但是皮耶托.多利亞的回應卻是:「不把韁繩套在聖馬可廣場上的駟馬銅像上,熱內亞絕不停戰!(che non avrebbe concesso pace ai Veneziani se prima non avessero imbrigliato i cavalli di bronzo della basilica di San Marco!)」


聖馬可廣場的駟馬銅像,當年丹多羅總統帶著威尼斯人拿下君士坦丁堡時,順手牽回威尼斯的拜占庭土產。

情勢至此地步,熱內亞與其同盟軍海陸三面包圍威尼斯,外敵步步進逼,威尼斯人退無可退;熱內亞人這回可是鐵了心要把威尼斯踏平以報奪財之仇,目前已經不存在任何外交談判解決的可能性。

於是威尼斯總統安德烈.孔塔里尼(Andrea Contarini)下令威尼斯進入緊急總動員狀態,市民駕著貢多拉拔除威尼斯潟湖內的水道標,所有能動的男女市民均發配刀矛弓弩,糧食飲水實施統一配給制───威尼斯人保有他們祖先時代的習慣,他們早已習慣被圍城,所以無時無刻,威尼斯的糧倉裡總是保有一年份的存糧可用。然而,對於威尼斯人而言,這是他們從810年以來睽違了五百年的第一次經驗。


第三次威熱戰爭時的總統,安德烈.孔塔里尼。

1379年8月16日,吉奧佳戰役開始,威尼斯展開了她史上最艱困難熬的十個月圍城抗戰。

絕地大反攻

就在威尼斯處於生死存亡關頭時,市民與海軍官兵們卻對比薩尼提督戰敗被問罪一事感到不滿,因此拒絕參戰。水手們抗議督戰官史鐵諾議員的瞎指揮,他們還抱怨新任海軍長官塔德歐.傑士汀尼(Taddeo Giustiniani)缺乏經驗,拒絕服從政府領導。

孔塔里尼總統雖然高齡八十,但卻不是老古板,他順應市民的呼聲,於8月18日下令釋放比薩尼,為了顧及傑士汀尼將軍的顏面,孔塔里尼總統自任海軍統帥,而傑士汀尼與比薩尼共同列席副官,代替孔塔里尼擔任實際的戰鬥指揮。


被孔塔里尼總統宣佈赦免,受水手與市民簇擁下獲釋的比薩尼,圖左戴頭冠為威尼斯總統孔塔里尼。當時曾有這麼個傳說:有人向比薩尼進言,希望他來當威尼斯的新領袖;但比薩尼僅僅是揮了對方一拳,完全不把這種建議當一回事。

有了比薩尼提督之後,威尼斯人士氣大振,雖然處於圍城之中,但是威尼斯市民組成自衛隊,以弩弓和長矛屢屢擊退意圖從北方搶渡的帕多瓦軍,士氣昂揚鬥志高漲。

孔塔里尼總統也趁民氣可用,發布法令:凡是本次戰爭中捐款最多的前三十名,即刻晉升終身議員貴族階級;而願意加入威尼斯軍或是捐款的外國人、傭兵、水手或是奴隸,立刻給予威尼斯共和國公民權。國營造船廠全速加倍趕工,使用庫存的材料打造出四十條新造的槳帆戰艦。而比薩尼則集合威尼斯城內的志願者,選拔出了五千人加以訓練,其餘則編為都市防衛隊,最後一共集結了六十艘船、七千名前後的兵力。

儘管比薩尼艦隊的數量與城外的熱內亞艦隊相等了,但是憑水手的質而言卻是完全不能相抗衡。因此,威尼斯還需要召回卡羅.詹諾的東地中海艦隊,方能與熱內亞人一搏。更何況,北方有帕多瓦軍五千、匈牙利軍一萬;而南方也有熱內亞海軍八千、傭兵四千的兵力,倘若冒險突圍失敗,那威尼斯的城防也就勢必將因兵力不足而瓦解。無論如何光靠威尼斯守備隊本身是解不了圍的。


威尼斯潟湖空照圖。圖中央最大之島即為威尼斯本島利亞托,其右方狹長的沙洲則為利多島(也可譯為麗都島),北方的第二大離島是以生產玻璃聞名的火燒島幕拉諾,南方那座位於水道旁的槌型突出地則為吉奧佳。此圖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吉奧佳戰役的形勢究竟是如何地特殊,和之後的戲劇性變化原因何在。

然而此時威尼斯政府卻驚愕地發現,卡羅.詹諾與他的艦隊不見蹤影───究竟詹諾死到哪裡去了?

威尼斯的敵人熱內亞也很想問這個問題,打從開戰以來,詹諾艦隊的行動就飄忽不定,沒有人知道他的動向,可是這支艦隊確實存在,而且一直不斷地襲擾著整片地中海上的熱內亞軍民船舶。關於詹諾的行蹤,西起馬賽東至塞浦路斯,到處都有熱內亞船遭受襲擊的報告傳出,實在難以掌握他真正的位置。

卡羅.詹諾的艦隊自開戰時接到展開無限制私掠戰的指令後,就從母港特內達斯島被野放出去,他把艦隊拆散成十幾個以兩至四艘為單位的小艦隊,四處襲擊所有熱內亞船或港。

緊接著在1378年秋天,比薩尼艦隊往東去時,詹諾很有默契地帶上一支小艦隊與比薩尼換班向西航,換詹諾艦隊開往熱內亞外海大肆掠奪,可以想見皮耶托.多利亞提督帶著艦隊一路追擊比薩尼來到南義大利時,忽然聽說自家前門起火的窘困神情。在熱內亞艦隊折返之際,詹諾艦隊又南下薩丁尼亞與科西佳,把西地中海所有看得到的熱內亞船洗劫一空,然後為了搬運滿載的戰利品而把艦隊開往克里特島卸貨。

緊接著,1379年春季,詹諾又率領艦隊出海前往君士坦丁堡,砸了培拉區的熱內亞街,接著又沿路洗劫了蕾絲邊島、羅德斯島、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卡羅.詹諾的本隊由三艘擴張到十一艘,水手們搶著登上詹諾的船,因為跟他走分到的戰利品是最多的。

詹諾艦隊一年裡大概有十個月是在海上跑,連威尼斯政府都搞不清楚這支艦隊去哪更何況是熱內亞對手,他們搶得太兇以致於根本沒聽說波拉海戰和吉奧佳淪陷的消息,直到1379年九月,他才透過克里特駐留艦隊的報告,聽說威尼斯本土遭到包圍的消息。

卡羅.詹諾於是立刻著手聚集東地中海的威尼斯艦隊,並且派出快艦駛往威尼斯報告,表示他可以在年底帶著援軍返回威尼斯支援,這條報信艦不辱使命,成功溜過熱內亞的封鎖線,走沒有人知道的窄水道趁夜回到了威尼斯。

接到了詹諾的報告書之後,比薩尼將軍這才向政府提出了他的作戰計畫───所有人無不為這大膽又陰險的絕妙計謀拍案叫絕。


描述威尼斯艦隊出港贏得吉奧佳之戰的繪畫。威尼斯畫派在文藝復興諸藝術流派中,以用色鮮明和濃豔著稱,因此在藝術上的評價不如佛羅倫斯派。

1379年12月21日深夜,在孔塔里尼總統坐鎮旗艦押陣下,比薩尼率領34艘槳帆船、60艘客貨船與商用帆船、還有百餘艘貢多拉小舟,這支雜牌破爛艦隊載運了上千噸的石頭、六千名水手和弩弓兵,悄悄地從威尼斯出航,不點燈也不吹號,悄悄鑽過熱內亞人不清楚的狹窄水道,開向亞德里亞海。

經過四個月的圍城戰,由於吉奧佳水道遭到堵塞,因此熱內亞軍把攻擊重心擺在中央的利多島水道與北方的幕拉諾水道,但因為威尼斯人拔除了潟湖中所有標示水深的標柱,經過幾次不太成功的攻擊,熱內亞也僅能在利多島和吉奧佳站穩橋頭堡而已。由於皮耶托.多利亞對於攻陷威尼斯是勢在必得,他不惜把艦隊集中到威尼斯湖裡,打算用來架成一道可以直取威尼斯市街的陸橋,因此在這個時間點有半數以上的熱內亞船都靠泊在潟湖內。

就在這時,塔德歐.傑士汀尼帶領的一千名誘敵部隊突襲吉奧佳,他們發射火箭敲鑼打鼓甚至用大砲轟炸,這使得熱內亞軍突然被驚醒,他們把所有的兵力都趕往潟湖南邊的吉奧佳增援,完全沒注意到比薩尼的艦隊已經繞到了背後。

22日凌晨,比薩尼下令全體艦隊自沉,堵塞利多島水道與幕拉諾水道,全體水手與陸戰隊員登陸利多島,熱內亞守軍突然遭受來自背後的猛擊,猝不及防於是全部被推入海中,威尼斯軍收復利多島。破曉時分,皮耶托.多利亞錯愕地望向亞德里亞海───威尼斯人用堵塞船,封死了所有通往亞德里亞海的水道。現在的威尼斯湖真的成為物理定義上的「湖泊」了。一夕之間,原本要來包圍威尼斯的熱內亞艦隊,反過來成為了被包圍者。

熱內亞軍慌忙地展開突圍戰,亞德里亞海上殘餘的十餘艘大帆船也從外側趕來支援,而岸邊的帕多瓦軍也往吉奧佳方面增援,看出熱內亞軍打算確保吉奧佳,爆破掉自沉於此處的阻塞物,讓水道恢復暢通。於是威尼斯市民軍划著貢多拉趕往吉奧佳,在這裡與熱內亞聯軍展開了昏天暗地的激戰。

經過十天的攻防戰,意圖接近水道的熱內亞工兵都被威尼斯弩手射殺,但是威尼斯人也在連日慘烈肉搏之下死傷慘重,正當雙方都濱臨極限之際,一支為數十八艘的新艦隊突然出現在亞德里亞海上,朝威尼斯駛來───

如果來的是威尼斯艦隊,那麼就可解吉奧佳之圍;但倘若到的是熱內亞艦隊,恐怕威尼斯人已達極限的士氣就要崩潰瓦解了。不過,這支充滿了熱內亞式風帆商船的艦隊,卻懸掛著紅底金獅子旗。

1380年一月一日,卡羅.詹諾艦隊返航威尼斯。亞德里亞海殘存的熱內亞艦隊全滅、威尼斯掌握制海權。

都靈和議

即使看到他們的艦隊被消滅,但是皮耶托.多利亞率領熱內亞人頑強地抵抗,而威尼斯軍則逐步壓縮包圍圈,並不急於進攻,他們切斷了帕多瓦通往吉奧佳的道路,緩緩地將遭到圍困的熱內亞.帕多瓦聯軍逼入絕境。

被困在潟湖與岸際之間沼澤地的熱內亞軍很快陷入士氣衰竭的絕望境地,再勇猛的戰士也無法忍受整天腰部以下都泡在水裡的戰爭,糧食日漸短缺,也沒有辦法生火煮水,冰冷的寒風吹得人顫慄不止,而匈牙利盟軍屢次嘗試從外部攻破包圍網,帕多瓦城也以河運方式搶運物資通往包圍圈內,但卻因為鬥志高揚的威尼斯人奮戰不懈而徒勞無功。

皮耶托.多利亞以飛箭傳書聯絡帕多瓦人,請他們派出使節前往熱內亞求援,熱內亞人非常清楚,唯有擊潰威尼斯艦隊,才有可能解除包圍網,因此熱內亞本國從1380年一月底就加派了39艘船組成的艦隊趕往亞德里亞海。

在司令官吶喊著「援軍一定會到」的激勵聲下,熱內亞軍咬緊牙關,忍受寒風和泡水之苦,憑著強烈意志堅持下去。四月初,熱內亞增援艦隊來到威尼斯外海,但是卡羅.詹諾卻當著熱內亞殘兵的面,硬生生地把這支遠道而來的艦隊給摧毀殆盡,勝負僅僅在一下午之內就分出來了,熱內亞軍最後的一絲希望也化為泡影。

最後皮耶托.多利亞自暴自棄地提劍帶領士兵們向吉奧佳作最後的衝鋒,他被威尼斯的大砲擊斃,沒有留下完整屍首。在司令官戰死後,潟湖內的熱內亞殘軍於1380年6月24日舉手投降,結束了將近一年的吉奧佳戰役。


也許有人懷疑十四世紀就已經有了大砲,但是事實上是已經有的,只是當時的青銅大砲太過笨重且製造昂貴,一般而言只會用於攻守城池之途。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中也有英軍雇用了砲隊和其傭兵威嚇法軍的紀錄,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防戰,不過是大砲用的前所未有的多和集中罷了。

威尼斯人扣押了四千餘名熱內亞戰俘,挾戰勝之威砸錢雇用歐陸各地傭兵再擊潰帕多瓦軍、匈牙利軍,並派遣艦隊掃蕩亞德里亞海上殘存的熱內亞艦隊───足智多謀的維托.比薩尼,不幸於1380年8月13日因此戰死於海上遭遇戰,享年56歲。

卡羅.詹諾接替了維托.比薩尼的位置,他帶領艦隊消滅了大半熱內亞海軍,並開往西地中海持續給熱內亞施加壓力。威尼斯暗中的盟友米蘭大公也展開了行動,米蘭威脅熱內亞若不停戰,則將出兵熱內亞;在帕多瓦和匈牙利敗退、全國損失六成以上的艦艇和海軍兵員、多利亞兄弟戰死、背後又出現了米蘭威脅的絕境下,熱內亞不得不接受敗戰的現實。

米蘭委由關係良好的薩伏依伯國(Savoy,義大利西北部貴族封國)進行形式上的調停動作,威尼斯與熱內亞於是派出特使,在薩伏依境內的都靈(Turin)進行和談。

大出熱內亞人的意料之外,威尼斯提出了相當寬大的,甚至可以說是自殺性的退讓條件,來取得一個立即有效的和平。

威尼斯在都靈和約中,願意承認熱內亞在塞浦路斯的主權,以及匈牙利王國對於達爾馬提亞的主權;交換條件是匈牙利王國要撤出威尼托州,並且恢復先前允許威尼斯靠泊與貿易的正當權利。在黑海沿岸與君士坦丁堡的貿易,從今以後威尼斯與熱內亞保持平等關係,特列維索售予奧地利,而特內達斯島則交由薩伏依伯國托管以示公平。

乍看之下精明如威尼斯人怎麼可能會接受這種和約───更何況這還是威尼斯大使自己開出來的條件!熱內亞人錯愕而驚喜地接受了這不可想像的寬大和約,而威尼斯人則把眼光放在更長遠的目標上。

於是,1381年八月八四,都靈和約簽訂,第三次威熱戰爭至此告終,看起來戰爭在威尼斯與熱內亞雙方都沒有遭受到致命打擊的情況下結束了。

後世史家認為,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看似提出了對自己完全沒好處的合約,但事實上卻成功地降低了熱內亞的敵意,成功地瓦解了熱內亞.帕多瓦.匈牙利聯盟,並以奧地利來為威尼斯屏衛邊防;換句話說,威尼斯在沒有人發現不對勁的情況下,孤立了帕多瓦。

接下來二十年,威尼斯積極整軍備武,陸續攻佔維洛那(Verona)等威尼托諸小都市,這個一度妄圖取代威尼斯霸權地位的北義大利城邦被威尼斯蠶食鯨吞,最後終於在1399年成為威尼斯的領土,而威尼斯不但人口倍增,還得到了一座義大利第一流的大學來為它提供源源不絕的菁英人才。


帕多瓦大學。在當時的義大利,是和比薩、波隆那並稱為三大名校的首屈一指學術重鎮,拜地利之便,在被威尼斯併吞之前,大多數威尼斯的知識份子和政治家也都是求學於帕多瓦。併吞帕多瓦有助於威尼斯本身的學術風氣,也在商人貴族之外另注入了學者知識份子的菁英成份。

緊接著,匈牙利王國與那不勒斯王國因為王位繼承權問題而爆發戰爭,這場王位繼承戰導致匈牙利的國勢一落千丈,威尼斯人於是趁虛而入,於1409年成功地收回了達爾馬提亞。僅僅在都靈和約後不到三十年,威尼斯就一一收回了他們當初在和約中沒有要求的利益…

至於熱內亞,則在第三次威熱戰爭後發現自己交了楣運:先是和米蘭公國、薩丁尼亞、科西嘉、那不勒斯陸續捲入戰爭之中,再加上多利亞家族與反多利亞派的黨爭再起,儘管他們在都靈合約中享有和威尼斯完全同級的東方貿易優勢,但是人口的流失、經濟的動亂、還有技術的落後都逐漸使得熱內亞陷於被動。

有史家認為,這段期間熱內亞不斷遭受內亂外患,其實背後都少不了威尼斯的陰謀與資金───不論如何,儘管沒有一場決定性的戰爭來毀滅熱內亞,但它卻從15世紀以後逐漸地走下坡,最後只得依賴北非的奴隸販賣維生,或是為西班牙與法國代訓海軍,熱內亞再也無法重新站起,從此之後逐漸被埋沒在歷史的餘灰中。

終於,地中海的霸主王座爭奪戰,有了一個模糊的結果。

然而正當威尼斯準備坐上這個寶座時,一個來自東方的強勁對手卻突如其來地登場了:它的名字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新月當空

建國於十四世紀中葉的鄂圖曼土耳其,雖然一度對拜占庭和威尼斯造成些許威脅,但是鄂圖曼土耳其隨後卻因為被帖木兒帝國打敗、蘇丹巴耶茲德一世(Bayezıt)被擄去,而一度衰落下來,直到穆罕默德一世蘇丹在王位繼承的混戰中勝利後,才瑟縮著身子盡力與拜占庭和帖木兒帝國保持和睦,並且對威尼斯簽訂了通商條約。

此時的威尼斯,在相繼併吞了維洛那、維琴查、與帕多瓦之後,幾乎將義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托統一,政局安定平穩,貿易興盛活絡,本土與殖民地的人口因此突破百萬大關(威尼斯市內12萬),發展成頗有實力的小國。

1414年一月七日,托瑪索.摩契尼哥(Tommaso Mocenigo)在41人的最終選舉人團中以26贊成的得票數,低空飛掠三分之二的門檻值,這在一向講求私下磋商協調的威尼斯而言並不是常見的事情,通常來說貴族們會事先喬好一致同意的人選,就如同羅馬教皇的選舉那樣。


積極警告威尼斯人不要涉入陸上戰爭,致力於維持均勢與和平政策的摩契尼哥總統。

摩契尼哥是位曾經在吉奧佳戰役中率領堵塞隊作戰的民兵軍官,這位紡織行推銷員帶領自己城區的鄉親組成義勇兵,和熱內亞人曾有過生死相搏的激戰。這位因為戰後論功行賞而攀身貴族階級的小商人,對於當前威尼斯貴族們沉醉於陸上領土,組織強力陸軍,意圖讓威尼斯成為義大利帝國的妄想頗不以為然。

這位憑著戰功加入共和國最高決策核心的新血,於1420年結束了對匈牙利的戰爭,並多次在議會發表演說,向貴族們疾呼「別冒險涉足漫長而昂貴的戰爭,海洋比起陸地而言會是更加安全而無窮的寶庫。」威尼斯就這樣停止了都靈和議以來,漫長而小心翼翼的陸上擴張政策。

於總統任內,摩契尼哥積極鼓勵工商業發展,並放寬移居威尼斯的公民權審核標準,使得威尼斯步向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在1423年三月十日,摩契尼哥總統發布了他的遺囑,其中包括了一份詳盡的人口與財產普查資料;他警告著未來將接替他位置的國家掌舵者們:威尼斯必須避開戰爭,否則所有榮華富貴都將是過眼雲煙。

四月四日,摩契尼哥總統就去世了。他留下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強大威尼斯:人口一百五十萬,海軍常備艦艇45艘、海軍官兵一萬一千名,一百噸以上的大型商船有三百艘、二十噸以上的小型商船則有三千艘、國營造船廠的員工有一萬六千人。威尼斯每年鑄造一百二十萬枚金幣、八十萬枚銀幣,出口總值一千萬杜卡特,淨收益四百萬杜卡特。

簡單地說,此時威尼斯一國的經濟力,已經差不多等於英、法的總和,或是整個義大利除威尼斯以外的部份加總;十五世紀初,光是威尼斯一國的總生產值就佔去歐洲的四分之一左右。

差不多就在威尼斯逐漸於十五世紀初壓倒地中海其他海上強權,並清除掃蕩了北義大利威尼托地方的敵對小邦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也擺脫了帖木兒帝國的陰影,摩拳擦掌著準備對全世界大顯身手。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拉德二世像。

1421年,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Murad II Kodja)組建了一支遠征軍開往君士坦丁堡,準備一舉攻破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心臟;但是這時在他的大後方,王弟穆斯塔法親王(Mustafa)發動叛亂,穆拉德二世不得不放棄攻城,回到安納托利亞去敉平這些叛亂,最後這場平亂戰的戰火沿燒到整個安納托利亞,令穆拉德二世再也沒有機會回首君士坦丁堡。

新任的威尼斯總統法蘭契斯科.佛斯卡利(Francesco Foscari)是位出身高貴的老派政客,他歷任外交官、選舉人團監督官、十人委員會主席等要職,自尊心與進取心強烈的他不會放過能使威尼斯佔到便宜的機會,於是出兵協助拜占庭作戰。


威尼斯總統法蘭契斯科.佛斯卡利像。一般認為他並非無能,相反的還是過度有能的野心家,但其野心最後卻導致了威尼斯共和國的大失血。

儘管穆拉德二世是內戰的最後勝利者,他還在1430年剷了位於帖薩隆尼加(Thessalonica)的威尼斯租界地以作報復;但不久之後他又得揮兵北上迎擊匈牙利、波蘭的聯合軍,緊接著又得面對威尼斯從背後煽動的阿爾巴尼亞叛亂,最後穆拉德二世就這麼忙碌地在戰場之間東奔西跑的途中,於1451年駕崩了。
br />新即位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是一位年僅十九歲的少年;當時沒有人會相信這位少年蘇丹能有什麼作為───他父親穆拉德二世留給他的,是一個四面八方都在叛亂,北有強敵匈牙利、西有拜占庭殘黨、背後有安納托利亞叛軍、海面上還有威尼斯人騷擾的帝國。

不過,穆罕默德二世馬上就以具體行動展示了,日後被尊稱為「征服王(Fatih Sultan)」的他,絕對有成為歐亞帝國之君的那個實力。

迅雷疾風

穆罕默德二世並不是前任蘇丹欽定的太子,他甚至就連有沒有王子的身份都顯得很有疑問,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位美貌的希臘女奴───儘管她頗受穆拉德二世寵愛,但是這份溺愛差不多到穆罕默德二世十歲時就隨著歲月逝去,而被不愁沒女人抱的老蘇丹扔到天邊去了。

即使穆罕默德不停地向父皇表現自己願意領兵作戰的意願,但不知是出於愛惜還是漠視,穆拉德二世最後把這位十二歲的王子派到了阿馬斯亞(Amasya,對特拉布宗帝國的前線要塞)擔任總督。穆罕默德二世對於父皇四面奔波但卻無一建樹的現狀感到極度不滿,這個精力充沛但卻無處發洩的年輕王子,在這段歷練期裡繼續蓄積著他的能量。

除生為土耳其人和伊斯蘭教徒必會的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以外,穆罕默德二世還從他母親身上學到了希臘語,從前來作生意的威尼斯商人身上學到了拉丁語,與猶太血統的宮庭總管學會了希伯來文,甚至是從他晚上侍寢的女奴那裡學會了波斯語…

如同海綿般飢渴地吸收各種知識,辛勤鍛鍊劍術與操練士兵的穆罕默德二世,終於在1451年等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機會───父皇駕崩。

穆罕默德二世沒有浪費時間,他從阿馬斯亞率領個人訓練已久的行省私兵開往帝國首都愛蒂涅(Edirne),宣布加薪兩倍買通了守衛皇宮的改宗兵(Janisari),格殺了所有排行順位在他前面的親王和王子們,接著在帝都守株待兔,作掉了所有前來參加蘇丹穆拉德二世葬禮的親戚們。


這些改宗兵的原文耶尼切里(Janisary)的意思是「新軍」,改宗兵是希臘與安納托利亞等地的非伊斯蘭教家庭,或是戰敗的城市中搜括而來的幼童訓練而成。這些出身基督教或東正教背景的孩童先改宗伊斯蘭教,然後日夜接受嚴格的教義與軍事訓練,灌輸狂熱的宗教思想,與外界長期隔絕,終生為蘇丹服務征戰,成為一種功效卓絕的戰爭機器。

緊接著,穆罕默德二世帶兵掃蕩馬其頓諸省,並下令整建海軍艦隊,起用匈牙利技師烏爾班趕造大砲;他又召集一萬餘名工程師與石匠,渡海前往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以四個月不到的期間就修築了魯美利希薩(Rumelihisarı,往羅馬之城)要塞,並宣布將戰時大本營從愛蒂涅移往加里波里(Gallipoli)。新蘇丹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從首都出師,另外數萬名海軍水手、兩百艘槳帆船、還有負責搬運物資和建築工事的奴工,也從帝國各省出發前往與穆罕默德二世大帝的軍團會師。

1452年八月,穆罕默德二世聚集到了十六萬兵馬,浩浩蕩蕩地渡過海峽,從安納托利亞踏上歐洲。為了等待皇家鑄砲廠的新造重砲抵達,穆罕默德二世把部隊開駐進剛完工的魯美利希薩城。


由魯美利希薩眺望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最窄處僅有不到一英哩寬。可以想見一但在此城上安置砲台,則整個海峽都將處於砲台的射程範圍之內。

魯美利希薩落成後的第一砲,就是對從黑海開向博斯普魯斯方向的威尼斯商船發射的。為了封鎖進攻君士坦丁堡的消息,土耳其軍奉命攔截所有意圖通過海峽的船艦,這條威尼斯商船發現土耳其海軍艦艇打算抄截他們,於是揚開集風帆加速,打算趁著海流一舉突破博斯普魯斯海峽,但卻被從魯美利希薩發射的大砲給轟的稀爛。

砲兵隊長菲魯茲.亞加(Firuz Ağa)把生還的威尼斯水手打撈上岸,把戰俘押到蘇丹面前。穆罕默德二世為了懲罰這些無視停船命令的威尼斯人,下令將他們全部斬首。

而乖乖停船上岸的熱內亞商人目擊了這一切,他們驚恐地連夜棄船潛逃回義大利,把土耳其人封鎖海峽和威尼斯同行遭受的悲慘下場,報告給教庭、熱內亞、以及威尼斯知道。

共和國政府錯愕地注視著地圖上,那只年輕蘇丹在博斯普魯斯新築起的城塞,此時稍有常識的人大概都能猜到穆罕默德二世的野心是什麼了───毫無疑問,他想要君士坦丁堡!

而上述這一切的狀況,都是在新蘇丹即位後僅僅一年內發生的事。



	
	



--
※ 編輯: ott 時間: 2011-05-31 23:33:12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68 
guest
x)推文 e)編輯 d)刪除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