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標題 太陽系
時間 2010年03月21日 Sun. AM 03:48:22
太陽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陽系的主要夥伴:由左至右依序為(未依照比例)海王星、天王星、土星
、木星、小行星帶、太陽、水星、金星、地球和月球、火星,在左邊可以看
見一顆彗星。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
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1]、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和他的
衛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古柏帶的天體
、彗星和星際塵埃。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
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古柏帶
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古柏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
假設的歐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
王星、和海王星,8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這些衛星因為地球的衛
星被稱為月球而習慣上都被視為月球。在外側的行星都有由塵埃和許多小顆
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見的行星以五行為名,在
西方則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古
柏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
,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目錄 [隱藏]
1 名詞解釋
[編輯]名詞解釋
參見:行星定義
太陽系的行星和矮行星。圖中只有大小依照比例,距離未依比例。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這類天體:
有足夠的質量使本身的形狀成為球體;
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
能成為行星的天體有8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和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這個名詞,首次將冥王星
排除在行星外,並將冥王星與穀神星和鬩神星組成新的分類:矮行星。[2]
矮行星不需要將鄰近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清除掉,其他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
還有塞德娜、歐誇爾、和創神星。從第一次發現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
星被當成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但是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許多與冥王
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在太陽系內陸續被發現,特別是鬩神星更明確的被指出比
冥王星大。
環繞太陽運轉的其他天體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SSSBs)。[3]
衛星(如月球之類的天體),由於不是環繞太陽而是環繞行星、矮行星或太
陽系小天體,所以不屬於太陽系小天體。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
均距離,大約是149,598,000公里(93,000,000英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
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
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週期為周
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有時會將太陽系非正式地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
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其餘的是外太陽系,包含小行星帶之外所有的天體。[4
]其它的定義還有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而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5]
http://zh.wikipedia.org/wiki/太陽系
--
※ 編輯: ott 時間: 2013-01-03 22:31:50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40
回列表(←)
分享